宜兴紫砂名陶,历史悠久,享誉中外,有“东方明珠” 、“国之瑰宝”之美称.经历代艺人与文人的共同努力,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已形成许多优良的传统,这是我们当代艺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这些薪火相传的传统中,我以为最值得珍视的是两条:一是其独特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片镶接法.具体有可分为打身筒成型法和镶身筒成型法,前者适用于圆器的造型,后者适用于方器的造型.相对来说镶身筒的技法更难学习和掌握,因为它要把泥片依样板裁切过后,用脂泥一片片镶接起来,直至完整拼镶成一件长方体或多面体的身筒,再配制和粘接 其他附件.如果艺人的工夫不到家,或对泥料性能不熟悉,泥片厚薄稍有不匀、裁切尺寸稍有不准,往往很难镶接成型或者不能达到方器的挺刮平整、刚柔并济的要求,所以紫砂业界从事方器制作且有所有成就者不多;二是紫砂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造型.其中有的造型经历代艺人毕智穷工、反复琢磨加以改进,有的更倾注了文人对砂壶造型的审美理念,并获得众多使用、收藏者的肯定、认可和时间的考验,于是形成了经典的造型.诸如掇球、汉扁、石瓢、传炉、僧帽、南瓜、鱼化龙、梅桩以及菱花、合梅、合菊、半菊等,业内称之为“跌不破”的造型,几乎所有成功的艺人都是从“临仿”这些传统经典作品而不断成长起来的.在今天, “创新”的口号叫得震天响时,我们认为这些传统的经典造型不能丢,而且除了少数的“创新”精品外,一般的作品实在还无法与经典传统作品相比.
我自1983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师从李碧芳、胡永成,学徒期间,用了整整三年时间认真学艺,从打泥片开始一步步熟练掌握了全手工成型的基本功,光货、花货和筋囊货都曾涉猎.但我想,我如果样样都做、浅尝辙止,必不能精,而凭空创新、标新立异又非我所愿,为了形成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个性,于是我把自己定位在学习、继承、做精、做好传统经典作品上.同时自我加压,把学习的创作方向放在难度较大用手工镶接成型的方法制作各种方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是严格要求,树立高标杆
临仿制作历史经典名作也有一个起点、标杆高低的问题.古人云: “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则得乎其下”,我把仿制学习的目标定得高些,必须是同类作品中最优者.如我在制作“僧帽壶”时,古今名人制作僧帽壶的很多,如历史上有时大彬款的,李茂林款的,当代则也有很多名家制作过“僧帽壶”.我经过学习比较,决定以“壶艺泰斗”、“一代宗师”顾景舟先生制作的“僧帽壶”为学习的范本,在制作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一是此壶三十几块泥片厚薄要均匀,且裁切、粘接不能有丝毫差错,并要熟悉泥料,掌握不同的收缩率而预留一定的量,才能使身筒干燥烧成后规正、挺刮;二是由于它是“嵌盖”,盖的制作也是难题,必须恰到好处,否则不是“宽盖”,就是“缩盖”,影响到壶的质量;三是僧帽壶的嘴和把,其弯曲度和造型都要“趁势”,使之有神并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此壶目前在紫砂业界内,以全手工成型制作的我不敢说没有,但确实很少,而制成以后,能做到外形挺刮,具有顾老“僧帽壶”神韵的则更加不多.本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所制“僧帽壶”大有进步,在今年三月举行的中国无锡“吴文化节”上,获得“铜奖”(图1),这无疑对我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
二是吃透传统,探究所以然
仿制经典名作,必先加以研究分析,而不能生吞活剥、照猫画虎.如我在创作“觚棱壶”时.是以清末著名艺人黄玉麟的“弧棱壶”为范本的,后从资料上发现,此壶原为曼生壶的一个造型,名曰“觚棱壶”.在美国芝加哥艺术馆收藏的一柄曼生壶上,一面刻“觚棱”二字,一面题铭文“棱可摸,觚不觚,得其精意遗其粗”.原来觚棱,是古代酒器: “觚,为古酒器,容酒一升,形方,四面有棱……”(邓实<<明清各名家砂壶形图拓>>:“阿曼陀室制砂壶”).觚 ,原为方形有棱, “棱可摸, 觚不觚”,即方棱已改成了可抚摸的弧形了,且“得其精意遗其粗”说明制作精工而不粗糙(当然铭文也有对待生活智圆行方、取精遗粗的寓意)明确了这一点,使我知道把此款称为“弧棱”(<<宜兴紫砂珍赏>>)或“孤棱”(<<紫砂壶全书>>)是不准确的 ;还使我懂得制作此器,必须“方中寓圆”,达到“棱可摸,觚不觚”的造型,更要在制作时“取其精意遗其粗”,因此我在制作此器时先以泥片镶接法镶出“粗”的方形,而后用明针功夫将壶身的四棱修成“棱可摸”的弧形,做到方中寓圆、刚中有柔;壶盖为“压盖”,四面可通转;而附件的嘴、把、钮都做到圆润精致,正因为我对此壶深入研究,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所以制成后也颇受壶友的好评(图2)。
学习传统、继承传统是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一项任务,但一味的摹仿,机械的重复,缺乏自己的特色、个性,则也难以取得成功.并且即使临仿、学习也要给自己树立高要求、高标杆,并且必须吃透原作,深刻领会.在此基础上方能加以再创造,这样的获益就会更多.
我坚信:把经典传统做好了,真正学到手了,并且取精遗粗有了自己的心得,那么在传统的基础突破和创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我将为此而不懈地努力.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许浒,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江苏宜兴人,196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李碧芳、胡永成.1995年又拜丁亚平为师.在几位紫砂前辈的悉心指导下,技术进步全面,造壶技艺日趋成熟.近年来以传统纯手工制壶为主,作品富有个性,力求完美,人品壶品得到广大壶友的好评(图2).
作品“四足方壶”获第二届太湖博览会银奖. “僧帽壶”获中国无锡“吴文化节”铜奖.
联系地址: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406室
联系电话:8382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