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相呼 走四方
“品一城黛色六朝水,
赏半席玄言两晋风。”
并陈传席老师诗的意境誉紫砂的潇洒之风,真不为过。夫紫砂者,意识形之于态也。
以中国的历史渊源,所以出老子、出老庄。士大夫之流,穷生仕途。也此派生出另一道风景----“庄子晓梦迷蝴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老庄,营造了一份自然,怡情怡性,自我陶冶。
澄怀味象,卧而游之……
而澄怀之道之于紫砂,却是道家思想最好的诠释。
崇尚老庄的我,常常想:这概是古往今来,人们喜爱紫砂的内在根源吧!
紫砂是我今生的感动,而更让我感动的是许许多多喜欢紫砂的人,那份对紫砂执着的情怀。说实话,在家有点闭门造车之感,也少言多看。犹如在一个严格的“封建”大家庭里:难以多走一步、难以多说一句。只有竞争、只有执着、只有做到最好……故而少了一份融洽,一份抒情。
而随着紫砂的成长,与世界艺术的不断接轨,它更需要走出去。
起步较晚的中国现代陶艺上承数千年文化的滋养,固然有其浓厚老到的一面,却因长时间抱残守缺,陷入传统的巢穴而不能自拔,于是作茧自缚。
传统的动作方式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没有拉开距离。物竟天择,中国现代陶艺的确举步维艰。
因此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的有机结合,才会给紫砂注入新的活力。假如陶艺家们都各自为政,热衷于小圈子文化,陶艺作品仅走拍卖和展示的窄胡同。那紫砂只能成为单一的陈设,收藏乃至个人赏玩品。
所以“提壶相呼 走四方”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创导紫砂、宣扬紫砂,让紫砂走出去。前辈们都曾做出过许多的努力。作为后辈的我们,这些现代的紫砂人,却更是一种责任……也许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褒贬不一。但所有的风风雨雨,抵不过壶友的那份热情、那份对紫砂莫名的冲动。
有一种呼喊是相同的-----“同一把壶”
有一种回音是共同的-----“珍爱紫砂”
此生都在追时间,在外匆匆,难忘的是壶友间的交流。回家满载的是,对艺术创作的激情。
紫砂以一个工艺品要成为艺术品,还得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较之其它工艺品,如瓷、漆器、苏锈、唐卡……紫砂已是很高的礼遇了。其实紫砂也真的可以上得庭堂、下得巷陌。它之比书画的优势在于它的实用性-----
“一种抚握,胜却许多的语言……”
她确实可以作为一类世界文化遗产,而立世界艺术之林。
弘扬紫砂-----
“提壶相呼 走四方”。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高群,笔名“拜石”,幼习丹青,专修于南师大美术专业、苏州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2005年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结业;2006年7月荣获中工美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术家”称号;从事紫砂近二十年,1998年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名人凌夕苟先生、2000年随紫砂大师李昌鸿先生习艺;2002年被<昌华陶瓷有限公司>聘为助理工艺美术师,2006年改聘为工艺美术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