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天下一绝”发绣艺术

[日期:2006-06-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议“天下一绝”发绣艺术

东台发绣商会副会长 陈春生

    发绣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艺术珍品,在绸或绢上刺绣,新颖高雅、不褪色、耐腐蚀,有利于收藏。
    发绣生产工艺复杂,用料取人的自然色发,已发代线,利用头发的黑、白、灰、黄、棕等自然色彩的色泽和细柔、光、滑等特性,运用滚、施、缠、接、切扣、虚、实等数十种针法,刺绣书法,楼阁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形象,图象生动,文雅洁净、针迹细密、色彩柔和是欣赏的佳品,是收藏的珍品,馈赠的礼品,享誉海内外的奇品。
    提起“绣 ”的艺术,人们脑海里立即会想到苏、湘、粤、蜀四大名绣,其精美的绣工,细蜜的针脚无不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近年来多次获奖的东台发锈他的悠久历史和卓域工艺为广大世人称道。为“天下一绝”,并引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东台发绣被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东台成为发绣民间艺术之乡。
    据史科记载,发绣起源于唐宋年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起初只是一些信女出于对观音菩萨和释伽牟尼的虔诚、敬仰,常常剪下自己的长发,绣制成佛像,供奉膜拜,作为大礼。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东方朔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明代韩希孟的发绣《弥勒佛像》藏于日本正仓院。到清朝发绣比较发达兴旺,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介绍唐、宋发绣的真传记载。但由于当时人们惜头发如命,认为“肌胀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由于发绣完全用人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而作品流传极少,逐渐衰落。解放后,东台创办人发工艺厂。“文革”时期,被下放东台的苏南一批老艺人们,挖掘传统,继承和发展了发绣这一特种工艺品,他们把苏绣技术嫁接到发绣上,并积极培训发绣女工和设计人员,把“墨绣”发展为润色绣,双面绣,和异色绣,所用人的发除黑色外,还有黄、灰、白、赫等各种色彩,各色中又有深、浅、浓淡之分,这些异彩奇色的人发都是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采购收集而来的,色彩多达几十种,随着色彩的变化,从过去的“单面”发展到“双面”。由双钩发展为“晕色”。整过绣品,色调“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在针法上运用苏州的滚、施、缠、套、虚、实等; 开创发绣工艺的新纪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发绣的表现力。
    东台发绣先后研制《松鼠》《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八十七神仙卷》等精品巨作获得江苏省优质产品奖和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产品一等奖,获国家大奖20多项。为庆祝香港回归,东台发绣艺人精心绣制的《邓小平》肖像,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电视台曾专题介绍“东台发绣”。最近韩国电视台也专程到东台来进行采访报道。在创作发绣精品中,东台发绣还努力挖掘现代革命历史题材。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内陈设的《陈毅元帅》《刘少奇》的绣像,我本人研制的发绣《封猴图》在2005年参加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既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百花杯”优秀作品奖。
    东台发绣继承和革新传统针法,绣成了各种式样的“单面绣”“双面绣”,其画面内容古今人物,历史名著,风景楼阁、动物花卉等上千品种,东台发绣工艺精湛,右朴典雅,艺术价值高等特点是最佳礼品,珍贵收藏品为世人称叫“天下一绝”。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陈春生,1963年生,江苏东台人,现鸿儒发绣厂厂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工艺美术师职称,东台发绣商会副会长。
    自幼爱好美术,喜欢绘画,一九七九年参加东台工艺厂美术学习班,研习传统技法,在工笔花鸟画方面更得力于陈国苏工艺美术大师的全面传授与指教,使其在理论与技法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多次到各地写生,对奇花异卉、珍禽走兽、风土人情进行了实地考察与体验。对花鸟画及发绣样稿的创作,进行不断的探索与追求,使发绣作品,新颖高雅,享誉海内外的奇品,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