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 保护发绣产业

[日期:2006-06-0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弘扬民族文化  保护发绣产业

东台发绣商会副会长 姜 波

    东台发绣历史悠久,品种(图案)高、中档齐全,技艺精湛。东台发绣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大批的精品、珍品相继问世,多次参加国家级的及省市地方、名优工艺美术品评比中荣获大奖,在江苏省人民政府保护的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中盐城市仅有东台发绣,发绣已被列入了盐城、东台两级政府对外友好交往的礼品,在周边地区也相继追遂,发绣作为一种特殊传统工艺礼品相赠亲友,现发绣已成为盐阜地区工艺礼品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
    一、历史悠久的东台发绣
    相传宋代时期,东台西溪古镇的官家之女就利用闲暇之时进行各种装饰工艺刺绣,而由此引发了一些佛教信女们不甘青灯黄卷寂寞,她们取下自己的头发精心绣制小幅“阿弥陀佛”、“观音佛像”焚香膜拜。到了明代中期,已有民间绣女纤手绣出大幅佛像珍品。据孔尚任的《西团游记》文载:隶属东台场的西团凉网寺里就藏有一大幅发绣珍品,是御史大镛之女叶频香为替父伸冤,取自己的青丝作线,耗时20个月的时间绣成的一幅巨作佛像。清朝光绪年间,著名文言小说家宣瘦梅曾到凉网寺作客,他对这幅发绣佛像的精妙叹为观止,并在其代表作《夜雨秋灯录》中对发绣佛像的来历及形态作了极为详细的描述。明清时期,东台城里富家闺秀,大都喜爱上发绣,人们且把绣品的优劣作为衡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从而由佛像转到男女婚嫁之中,如“龙凤呈祥”、“并蒂花开”、“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富贵白头”、“喜见榴开”等。绣品的针法严谨,绣面平整,层次分明,受到各方商客的青睐。“女红之巧,十指春风”之说,就是指当时绣品在民间已广泛流传之意。清朝后期因战争原因,发绣几乎绝迹、失传。
    二、政府重视,挖掘艺术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政府牵头组织班子在原东台市人发工艺厂转产、而人发原料无作落基础上溯源而生,挖掘这一传统而又古老的艺术奇葩。多次将全国政协委员刺绣艺术大师顾文霞请到东台来现场指导,悉心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东台绣娘,多年来东台绣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将过去的一墨绣发展到多种晕色绣,生动地反映了古今人物亭台楼阁、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形象,现今又发展到各种长卷。如:《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八十七神仙卷》、《五百佛》、《金钢经》、《老子道德经》等。已从单一的小件单面绣发展到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大型单面长卷。东台发绣已先后在法、美、日、加、马、新、韩、意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展销,被誉为“天下一绝”。
    三、保护民间艺术,提高产品质量
    东台发绣已成为东台的名片,是政府招商引资、商家攻关、亲朋之间的馈赠礼品,很受欢迎。东台发绣能有今天这种蓬勃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它即是政府引导、扶持的结果,更是我们广大发绣艺人的辛勤劳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我们必须十分珍惜今天的成果,绝不能让发绣行业在我们手中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落。现在我们东台发绣行业出现了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不少小型作坊采取以次充好、粗制烂造、偷工减料、恶意低价,导至了不少客户只看价格不看质量,至使发绣离东台的名片越来越远,笔者认为,如不再加以保护重视,最终将会被其它地区所占有,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把发绣作为东台的特色文化产品成为历史。
    现我们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发绣、认识发绣;二是厂家拿出新品、精品,齐心协力提高发绣产品质量档次保持东台文化品位;三是行业内部开展互助合作、经验交流、互道有无,达到整合行业优势、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快速持续发展;四是切实解决好制约发绣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发绣行业健康发展;五是广大发绣生产经营者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按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规范市场营运,抑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恶意降价的不良现象,立志做大做强企业规模,为振兴东台发绣而出力。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1957年生于东台(台城);
1962年随母亲下放到本市四灶公社;
1963年—1969年四灶小学读书;
1969年—1971年四灶中学初中部读书;
1971年—1973年四灶中学高中部读书;
1975年4月—1976年1月东台水利局通信员;
1977年2月—1979年2月东台市地毯厂从事工艺地毯行业;
1979年3月—1998年4月调东台市工艺品总厂历任人秘干事、工会干事、保卫科长、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丝织分厂厂长等职务。
1998年5月,企业破产后自主创办东台市东坡发绣厂。

联系地址:东台市东门路建银商住楼110号(东坡发绣厂)
手机:13805111072     电话:0515-5262202
传真:0515-810068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