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彩绘艺术散论
张小权
惠山泥人是我国民间彩绘泥塑的一大艺术流派。名曰:“彩绘泥塑”,就是区别于一般泥塑而言的,故而在惠山泥人艺术中彩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惠山老艺人中有句行话流传下来,叫做“三分坯,七分彩”。由此可见彩绘在惠山泥人中的重要性。
〈一〉
惠山泥人的设色历来在泥人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泥人的用色,柳家奎老师曾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清”“新”“爆”。“清”为清爽,指泥人上色过程中艺人的操作要干净,不能把色彩搞的乱七八糟;“新”即指每一台产品完成后要有新鲜的感觉,不能给人陈旧的感觉,叫做“落台鲜”;“爆”是指色彩的搭配要火爆,要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觉,使之在众多的摆设中一眼就能瞧见。
这个“爆”字主要指的是粗泥货的色彩。惠山泥人中,这类品种要求用笔精练,色彩对比强烈,狂放大胆。整件作品完成后色彩十分跳动,能夺人眼球。
惠山泥人粗货的色彩,常用的有大红、玫瑰、桃红、石绿、翠绿、普蓝、群青、柠檬黄、中黄等几种。色彩选用并不十分多,但讲究纯度。所用色彩都十分饱和,使用时采用原色对比,如红与翠绿或石绿对比搭配,橙色与群青搭配,柠檬黄与紫色搭配。这种配色与对比一般都是有规律与特色的,并不是胡搭乱配。如惠山有句老话叫“红搭绿,一块玉”讲的就是这种规律性。如“小花囡”就是采用这种配色法,大红色画衣服,花纹用黄色,怀抱麒麟用石绿,色彩之间留些飞白作调和用,十分醒目,但不杂乱。堪称惠山粗泥货的代表作。
粗泥货的用色讲究火爆,讲究对比,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可忽视作品色彩中的调和。强烈的对比色之所以能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受到喜爱,这中间巧妙的色彩调和方法是一个重要因素,粗泥货中常用作调和的色彩一般为白、黑、金、银等中间色。方法一是注意色块大小的比例,所有色彩都不是平均使用,强调主次。二是在两大块对比色中留一笔白的底色,或是在强烈色彩的边缘勾勒金,银线又或加黑色的边。这样就能使色彩即火爆夺目,又不俗气,既所谓“艳而不俗”。我们分析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手法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及体现。
另一方面,惠山泥人在色彩,图案的布局上也都十分讲究,可以看的出老艺人十分懂得概括,夸张的道理。他们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是十分细致,深刻的。艺人中流传一句口诀叫:“重前不重后,重上不重下”。这是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粗泥货作品,不难看出惠山的历代艺人正是根据这种理论进行彩绘的。绝大多数的粗泥货作品,色块、花纹都集中在前面醒目的地方,背后与两边留有大块的空白,而且每一笔之间还留有飞白。这样有疏有密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笔划少,便于批量生产。如泥耍货“堆子”三、五个小泥人成宝塔形堆在一起,整个作品涂白的底色,每个小孩身前都各画不同的鲜艳色块表示衣服,头上各画几笔红线条,既起到装饰作用,又代表小孩辫子上的红丝线,身后是大块的空白,色彩、花纹都集中在前面,十分引人注目,各个色块之间留有飞白,既方便生产,又调和色彩,充分体现了小孩玩耍时的调皮情趣。
在确定色彩后,彩绘时的笔法运用是惠山泥人的又一大特色,特别是粗泥货的上色,笔法运用尤为重要。前辈艺人在制作泥人的过程中为了生活,一天往往要画几百以至几千只产品,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得他们的用笔非常简练而纯熟,一件作品往往只要数笔就能表达出作品所要表达的特定内容。用笔主要讲究一个“快”一个“力”。“快”主要是熟练,用笔飞快,才能使每一笔色彩之间产生连续性,才能使色彩之间的飞白生动而不呆板。当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产量。另一个“力”主要是指用笔要有笔力,即要有弹性。手腕运用要灵活,每一笔要经的起推敲,做到这一点很难,要有很深的功底,要有意识的加以锻炼。前辈艺人非常注重这一点,并使之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近代粗泥货作品很少有超越这一水平的。
〈二〉
惠山泥人艺术发展到清代中后期,又出现了细泥货及捏制戏文为主的“手捏泥人”这类作品造型玲珑精巧,其彩绘风格与粗泥货既有源流相承,又有很大变革。
早期艺人们画手捏戏文也是沿用了粗货的方法。依靠平时看戏的印象,强调主色调不变,图案花纹自由发挥,在大面积的底色上用粗线条画出戏袍的图案,只要符合剧情,省去了所有细繁的纹样,如画龙袍,就是在深的底色上用金色画出一朵朵的云块,再用白线勾出转折,使人们从云块中联想起在云中腾飞的龙、凤。再如画花,也只是在白色圆形上用玫瑰红色在中间圈几个圈表示花瓣,旁边加几笔绿叶就算一朵花。有的服装干脆就在深底色上用白色画几笔花草纹样,没有严格的规律性,但十分注意布局。有句老话叫“一朵花当十朵用”就是要求在布局上注意繁简,能减的地方尽量减,但显眼的地方又要画的十分丰富,虚虚实实相互掩映,达到少里看多,多里看少的效果。采用这种方法画出的服装气氛热烈,耐人寻味且又便于生产。
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细泥货及手捏戏文的彩绘就逐步向比较细致的方向发展了。色彩的配合就究竟古朴、典雅、细腻。色彩的种类使用更多,层次更丰富。一般用间色和复色多了,图案花纹向真的戏服靠拢较多,讲究装饰性。常用的图案有“长寿字”“圆寿字”“绣球花”“蝙蝠”等表示喜庆吉祥的纹饰。作品上色工艺化要求更高,色彩之间要排满,不能留白,边缘不能出格,涂色不能露底,画图案花纹要求笔法工整,每一笔都要粗细相等,左右要求均衡对等。
在色彩的配合方面,从现存的历史作品上分析,粗泥货一般都是在浅色底上画深色的花纹,而细泥货及手捏戏文则是在深色底上画浅色花纹较多。这两种不同的配合色彩的方法很科学,十分符合作品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惠山泥人粗细货都有各自特定的目标销售人群:粗泥货作品的销售对象都是儿童及农村人口,这就要求色彩明快鲜艳,能激起玩赏者兴奋愉快的心情,但价格又不能高;细货、手捏戏文的销售对象则为城市文人雅客,甚至能进入宫殿,这就要求它的色彩文雅细致,更耐看些。
<三>
再谈开相,这是在泥人彩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历代艺人对此都十分重视。开相的方法很多,不同形式、内容的作品开的相都有区别,变化十分复杂,在泥人彩绘中是最难掌握的一门技巧,故开相在泥人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是由技术最好的师傅操作的。
开相一般包括“点眼白,画眼眶,画眉毛,丝头发,做嘴,染气色”等几个基本部分,每一个部分又都根据作品的不同内容各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粗泥货的开相,看似简单、刻板,但仔细分析是可以看出其实其中的每一笔都是大有讲究的。如眉毛的粗细、高低,眼眶的长短,眼球的大小、位置,都要求很高,做到这一点,首先需有深厚的功底,才能体现笔力,把线条画的既活又有力。最早的粗泥货,眉毛一般都是一笔划出的,叫单眉毛。两头细,中间稍粗,一笔划出不能改动,很能体现艺人的笔力。脸部的气色一般都是在底色上用淡肉色画一个元宝状的图案。再在脸上面出眉、眼、嘴,整个脸形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浑圆,简练的泥坯十分协调。
以后 细货与手捏泥人的发展,开相的方法就愈加丰实了。按照不同人物性格,眉毛的画法出现了散眉、倒眉、抑眉、剑眉等等。脸部气色也发展了用玫瑰红晕色及喷枪喷等等多种丰富的表现方法。
“眉眼传神,相活人才活”惠山的老艺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口诀,概括了各种不同任务表情的开相方法。如“若要笑,眉开眼弯口角向上翘;若要哭,眼垂口落锁眉眼“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惠山泥人这朵奇葩之所以能长期深受各界人士的广泛喜爱,历经百年生命力经久不衰,独特的用色方法及彩绘技法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三分坯子,七分彩”就是对惠山彩塑泥人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