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木雕艺术与彩绘仿古木雕研究
高级工艺美术师 陈忠林
我国木雕门类品种繁多,但彩绘木雕肯定是属于其中的佼佼者,在木雕艺术漫长的发展与嬗变过程中,彩绘木雕以它独到的艺术色彩和风格,在中国的艺术宝库中独领风骚,始终闪耀着让人仰视千古的夺目光彩。
与敷彩或上色的木雕最大的区别和不同的是,彩绘木雕的最大特点是在于“绘”——在人和物的雕件上,再进行了绘画创作。敷彩或上色木雕,只能说是涂抹了单调而毫无生气的不同色块,而彩绘木雕则是在雕件上再进行绘画,细腻地刻画出人和物的外表神态、内心世界和细枝末节,这是敷色或上色木雕无法企及的。彩绘木雕使雕、刻、绘、画集于一身,相辅相成,相交辉映,从而使彩绘木雕更具神韵、审美质感和艺术魅力。
应该说,由于彩绘木雕艺术含量较高,制作工艺繁琐,而且需要一定的绘画水平,已经被许多现代木雕艺人所冷落和疏远,极少有这方面的作品问世。为了发掘和继承这一传统艺术,不使之失传,在我从事木雕艺术的30多年中,不仅对遗存的彩绘木雕进行了收集、考察和研究,而且作了有效的尝试,并创作了一些只能称作是仿古彩绘木雕作品,受到了社会和一些艺术家和同行的关注。下面,我就彩绘木雕的历史发展、艺术精华,以及仿古彩绘木雕的创作,谈一些初浅的认识和体会,有求于专家与同行的指教。
彩绘木雕的历史
彩绘木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究竟起始于什么年代,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一般说来,许多艺术种类都不是一开始就独立形成的,在它的发展初始阶段都比较朦胧和混沌。而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和运用了其它种类的艺术特色,然后才逐步凸现出自己的个性,逐步形成被人们认可的艺术种类的。
可以肯定的是,彩绘木雕是依附着木雕而产生、发展的。木雕在前,彩绘木雕在后;没有木雕,就不会有彩绘木雕;木雕是彩绘木雕的胎胚,彩绘木雕是木雕的进化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又可以发现,在木雕的发展过程中,无疑借鉴、吸收了其它艺术种类的“加彩”手法,如新石器时代出现的简陋的加彩石刻、壁画、秦始皇时代的兵车马加彩青铜器,南宋彩绘木雕观音菩萨,然后在木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上色木雕、敷彩木雕和彩绘木雕的发展轨迹。
确切地说,彩绘木雕在西汉时期已有了的雏形。因为在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加彩木俑。虽然这些加彩木俑还不像后来的彩绘木雕那样细腻和精致,但有的已在木俑的面部、衣饰上绘上了简单的线条,应该可以认定,彩绘木雕在秦、汉时期已经开始萌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彩绘木雕在我国已有着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
秦汉之后,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人们对艺术审美,不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表现在彩绘木雕上也是如此,一方面人们认为,彩绘木雕远比一般的木雕神采飞扬,更符合人们对色彩的喜爱和追求;另一方面,艺人们为了迎合这种社会的需求与审美趋向,不仅争相斗艳,而且各显身手,因而到唐宋时期,彩绘木雕有了鼎盛的发展,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彩绘木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从敦煌、麦积山的彩塑,到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彩绘泥塑、山西双林寺的彩塑与壁画,宋代遗存的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从这些遗存下来的经典之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彩绘木雕,在它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走过的脚步,以及听到它呼吸的气息和跳动的脉搏。
彩绘木雕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国时期,已渐渐变得式微和衰落起来,许多艺人已经不再热衷此工艺,在这时间段,不仅没有再出现如紫金庵、敦煌、双林寺这样恢宏的彩绘雕塑群,就是享有名声的零星作品也很少闻见。解放后到“文革”时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彩绘木雕在经历了一段“空白期”之后,木雕艺人已经很少问津此工艺,彩绘木雕面临着失传。
彩绘木雕的工艺
恕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所说的,彩绘木雕价值主要体现在“雕”与“绘”两个方面。虽然这两个方面有着同等的重要,但以作品的最后视觉效果而言,“绘”是对于“雕”的另一种艺术依附和超脱。从汉代的彩绘木俑,到唐宋时代的彩绘观世音菩萨和仕女像,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雕”与“绘”的完美结合,而从“绘”的风格的演变过程,又可以看出,色彩的运用和绘画艺术,到了宋代更显完臻和娴熟。现存上海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有两件宋代的观世音彩绘木雕,从它的造型严谨、构图饱满、刻工稔熟、线条流畅、色彩明丽这几方面来看,无疑是属于高人之手的上乘之作。尤其在绘画上,色彩明丽而不妖艳,线条细腻而不呆滞,从而使雕像显得身姿妩媚绰约,神态生动有致,令人获得美的愉悦享受。显然,由于“绘”的元素,逐使无数的木雕作品,有了另一种艺术感染力和视觉欣赏。
就彩绘木雕的工艺来说,它的木雕部分,一般采用阴刻线条来表现面部五管以及服饰衣褶,有时也间用半浮雕手法,以增加人与事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当然,高超的艺人在木雕时就有了对下一步彩绘的考虑,从而使“雕”与“绘”有机吻合。因此,大手笔的彩绘木雕艺人必须同时具备雕与绘的两个基本功,而且都要有一定的造诣和艺术修养。否则,很难使作品雕与绘的天衣无缝,融会贯通的绝佳效果。
从历史遗存的一些的彩绘木雕和彩绘泥塑来看,在艺术的手法和风格上,既有共性,也个性,有“北派南风”之分。可以看到,“北派”在雕刻上用刀较为大胆而粗犷,讲究线条遒劲;而“南风”则在用刀上谨慎而纤细,注重线条流畅。在用色上,“北派”偏于重彩,“南风”则惯于素淡。因而在审美上,“北派”作品亮丽而明快,有一种外在的视觉冲击力,“南风”作品则柔和而文静,有一种内在潜伏的感染力。考察和研究彩绘木雕的南北之分、南北之异、南北之优、南北之长、南北之精,对于我们继承和发掘彩绘木雕这一传统技艺,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彩绘木雕的复杂工艺已近于失传,本人在制作仿古彩绘木雕的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什么一件古代的彩绘木雕作品,经过了几百、几千年的岁月沧桑,仍能保存得如此完美?色彩仍能历久弥新?这与它一道道的严格工艺有关。一般说来,木雕造型完成后,先后要经过打磨、贴灰布、刷粉底、画彩、勾线、着色等二十几道工序。其中胶水的比例、选用的颜料都十分讲究。有些作品之所以过不了多久便会发生的表面皲裂、剥落和严重褪色,究其原因,与用胶和颜料有极大的关联。可见,彩绘木雕工艺有它的科学性和神秘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我在制作一些仿古彩绘木雕时,经过反复摸索,我采用了烧、洗、擦、刷、熏、染、洇等多种技艺和手法“做旧”,从而使作品与现存的原件一样,色彩斑驳剥落,犹如千年之前古物,尽显古朴味道。我认为,仿古彩绘木雕,作为一种另类的后续艺术,受到现代许多文化人和收藏家的青睐和喜爱,说明了有它存在的价值。
彩绘木雕的继承
出于对彩绘木雕喜爱,在我30多年的从艺历程中,我不仅对此工艺进行了反复的研究,而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我对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的彩绘泥塑非常心仪和崇拜。因此,在20多年前,我就开始对彩绘木雕仿古创作。我创作的第一件作品《秦始皇陵铜车马》,长
2003年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品、旅游品博览会上荣获特别金奖。《思维菩萨》也在江苏省、苏州市举办的展会上获得金奖和精品奖。
几年前,我萌生了用彩绘仿古木雕的形式再现苏州东山紫金庵十八罗汉的念头,通过多次到实地观摩,我决定采用同比例缩小的原则,将罗汉像缩小到20厘米左右的高度,然后依照原样进行雕刻、上粉底、敷色、立粉、勾绘,用一年多时间才得以完成。作品问世后,受到了一些专家的好评,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认为这件作品,刻画精细,线条流畅,在造型、神态和色彩上,与原作毫无二致,达到了仿真程度。其中一件“沉思”罗汉,被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馆收藏,长期在“珍宝堂”展出。“长眉”、“沉思”等4件罗汉被紫金庵作为母本,制成旅游工艺产品。
随着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追求,彩绘仿古木雕,作为现代的高雅的陈设工艺品,受到了许多国内外收藏者、特别是一些国外华侨和爱国人士的喜爱。近年来,我应一些收藏家的要求,先后制作了汉代“佛像头”、唐代“提脚马”等一些彩绘仿古木雕,作品远涉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
20多年来,每当我在潜沉到彩绘仿古木雕中,创作完成 一件件作品的时候,我总感到,我是在对彩绘木雕这种古老工艺的仰慕和追寻,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继承和回归,也是对彩绘木雕工艺在实践中的重温和承袭。
近年来,我涉足彩绘仿古木雕的同时,还尝试表现新的题材。在2003年,我为常熟沙家浜旅游景区制作了《沙家浜》中的郭建光、阿青嫂等人物的小型彩绘泥塑。另以一代兵圣孙武为题材,制作了《孙武与伍子胥弈棋论兵法》、《伍子胥拜见隐居孙武》二组仿古青铜雕像样本,力图寻求彩绘木雕在仿古和“新题材”上的多样性的触及与表现。
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和体会,我认为,古老的彩绘木雕工艺,需要我们继承和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继承是为了更多的推陈出新。只要我们能把握这两者的关系,那么,彩绘木雕这一传统工艺,不仅有着广阔的天地,而且有着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