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刻艺术中的绘画语言

[日期:2006-03-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牙刻艺术中的绘画语言

 

萧剑波

牙刻与绘画虽说载体不同,但都属于平面艺术的范畴,这看似很简单的认同,对牙刻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念问题、品位问题、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因为绘画语言在牙刻艺术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这里论述的是中国画的绘画语言,是民族文化艺术的语言。

牙刻又称浅刻、细刻,微雕是缩微了的浅刻。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灿烂夺目的奇葩,历古以来受到皇宫贵族、文人雅士乃至平民百姓的青睐,视之神圣吉祥之物。牙刻与人类文明应运而生。但牙刻精品、牙刻名人传世甚少,其发展落后与其它门类,自唐以来千余年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固守着“线画”传统,刻板无神、拙劣无韵,似乎牙刻只是工匠的劳动艺人的玩耍,就算一代名家于硕(清末民初牙刻家)也难逃巢穴。他刻山水尽管刀法娴熟精微工整,看似一幅山水画,其山无本水无源,石无皴树无法,根本就没有切入。宋人山水之雄伟可游可居,元人山水雄浑笔墨有道,中国画是那么神圣伟大、一脉相承。遗憾的是历古以来很难看到令人振奋、令人钦佩的牙刻,也没有出现真正叫得响的牙刻大师。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一个困扰一千多年的观念问题。没有真正意识到牙刻除了刀法刀韵外,还要修炼于雕刻之外,把中国画的章法、笔墨、思想、精神融入到牙刻艺术中去,以刀代笔、出神入化。假设前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历史上会出现多少位赫赫有名的牙刻大师、浅刻大家,牙刻历史将重新谱写。

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对前人说三道四不合情理。但作为钟爱牙刻艺术并愿为之倾注全部的我不能不急。波澜不惊的过去、浮躁负虚的现状,牙刻艺术似乎到了边缘。令人担忧的情况有三:一者多半为牙刻老艺人,刀法功力较好,社会影响较大,但创作观念陈旧、接受新思维能力减退,但愿不要传给后生。二者:偶尔会出件好作品,但总觉得在大展中得不到评委们的关注。其实作品看似上佳,就是缺乏思想、缺少创意、缺欠绘画语言能力。你不要去怀疑评委的公正性和洞察力,确实要到反省自己的时候了。三者:明知绘画语言在牙刻中的地位,也接受了一些新观念,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肯下苦功、沉不下来,其实牙刻靠数年的苦学就想有所作为是不可能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艺术一脉传承灿烂神奇。石头敲成器具、制作鱼纹陶罐、崖壁象形文字、铜鼎、碑刻等等这都是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这就是东方文化艺术的起源。我们必须师古造化,用民族的绘画语言民族的文化内涵浸透到牙刻作品中去,不再重复前人、不再重复自己,没有品位的牙刻,就是没有绘画语言的牙刻,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牙刻。

牙刻最终不是画,却是雕刻成的一幅画。掌握牙刻艺术中的绘画语言必须不断吸收长期积累,从生活中提炼,借鉴其它雕刻门类的先进经验,向优秀的国大师们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作思想,从美学理论中涉取,从历代名画中得道,善其笔墨、工其丹青,手中的刻刀就是掌中的毛笔,是雕刻人又是一位画家。我是这样想的也尽量这么去做,我已是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画工作室的坐上客;也是江苏省国画院的特聘画家。牙刻方面已初步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近七八年中创作的牙刻作品深受工艺美术界的好评并连连获得大奖。《回眸》是我近年来原创作品之一,是牙刻艺术中绘画语言比较强烈的一件。是描写禅师达摩回眸间投来的眼神,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有几经坎坷的人生故事向你诉说,有多少世态炎凉人生哲理向你传递。作品采用了绘画中较为空灵的构图形式,把视点放在画面中上部,中下部寥寥数刀刻出达摩肩部衣服轮廓,其余为大面积的留白,留白处恰巧有牙板的自然纹理,似云似山似袈裟,令人遐想、令人回味。大片留白其用意在于使观者第一眼就看达摩的头部,回眸间风中飘逸的须发、半遮的嘴唇、宽耸的鼻梁、紧锁的眉间,乃至画面中我最为苦心经营的、极力想奉献给观者的、达摩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像大海那么宽广、像宇宙那么深遂。人物背景铭刻达摩相关禅的精辟论著,更显佛的天国,禅的意境,书法与绘画的构成相得益彰。此作受到评委们的关爱,荣获首届中国华东工艺美术精品展特等金奖。我不是在夸奖自己,则是在说明自己。

当今牙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一座堡垒。这儿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绕得过的坎。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以民族精神来激励自己,将中华文化来滋润自己,用绘画语言来武装自己,使牙刻艺术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一门纯粹的艺术。让这朵奇葩更加芳香四溢、灿烂夺目!             

 

相关链接]萧剑波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

常州剑波艺宝楼其主

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

上海中国画院山水画工作室研修员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联系电话:1330612131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