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共生环境设计

[日期:2006-08-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理性的共生环境设计

 

——浅评柏林科学中心

 

常州市建筑职工大学  郑伟文

 

柏林科学中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设计,其基地呈梯形,面临的主要难题是要保留一幢位于梯形基地斜边的古老法院(19世纪的,法国学院派风格,在尺度上又很大),基地周围均为建成区。

科学中心的基本用途是安排大量的私人用房以提供个人或小组工作的场所,特殊之点在于,如何从主要是由大量重复的办公用房组成安排中找到一个具有建筑和环境艺术效果的方案。而合理的办公楼设计往往做成用滥了的盒子式建筑。

斯特林(James  Stirling)先生首先从功能入手,利用科学中心的三个分院(管理、科学、环境)加上以后的扩建,形成了34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群组——这成为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一个突破口,先生的总平草图(1)中可以看到:新建筑与旧建筑围成一串环绕着一个不规则的中心庭院,用地中间的一棵独立大树被保留下来,草图中有三条轴线关系——即北面长长学院指的中线,老建筑的中线与半园形新建筑中扁形报告厅的中线相交于中心庭院的一点——被保留大树的位置,这使得新老建筑间有了一个很好的共生环境,更接近一个学院或在学院环境的格调。采用这种方案,3个分院的任意一个都可以有自己的各具特点的房屋。同时,长条形学院楼的中线恰恰又与基地北侧两座长“口”字形建筑的构图中心相重合,这种新建筑群便与北面的旧建筑取得联系,而且天衣无缝;此处着墨不多,却恰到好处。与南面的旧楼则通过东、西各一个半圆形和十字形的建筑(这两幢建筑在构图上却向内撇)象“夹子”一样轻轻夹起的建筑:左边半园形建筑本身具有向心性——在构图上从左向右(2虚线部分)

 

用曲线完成从北向南的过渡;半园形建筑本身又是通过一个六边形的图书馆楼与北楼铰接在一起:右边十字形建筑与左面六边形塔楼遥相呼应(恰如比萨教堂与洗礼堂的关系)——在构图上从右向左(这多么象西方油画的画面构图)(2虚线所示)。而十字形建筑的另一头(园头部分)是指向开阔地——城市,与环境取得联系。而上面提到的半园形建筑的中心线与基地一侧河流的流线呼应。再通过一个拟建的“古堡式”的建筑构成一个完整的凹凸富于节奏变化的西立面(3)。整组建筑就这样有机的,谁也离不谁的(仿佛缺了哪个构件,整架机器就会散架似的)交织在一起。

一个建筑如同一个有血有肉的躯体被塑造出来。若没有与周围环境的沟通对话,仍将是孤独的,陌生的没有活力的:因为一个新生命必须要熔入群体当中,才不会被人自然淘汰!但这么说并非排斥个性,个性应存在于共性之中。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出,斯特 先生一开始就充分地分析环境,吃透环境,进而做出与环境相呼应的解决方案,他的设计来自于环境,来自于理性地分析和支配环境。这是设计的灵魂!

科学中心完成于7987年,这一阶段正是斯特先生设计思想,设计风格发生微妙转变的时期。在此之前他走的是一条理性的现代主义道路(相对战后泛滥的现代主义而言)7784期间完成的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新馆,它们的相继落成如同一记记重锤,激荡了国际建筑界,从这一时期,斯特先生对建筑大环境与地方文化(传统)的注重更显突出;十分引人注目的是他往往采用极富个性的手法——用具有古典构图元素的建筑语言来表现新的建筑概念,如半园,弧形图线,锥形采光塔,三角形标志塔等。

在柏林科学中心中,可以看到一个希腊半园形剧场(图4),一个教堂(5,十字形建筑),一个风标塔(六边形建筑),一个柱廊(长长的学院楼),一个城堡;整组建筑通过一组色彩搭配(一层土黄,与一层紫灰交替重复,层与层的高度,也极夸张),一种窗套及统一的檐口收边,统一的底部勒脚处理达到视觉上的和谐统一:它们就象是一些历史的片断,喜剧般地相聚在一起,这表面看似乎是一种英国人特有的幽默,实质上是基于对建筑功能,物质技术条件的科学精确考虑,对环境,文化,历史做综合的研究,创造性地运用一切可用并加以创新的手法,使得斯特林的作品具有一种不同反响的表现力,特别是其对环境的尊重和认真的考虑,同时这种尊重又不是简单地表面化地仿效和随从,才做出了一批既是所在的环境中的自然的一员,又具有个性和时代特征的建筑与环境作品。

时下一些不顾文化与历史的建筑环境随处可见,与大师相比,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郑伟文,男,本科学历,注册高级室内设计师(10500488JS)96-97年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职业资格研修。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多次在各级专业大赛中获奖,视典空间设计工作室主持人。现任教于常州市建筑职工大学(常州工学院木梳路校区),长期从事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

电子邮箱:zww5813@163.com

联系电话:1381357581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