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地区大青植物民俗初探

[日期:2006-06-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南通地区大青植物民俗初探

龚建军

    大青,又称靛青(Isatis indigotic a Fortune), 属十字花科植物,一至二年生草本。这种草一般人似乎不太熟悉,而用这草的汁液染成的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却广为人们熟知和喜爱。这种染蓝的植物染料,则都从大青茎叶中提取加工而成并称为靛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所说的青,指古时染成的蓝色,蓝,为草名,荀子在这里一语道出染成的青色要比蓝草本身的蓝绿颜色更深,所以形成青胜于蓝的名言。因此,今天我们可以从中明白青与蓝的概念与关系。
    大青的生长特性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平均气温要求在24℃左右,年降雨量达800—1000毫米为宜。南通地区的海门、南通、如皋所处的特定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为蓝的种植创造了得天夺厚的良好生长环境,因而成为我国主要的种蓝产地之一。
    我们在南通地区农村采风,了解到一些当地植青、制靛的民俗事象,通过靛蓝民俗的考查,我们试图以大青在该地区南北两地的特征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寻求其共有的特征。靛蓝是怎样产生的?靛蓝赋予的功能怎样?社会的发展与靛蓝应用的关系如何?这些正是我们处于该地区的民间艺术、民俗学工作者有待研究的课题。 靛蓝不仅为丰富物质生活创造出它具有的实用价值,而且在精神生活上它也寄寓人们深切的期望和美好的理想。在研究靛蓝的作用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靛蓝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从大青中提制的。使我们对大青有较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大青成熟后,从大青茎叶中提制靛蓝并非简单的事情,整个制靛过程需由收刈、沤制、拱缸、沉淀等工序来完成。
    首先是收刈,大青叶采刈分别在五月、七月二次。第一次被刈的大青俗称头青或头蓝,刈第二次称为二青或小蓝。《光绪通州志》中也这样写道:“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再刈曰二蓝。由于刈蓝是比较繁重的劳动,过去农家常在刈蓝的前一天邀请帮工,并全家老少齐动员,次日起早带露水抢刈。有几十年丰富经验的老染工认为趁露水带湿可使大青叶茎不易损伤拆断,因而保持叶内的汁水不被流失。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同样证明蓝收刈也必须赶快下池加水沤制,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也将影响大青的出色率。所以,速刈速沤是保持茎叶汁的色素不至流失的必要方法。
    然后是将大青下池沤制。“蓝倒竖于池中,下水,以木石镇压。” 《齐民要术》为我们介绍了古代这样的沤制方法。南通地区有的地方是将蓝浸沤在大口缸中,有的是在地下挖个坑并用砖块砌成沤蓝的池子。蓝在池中通常浸泡一宿即可取出,如天冷可增加一宿。老染工鉴定蓝的浸沤程度如何,多采用折断蓝叶茎杆发出响声的方法,以十根草中能有几根草发响来判断,例如在十根草中有三根在折断时有响声,被称为“七节草”,或称“三七开”。过去如皋石庄一带以“九节草”为俗,其出青最佳。而如东元庄一带则以“七节草”为标。尽管所处地域、叫法习惯不同,但染工们辨别并使大青叶能充分出青而采取的方法是一致的。
    接着就是拱缸,由于大青在池中发酵作用,使大青沤出不少绿水汁,于是在叶汁中加入适量的石灰,并反复迅速地搅拌使其渗和,由于石灰与叶汁的作用,再经空气氧化,生成为蓝色的靛。最后一道工序是沉淀,把搅拌好的汁液,储入空池中让其自然沉淀,几日过后再戽去上面的积水,下面沉淀物即是靛。经过以上步骤,制靛的整个过程就结束了。以上制靛工艺介绍,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制靛蓝的由来和制靛的复杂过程。
    明朝中期随着制靛业的发展,南通乡村集镇中的染坊也相继兴旺发达。《如皋县志》中作了“刈蓝为染缸、染布、线大获利。”的记载。因此每年二、三月之际,各个染坊便纷纷张罗开业。南通地区曾流传染坊老板在开业之时邀请各位师傅痛饮开缸酒的习俗,同时这一宴庆还往往与祭供染坊祖师爷——梅葛二仙的礼仪并在一起举行。听说,人们敬供的二仙原是姓梅与姓葛的二位染缸师傅,是他俩发现酒槽(酸性物)对靛蓝具有的还原作用,是发酵变质的蓝泥浆起死回生,从而振兴了染色业,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梅葛二仙的动人故事。
    传说,在很早以前,人们发现蓝草汁可染青色,便边采边染衣服,有时蓝采多了而一时来不及染完,加上天气炎热,蓝汁很快发酵变质成一堆蓝色的泥浆,无法再染布了。有天姓葛的师傅因饮酒过量,一阵呕吐,没注意吐到一池已变质的蓝泥浆中,接着就模模糊糊地回屋睡去了。正巧,这情景被姓梅的师傅看到,为防别人察觉,他赶忙把葛师傅吐在池中的东西用木棍搅散在泥浆里。第二天葛师傅醒来发觉这池泥浆已变成清清的蓝水,一试又可以染布了。葛师傅迷惑不解,等问明了原因后,心中大喜,他与梅师傅又经多次试验,果然证实了酒槽所起的作用,终于创造出用酸来发酵的染色技术,后来的染坊再也不必担心蓝汁的变质,解决了以往一年四季不能连续染色的难题,这种民间手工染色技术也就世世代代相传下来。
    从以上流传甚广的民间口头传承,我们可看出,当时制靛技术的进步说明了以前单单停留在边采边染的季节性作业的水平已明显不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染色业迅猛发展趋势也要求早先原始的边采边染的染色方法以新饿技术更新的来适应当时社会的变革需要,也了解到古代染蓝从简单的取蓝汁染色逐步发展到进步完善的取汁制靛再染色的技术,这一重大发展为我国染色业开辟了新局面。
    染工们之所以举行敬供“梅葛二仙”的仪礼,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他们对祖师的感激、崇敬之情。虽说今日早已废除祭祖敬仙的仪式,但是当染工们捧起酒杯时,总忘不了二位师傅的功绩。南通地区的几家蓝印花布印染厂至今还一直采用自己酿造的上等米酒来还原染色。所以说,痛饮开缸酒对染坊业来说具有另一种深沉的含义,饮酒思人,触酒生情。于是梅葛师傅的勤劳与智慧一直在从事染色业的人们中广为传播和歌颂。
    大青的汁所以能染布,是因为大青中含有名为“靛甙”的色素物,水解此后产生水溶性的3-羟基吲哚。染于织物上经空气氧化生成“靛蓝”。织物上染成蓝色是靛甙起的作用,而人们通常把“靛甙”的色素液与靛的沉淀物也都俗称为“靛蓝”,农村中也有叫“靛青”,用来染布时则称做“染青”。我们谈“靛蓝”的功能,它主要取用为植物染料,在化学合成染料还没问世前它成为当时乡村染坊中的主要原料,靛蓝与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靛蓝不仅染布、染纱,创造出各种丰富的民间手工印染实用品,而且连靛蓝本身的青颜色也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民俗风情。
   (1)靛蓝染青布。通常是把织好的白坯面料加工染成纯青色。染青由于一遍染色后并不能达到青色,而是经过多次浸染、氧化的过程才能使白坯布染成青色。也意味着每染一次,布上的青颜色就加深一度。所以,手工染色具有的反复浸染的特点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染成各种深浅不一的青色,以此满足人们的需求。如皋石庄一带在解放前的染坊里,染工们曾为区别深浅青色常使用行业用语叫出各种名称,如浅色称:鱼白、月白、浅月、毛月、鱼蓝及葱白;中色称:中月;深色称:双蓝;再深的称:又蓝;最深的称:红青。有的乡镇染坊对染青色阶的叫法却另有名称,他们称最浅色的为:半厘头,深些的称:一厘头,如颜色渐加深,名称前面的数字也逐渐增进,如二厘头、三厘头……,通过数位的增高来判别布色深浅程度而成为个别染色业的独特“行话”的习俗。如皋石庄、南通二甲、海门一带则把这些不同深浅的蓝布,统称“青布”。
   (2)靛蓝染纱。南通在明清之际已是著名的产棉区,当地人们自纺自织自染,习已为俗,植棉的多次推广和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当地棉纺织加工技术的提高。当地人民在单色白土纱织造的基础上,将其白纱染成青色,然后与白纱搭配排列在织机上织造出蓝白交织的色布。
    这种采用先染后织的技术使过去单一的白色布坯上增加了蓝白线条而形成图案,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并追求面料织物上花样的意象设计及纹样的变化,并且通过蓝白经纱的数量的不等位置的变换排列,再统一用白纬纱织成,因而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几何图形纹样。于是织造技术的进步也带来群众设计意识的提高,象征和期望喜庆吉祥的“喜、福、寿”等文字图案也相继出现在土布上。过去称为“蓝货”的蓝色纱布色织布,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初生产的品种大致有蚂蚁布、柳条布、格子、银丝格与金丝格等,这些布坯的名称是由“经纱方面采用色纱”所“呈现条纹各有所异,因形似而取名的”。如柳条布的“经线是二蓝二白相间,纬用白纱织成,纹如柳条而定名。”金丝格则采用“经纱五蓝一白相间”“蓝色重、白色弱”。(《近代南通土布史》林百举著)这些民间织造艺术的处理和审美特点,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根据织机的制作要求,把她们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都倾注于织机上,并通过这一匹匹的布匹流露出她们朴实、真挚的情感。
   (3)靛蓝染青花布。一般说,在白坯面料上不加工花纹而染纯青色的布称“青布”,青花布与青布的区别关键在面料表面是否采取防染措施。青花布则在面料上用各种防染剂进行有意识的图案安排,并通过印、刮、扎、绘等手段使防染剂与面料接触,使其在染色中达到“防染”作用,染色后除去防染物,一幅蓝白相致纹样的青花布就呈现在眼前。因为是将白质面料采取局部防染而染蓝的,必然出现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图案效果,所以青花布的特点,正是自然纯朴与强烈对比出的蓝白相间的艺术风格。靛蓝染色的独特工艺也为青花布的风格增添特殊的个性,靛蓝染色每浸染一次,先是黄绿色,后经空气氧化才能显蓝。多次浸染使青色的形成经历了由浅逐渐加深的过程。人们在丰富的实践中掌握了这特点,于是把已经采取防染剂,绘过的白面料染成浅色或中色,即“鱼白”或“中月”,然后在面料上再一次进行防染措施,再染成深色,即“又蓝”或“红青”。这一创新使原先蓝白两色的青花布上显露出第一次染色的迹象而增加了一套浅蓝色,纹样的层次也比原来更为丰富。这种工艺的创新突破了靛蓝染色工艺上的制约,而成了青花布设计中匠心独运、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
    靛蓝染布须苗水(即染液)清透,下布平稳不乱,精心细作方能使不染匀、染透、不脏不花,这种特点与传统的工笔国画中平添渲染“薄中见厚,厚中生津,染不露痕,深浅自然”的技法的道理是一致的。
    南通地区青花布(蓝印花布)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青花布的兴盛与本地区植棉、家庭手工纺织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青花布的应用,也同时促进了本地区种青、制靛业的推广。青画布素朴明快、耐磨牢固及透气吸汗之特性深为农家所喜欢,青花布历代沿袭、传承之风俗,表明青花布在农家生活中所处的明显地位和具有着广泛实用意义,这根深在民间的青花布在民俗风情中体现出民族心理特征,成为农民之间传达和沟通内心情感的标志。
    在乡村婚俗仪礼中,农民们对青花布所寄寓的吉祥祝福的意念大多通过双方赠送礼品的形式表达出来。青花布作为礼品赠物,人们往往通过青花布上的具体可视的吉祥纹样来表达对新人的良好祝福和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期望。如象征长命百岁的“松鹤延年”,表达幸福美好的“龙凤呈祥”等。农民们对青花布的深切情感不但寄托于纹样题材的吉祥祝愿之中,而且连青花布本身及蓝白相间的形式也被人们所崇尚。我们从江浙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九斤姑娘》中,可以了解到九斤姑娘出嫁时身穿青花布衣服,用青花布“青白”色与为人做事“清白”构成谐音,来比喻自身坚贞无暇,一身清清白白。民间中这种利用“青”与“亲”的谐音来达到内心感情的寄托反映在当地的婚俗中较为普遍。例如,人们在送嫁妆时,这些精美的嫁妆是忌用粗绳来抬的,而是选用一条条青布带。为什么要有选择?是怕粗绳搞坏家具?显然不是。青布条上并没有吉祥图案的寓意,人们想从青布条上期望和祝愿什么呢?关键还在青布本身的发音上。青布由靛青所染,靛青又出于大青,层层总离不开青(亲),在这成亲大喜之际,利用“亲”与“青”的同音,图个吉利并增加了喜庆气氛。这种借“青”手法在婚俗中还表现为:如女方回赠给男方的礼品中,用一块青花布的包袱布裹着一株茂盛的万年青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物品,万年青为夏冬常青植物,人们取万年青来作为永远相亲相爱、恩爱万年的象征。包袱布本为平常包裹被面、衣服的实用品,而今天成亲的日子,印染着“龙凤呈祥”、“鹤鹿同春”等吉祥纹样的青花包袱布却担负起不同往常的使命,用这比喻“结亲”之物的青花布来包裹象征“万年相亲”的万年青,在特定的场合使用特殊含义之物, 因此,此时青花布赋予的功能和含意更符合了人们的意念,而背人们推崇和接收。 一株万年青的寓意已经够明显,在新房的床上雕刻着万年青盆景,帐沿上印染的,鞋垫上绣的,灶头上画的都是万年青,但是,人们还嫌表达不够,又在万年青的盆景上再包一块意味深情的青花布,青(亲)上加青(亲),从而构成“对对双亲”成双结对的婚俗特征,只有这样才足以满足人们的衷心祝福和期望,看,寓意多么深邃,手法如此巧妙。这种劳动人民对“青”的联想和崇尚,还可以从诗经《郑风.子衿》中体现出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作者用比兴的手法把长令襟、绶带上的青颜色比喻自己思念情人的深切情思。前面用青花布包万年青所寄寓的深情厚意的表示与诗经中通过“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来抒发内心思念的感情所运用的比兴手法是一脉相承的,所以,这种表达方式使内心积聚的情感和民俗特征得以充分地吐露和体现。
    这些民俗事象在江南沿江一带和南通启海地区农村的婚俗传承中,有的乡村至今仍保留这一习俗。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印花布的冲击,现在农村中的青花布手工技术以及染色作坊多已消失,青花布也不多见,但人们对青花布具有的“相亲”寓意总不会忘记。每逢婚嫁喜庆,结亲的农家如有一块祖辈传下的青花布,人们将视之为宝,引以为荣。有的农家结亲时确无此物,也会想方设法到商店买块青白两色的机印花布(而决不会买其它颜色的),来填心中之虑,表示祝愿祈求幸福的内心。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婚俗事象传承中,人们具有的对“青”的推崇和“借代”民族心理特征。虽然因社会发展而改变一贯采用的材料。材料演变了,但“青”与“亲”的意识却被长久地继承下来,同时也说明凡是健康向上的习俗才会符合人们共同的心愿,才会被接受并世代相传。从这些青花布民俗事象中,我们也看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出民间艺人在生活源泉中体现出的深厚生活基础与高度的创造热情,也正是我们从民间艺术中要吸收的精华所在。
    前面我们谈了靛蓝在染色方面体现出民间手工染织的艺术特点,并了解到一些有关的民俗趣事。大青的功能不仅能作染料,而且也是我国传统的地道中医药材。大青具有性寒味苦,有解毒、清热、止血、杀虫之功能。主治肿痛风疹、瘟病热毒,余疮血闷、毒刺虫蛇伤。
    大青用于治病,最早有文字记载下来的是《神农本草经》,此书把汉代以前的本草药材分为上、中、下三品,蓝被认为是“二品药”。蓝的药用功能具有的神奇疗效在我国古医书中多有记述,据《本草纲目》载,在唐代有个张荐员外,忽被一只毒蜘蛛在颈上咬了一口,两天后“头面便肿痛”,肚子也肿起来,此人很着急愿出全部家财以此求医。这时有一人应召同时取来大青汁一碗,“投一蜘蛛其中”结果蜘蛛“至汁而死”,他又取来蓝汁并加入麝香,雄黄,又放一只蜘蛛于碗中,“其触汁便化为水”经验方后,将其汁点于伤处,两日就平息了肿痛。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描述出如果被毒箭所伤,一时得不到蓝叶汁,可“以青布渍汁”吸其汁饮之即可解毒。以上之事,虽不免有些神奇之说,但蓝叶汁的药效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我国有古老和灿烂的文化,关于古代悠久的种蓝历史,前人为我们留下许多极其珍贵的文字资料。也许会问,我国种蓝制靛的技术最早始于何时?南通地区的种蓝制靛染业的传承民俗又是怎样?由于社会制度的变革与经济的发展对种蓝制靛技术的逐步完善提高必然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大青在人们生活中所承担的作用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早有关于蓝的描述。《小雅.采绿》:“终日采蓝。”《韩诗.外传 》:“蓝有青而丝假之,青于蓝。”在《尔雅》《诗集传》中也多次出现“蓝”的文字并注:“蓝,一种染草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奴隶社会时期的种蓝及应用情况。到东汉时,中原的陈留地区种蓝已很著名,“陈留不仅是当时汉代丝织品的著名产地,也是染料工艺原料的生产地。”(《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东汉的赵歧在路过陈留时写的《蓝赋》中述:“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绀:带赤色的深青色。)蓝田弥望,黍稷不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于公元五三三年见完成的著作《齐民要术》书中对我国六世纪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种蓝制靛的技术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总结而成为我国至今保存最早的古农书。在书中“第五十三.种蓝”讲到蓝“三月中,浸子令芽生”。 “五月浴灌”详细介绍了整个制靛过程。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种蓝十亩,敌谷曰一顷,能自染清者,其利又倍矣。”从中反映出当时种蓝制靛技术已达到相当的程度。明代宋应星也在《天工开物》中多有种青的记载,书中不仅提到制靛的技术及“靛花”药物的提制方法,还对靛蓝水与其它植物染料套染技术作了记述。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归纳了蓝有四个品种,如蓼蓝、菘蓝、木蓝 、马蓝等,还对靛蓝在药用上的疗效作了大量的记述,以上记载表明我国种蓝制靛的历史源远流长并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填写了光辉的一页。
    明代时期南通地区植棉,纺织技术由于从江南传入而蓬勃兴起,因而也大大地促进了南通地区大青种植与制靛染色业的发展。据《明嘉靖通州志》记载:当时海门县作为土贡的蓝靛一年就有“一千斤”,而通州的土贡蓝靛则多达“三千五百斤”。据老染工推算,如按照五百斤大青出产蓝靛五十斤计算,当时仅用于贡品的蓝靛就得收获大青三万五千斤。在该地方志中还记载了大青与蓝靛在当时还是货品和药材交易中主要的商品。大青在“药之属”的八个品种中为“青之一”,在“货之属”的八个品种中蓝靛又是其中一种。如皋石庄历史上曾是南通地区著名的产青之地,明如皋县志曾记载由大青制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 据在石庄从事了几十年染业的老人讲,他们的父辈从事染业时,石庄一带大片都是大青田,有的大户家往往有大青田一百多亩,而拥有五至六十亩大青的农家屡见不鲜。大青收获后除一部分的大青叶直接卖给外地染户外,其余的就自家沤青制蓝靛出售或帮人代染衣物,或借蓝靛池于人家染布以从中获利。“惟靛青用最广,颇有采蓝收其利者。”在《如皋县志》卷六.物产篇中述“蓝,作靛蓝利最溥(pu广大)。”较好的经济效益必然刺激染业的发展,当时石庄一带的染坊迅速发展到多达十三家,染业的兴旺又促进农户种青的热情。石庄的大青销售从石庄以北至东各县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当时染业较繁荣的南通县二甲镇的染坊也多从如皋石庄购回大青自家沤制,也有的直接向石庄购进蓝靛,由于二甲没有植青的专业农户,因此通过向外购买大青来振兴染业。另外,我们在如东袁庄作大青民俗采风了解到,该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也有不少种青农户,当地过去流传的口谚说:“一青二蒜三籽麻四棉花”在当地经济作物中数种青最溥,人家场边院后都种些大青留为自用。奇怪的是该地的染坊有的靛蓝却从西路的石庄购回,有些资本的染户宁可卖肥猪去换回石庄的大青或蓝靛。为什么袁庄以种青为俗,却还要向石庄购染料?有经验的老染工告诉说,石庄地处江岸,土质松疏,引甜水来灌溉青田以促大青的生长。而袁庄位于黄海边,水咸土碱必然是影响大青含色率的原因之一,因而石庄大青含色率高于袁庄一倍,所以各地用户慕“出如皋者”之美名,纷纷前来购买。通过以上构成的大青民俗事象,反映出南通地区植青的发展与当地植棉、纺纱织布、染布业的兴盛是分不开的,染业的兴旺又推动植青的发展,又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各地大青优劣之别的民俗特征。通过南通大青的历史变迁及民俗事象的研究,为今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对大青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青从古代的应用到现今的开发,从染色业的利用到治病解毒的药用,大青无不贡献出全部作用。大青在现代生活中的开发与利用已引起广大民俗学、工艺美术工作者的重视并加强对这一课题的研究。社会的发展,科学进步以至各种化纤、化工合成产品不断渗透并占据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人们从大自然的天然植物资源中提炼并开发人类所需的产品,以减少化工、合成产品中的有毒副作用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环境的污染,“人类回归自然”“面向大自然”已成为当今倡导并流行于世界的潮流,在现代生活中从大青中提制天然染料、药品来满足人们需要,消除不利的因素,在今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国优秀的民间手工染缬工艺美术品蜡染蓝印花布采用的防染剂材料不宜高温浸染,而靛蓝天然染料的低温冷染的工艺特点正符合手工染缬工艺的特殊要求。过去南通地区已发展到三家蓝印花布工艺品厂,也是全省目前唯一的从事蓝印花布、蓝缬花布外贸出口任务的基地。利用南通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从大青中提取天然植物染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发展南通民间手工染缬工艺品,具有较大的潜力并有广阔发展的前景。
    大青提制的蓝靛不仅染制各种染缬工艺美术品,推动和繁荣民间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而且大青作为中草药材在我国中医药用领域开发与应用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青叶、根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清热、凉血消肿之疗效,是生产中药“板蓝根”的主要原料。今天南通如皋有的地方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大量栽培大青,现已成为我省板蓝根药材的主要产地。经鉴定该地区种植的大青以“靛蓝,青黛含量最甚”而名列前茅。今年来,医学工作者们还从大青中提炼出各种新药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型病,其还含皮肤真菌成份,为我国的中草药的开发与利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所以,今天大青天然资源在现代社会中开发与利用,不管是在工艺美术方面,还是在医用功能上都是符合人们的切身利益并造福于人类的。南通特有的种青地理条件以及悠久的种青历史必然会成为在南通进一步开发和发展大青的有利因素。加上南通历来素以产棉、棉纺织、染著称,棉坯原料的自给也为民间手工染缬工艺品的创新提供了特殊优越的条件。因此,利用南通本地的优势发展大青为国家多创外汇并在现代家庭中应用染缬工艺品,无疑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用蓝靛染制的染缬工艺品不仅为人们现代家庭生活所需并充分显示出衣与住方面的实用价值,而且它还在民俗人情、美化生活中,给人们以美的欣赏,从而陶冶人们性情并提高全民的审美水平,体现出社会的精神文明。染缬在古代多应用与服装及床上用品的如围裙、头巾、肚儿、衣料、蚊帐、帐沿被面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工艺的应用也一改过去的模式并在现代服装上、室内装饰上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思潮,使人们在现代服装上追求标新立异。蓝染的染缬面料由于手工制作体现出的小批量生产、花样设计灵活新颖并可按照服装款式巧妙设计定型部位的纹样、及整套服装的造型与图案浑然一体的工艺特点、和这些工艺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被当今新时代的人们推崇接受。靛蓝本身清热解毒的药物特点以及被染物棉布吸汗透气的特性,使这些因素体现在服装上,具有治疗皮肤热疹、溃疡之疗效。从大青中提取的靛蓝染料利于人体卫生健康的有利因素是当前化工合成染料所望尘莫及的,蓝色染缬布体现出的灵活独特的工艺特点也是目前大生产规模的机印花布程序所难以达到的。
    在现代室内装饰中运用蓝染制成的窗帘、台布坐垫、壁挂也纷纷受到人们喜爱。蓝染窗帘面料厚重,防透性能好。面料的坚固耐磨体现了坐垫的实用功能。蓝染工艺品不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而且这些纯朴的蓝染工艺品点缀在由家俱、灯具组成的新式豪华的现代家庭环境中,对比而统一,热烈而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在绚丽的沙发中放几只蓝白素雅的染缬坐垫,这具有现代造型艺术的效果使人们赏心悦目,陶冶情操。这些蓝染工艺品的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与工艺制作是分不开的,虽然都经过蓝染过程,但由于采用扎结、画蜡、刮浆等不同的工艺技法以及选用各自的防染浆料,因而染蓝后所呈现出纹样风格与趣味各有一番风味。蓝印花布明快的纹样,蜡染裂碎的冰纹,扎染迷人的晕斑,单纯朴质的蓝白色竟创造出如此斑斓美丽的艺术世界。一幅蓝染壁挂,一块蓝染窗帘,一只蓝染坐垫,使人无不感受到乡村的泥土清香,并让人领悟到“归真返朴”的艺术真谛。
    大青在现代生活中开发与利用,不但推动着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美化并创造人们愉快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为人民的健康创造出祛病的良药,而且,通过大青民俗事象的研究以弘扬我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往。用大青中开发的产品来丰富、充实人们的生活,体现了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得到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加强大青的民俗学研究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