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发展发绣生产

[日期:2006-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保护性发展发绣生产

东台发绣商会副会长 姜 波

    发绣是特种民间工艺品之一,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魁宝,被誉为“天下一绝”。中国发绣城——东台分别被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发绣艺术之乡”。
    目前,由于诸多原因,东台发绣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已经产生,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下滑势头不仅得不到遏制,而且有可能逐渐消失,为此笔者从发绣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探寻,以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发绣、帮扶发绣,让发绣这一特种工艺——刺绣艺术上的奇葩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发绣,古以黑发绣之,又称墨绣。清《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的记载,可见发绣艺术源于唐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唐代佛教鼎盛时期,民间信女为表示对佛的虔诚,以青丝一绺在丝绢上绣成观音、如来等佛像,宋微宗年间,又设画专科,使民间发绣艺术品进入宫廷,故使绣业发达,存世名作有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发绣《东方朔》像,藏于英国博物院,元代绣品承继宋代遗风,不如宋绣之精致,明代的染织工艺至宣德年间的始变发达,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嫒辈出。
    韩希孟的发绣《弥勒佛像》现藏于日本正仓院,自清以来,发绣这一艺术品逐渐衰落,几近失传。
    东台发绣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御史四十大镛之女叶频香逃离京城,飘零到东台城北晾网寺,以自幼随母学得的刺绣工艺,剪下一头青丝,精心绣制一帧如来佛像。清光绪年间,盐署幕僚宣瘦梅在《夜雨秋灯录》一书中,曾对晾网寺的发绣像作过描述。从此,东台民间艺人受其发绣佛像的影响,以发丝为原料绣制人像,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承传,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东台县主管部门在盐城地区辖区内的苏南下放人员中,协调有工艺技术特长的艺人转到本县研制发绣产品,在研制中吸取苏绣、湘绣的技艺精华,继承和革新传统针法,运用滚针、施针、套针、乱针、虚实针等多种针法,绣成古今人物,亭台楼阁、动物花卉等上千个品种,艺人们大胆摸索出“晕色”手法,以国画色彩衬底,进行彩色刺绣,丰富了发绣作品的表现力,创造了从“墨绣”到彩绣的跨越,进入九十年代后,东台发绣研制出《清明上河图》、《八十七神仙卷》、《姑苏繁华图》、《洛神赋》等一批长卷精品,巨幅发绣长卷《清明上河图》由10多名刺绣精英,耗时1800多个工日精心绣制而成,继后完成的《姑苏繁华图》更使东台发绣名噪天下,各类精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各国爱好工艺美术的有识之士所接受,被视珍藏、和馈赠之佳品。
                                                 
    目前东台市发绣生产企业共有30多家,从业人员1200多人,市区销售网点有20多处,周边地区及国内各大中城市设销售窗口有20多个,东台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发绣基地,为本市解决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更为中国发绣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优势是:
    一是产品优势。发绣与其它绣品相比,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等优点,艺术和收藏价值较高,东台发绣系地方性、民间工艺产品,由于从业人员注重研发工作,发绣产品已从墨绣到彩绣、润色绣,从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异面绣,从小型藏品到长卷巨作,不断推出新的艺术品。
    二是人才优势。东台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国书画艺术之乡,一批书法家、画家和工艺美术师相继产生,勾工、绣工、装裱工等人才济济,他们素质过硬,技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人才。
    三是市场优势。东台发绣目前销售覆盖面不宽,海外人士多以赠品形式收藏,市场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掘,开发空间较大。
    面对东台发绣业的现状,我们深感这一艺术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东台发绣的发展壮大。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未能有效地组织发绣的大规模展览活动,加之专门介绍发绣的媒体介入不多,在全省乃至全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中影响不大,使得东台发绣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境地。
    二是行业规范不到位。由于市场情况的变化,老企业破产等诸多因素,职工下岗要吃饭导致东台发绣加工企业发展较快,且新组企业规模小、人手少、产品档次上不去,加上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行业内降质压价,无序竞争等苗头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东台发绣的整体声誉和对外形象。近两年来少有企业舍得投资和研究开发新技术和艺术精品,使发绣拘泥于“作坊式”,基本上处于自流放任的发展状况。
    三是部分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现在从事绣制工序的工人大多数是从老厂下岗的女工,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创新意识不强、后备力量不足,现在的绣制加工大多数为零散型的加工,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考核和行业技术规范,使行整体艺术水平严重影响了东台发绣的质量。
                                                 
    东台发绣的现状已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对发绣的保护和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夯实基础工程。通过宏观管理,把东台发绣业纳入健康有序的轨道。首先,要适应市场需求,组建研发机构。从事发绣艺术研究和新品开发,推进发绣产品更新换代。其次,强化协调功能,加强建章立制,不定期的进行评比考核,遏制业内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积极参加各类展览和评奖、定级,保护知识产权,制止侵权行为。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早日建成发绣艺术博物馆,定期举办精品展示,进行技术交流。
    二是打造形象工程。组织发绣艺术人员宣传攻势,扩大东台发绣的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举办发绣艺术精品巡展、集中介绍东台发绣的人文历史、名品佳作,以及技艺展示,力争近年内筹办中国发绣东台艺术节。二是组织发绣艺术专题新闻宣传,以电视专题片、报纸专版等形式,在全国宣传东台和东台发绣,引导消费,开拓市场。三是组织人员编撰出版东台发绣系列宣传品,编制东台发绣画册和光盘,充实 “中国发绣网”,融汇发绣艺术精华,扩大中国发绣的影响力,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启动品牌工程。以质量为中心,以精品为核心,打造东台发绣的品牌特色。一是培育东台(企业)发绣知名品牌,设计注册“东台(企业)发绣商标,制定统一行规及产品质量标准,提请省、市技术监督部门颁布。由省、市物价部门颁布出台各种工艺规格的参考价格,设立东台发绣连锁网点,实 行授权、挂牌、定点经营。二是扶持部分企业,选择质量好、信誉高、有潜力的企业作为扶持对象,给予一定无息扶持资金用于其研发新品、精品,把研发新品、扩大知名度作为一项重头事来做,发挥示范幅射效应。三是培育发绣特色市场,以培育发绣(东台)一条街,如东门路、宁树路等。以市场集聚人气,拉动销售,扩大生产量。四是培育精品佳作,推出一批大题材、大手笔、大制作的精品,丰富发绣艺术宝库,在全国乃至世界各类大型活动中展示。
    四是实施人才工程。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发绣生产是流水线作业,生产环节缺一不可,目前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设计师、画师、工艺师、绣制技师、鉴定师和发绣理论研究人员。一是组织从业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执业人员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专业技术理论水平。二是组织发绣执业人员参加各类技术职称考级,操作技能竞赛,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三是积极鼓励和推荐各类符合条件的执业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职称申报,通过推名人、扶新人,逐步培养一批省级、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以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1957年生于东台(台城);
1962年随母亲下放到本市四灶公社;
1963年—1969年四灶小学读书;
1969年—1971年四灶中学初中部读书;
1971年—1973年四灶中学高中部读书;
1975年4月—1976年1月东台水利局通信员;
1977年2月—1979年2月东台市地毯厂从事工艺地毯行业;
1979年3月—1998年4月调东台市工艺品总厂历任人秘干事、工会干事、保卫科长、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丝织分厂厂长等职务。
1998年5月,企业破产后自主创办东台市东坡发绣厂。

联系地址:东台市东门路建银商住楼110号(东坡发绣厂)
手机:13805111072     电话:0515-5262202
传真:0515-810068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