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捏泥人中戏曲人物的表现

[日期:2006-09-2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手捏泥人中戏曲人物的表现


    无锡惠山泥人是我国独特的民间艺术,它始于明而盛于清,迄今已有四百余年辉煌的历史。其中尤以手捏泥人最负盛名。
    手捏泥人所表现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一个形式——戏曲人物,在手捏泥人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并冠之于“手捏戏文”之名。
    它的产生与戏曲艺术的流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并随着戏曲在江南的流行而兴盛起来。最初流行的手捏戏文大多取材于昆腔戏和徽班戏,稍后才出现取材于京剧的作品。而当时苏州桃花坞与天津杨柳青的年画也大多取材于戏曲剧目,这就不能不给手捏戏文以较多的启发与影响。
    纵观整个泥人行业所保留下来的传统作品,手捏戏文占了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如周阿生的《凤仪亭》,丁阿金的《教歌》、《挑帘裁衣》,蒋子贤的《三岔口》、《二进宫》、《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王士泉的《蒋干盗书》、《杨门女将》,王锡康的《拷红》等等。老艺人在创作这些传世作品的时候,充分吸收了戏剧中优美简练的动作,一举手,一抬眼,一亮相,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的琢磨,体会借鉴了优秀的戏曲表演精华,充分显示出夸张变形的手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
    由于手捏戏文的造型艺术,不能象真正的戏曲那样可以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而是要抓住其凝固的瞬间来表现、发挥。因此,艺人们在捏制戏文时,经过充分的酝酿,精心的构思,用最少的人物,最简单的造型,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一件优秀的手捏戏文作品的形成总是同一系列细节构思相联系的,没有正实独特的细节描写,便没有生动感人的形象。而观赏者对艺术的欣赏也往往是由细节的感受使形象在自己头脑里生动起来。也就是说,艺人们将戏曲剧情进行浓缩、提炼,取其某一细节,来反映整个戏曲的主要情节,引起观赏者的共鸣,真正达到以少胜多,言简意明,一目了然的目的。
    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往往是用十分简洁的人物,一、二个典型细节的刻划,就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例如:手捏戏文中的代表作品《贵妃醉酒》,著名老艺人蒋子贤仅仅选取了其中一个典型片断就反映了贵妃似醉非醉,借酒浇愁的场面,以及高力士的献媚、奉承的奴才相。而《霸王别姬》也是如此,整个作品人物不多,只有霸王和虞姬两人,作者通过霸王捋须、撑台,虞姬舞剑自刎的造型动作将整出戏的精华灵魂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典型的细节,在形体和表情上给予艺术处理,用相当简洁的手法,构成了一件又一件较完美的作品,而观者则十分清楚地知道这具体是反映的哪个剧目。这样的人物形象,不仅能使作品发出耀眼的光彩,而且还会使整个情节陡增生气。
    在手捏戏文中,艺人们还形成了一个约定成俗的制作手法。那就是在某一部位需要一定程度的夸张。如戏文中的武将,头部较大,全身比例约五个头左右,且没有颈,这样人物虽然不合正常比例,但却具魁伟威武之气概。表现丑角,则特别强调屈膝躬背,低头缩颈,以反映其轻佻,卑微的感觉。
    另外,再从手捏戏文的彩绘上来看,也是别具一格的。它色调明净,洁简大方,既取材于京剧的色彩富丽,又吸收昆曲的文静古朴,热闹中显其华丽,文静中见其斑烂。一些有经验的彩绘艺人,先用那粗犷有力的线条,只要寥寥几笔,再用极简单的笔墨与色彩,就能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具有笔到意现之妙。在纹样装饰上,也大都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花花草草,经过艺人们长期认真观察,然后用减笔的方法加以提炼概括,自成一格,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作品的整个色调既富丽又有节奏感,从而呈现出浓郁的民间色彩与江南情调,为手捏戏文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再看近代、现代,中青年艺人在继承、发扬、光大传统手捏戏文的基础上,为手捏戏文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于新的生命,设计制作了一些非常优秀的戏文作品,如《醉打山门》、《宇宙峰》、《拾玉镯》等等。
总而言之,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手捏戏文也不例外。只有把生活中经过仔细观察、体会的东西,进行艺术再创造,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经过千百年也不会淘汰。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捏戏文虽然不再成为手捏泥人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它毕竟是曾经辉煌灿烂过的,并且仍然会现其它表现形式相辅相存,以它特有的魅力开放在惠山泥人这一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小平,工艺美术师,从事手捏泥人设计25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