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漆器的传统与创新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社会,漆艺曾经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着关系,吃喝住行、生老病死,从生存法则上讲,它成功地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另外,由于中国文明史延续不断,传统漆艺在相对封闭的手工作坊里,历经数千年,演化并因袭一种固定的制作模式。但历史没有停留在这个封闭的文化理想中,随着现代西方工业文化的侵入而使它渐渐瓦解,在日益繁荣的物质市场面前,传统漆艺正统而单一的形象与人们追求丰富新鲜的心理格格不入,漆器从曾经的千家万户走上了现在的博古架,传统漆艺与多变的物质市场的遭遇,又一次使我们懂得了“适者生存”的法则。
作为一种文化来讲,扬州漆器的历史悠久,有无比辉煌的往昔,可供研究和挖掘的资源很多,当然以纯粹、地道为好,但如果只坚持传统,那么可供发展的空间将逐渐缩小。要不要舍弃传统呢?我觉得脱离了漆器的传统去创新,就丢失了漆艺的根本,也无异于空中楼阁,难以行驶。
扬州漆器的历史告诉我们,一、它的形式始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融、屏风、台屏……它们的面貌、外框、底座等离不开传统材质、传统形式的应用,否则就不能匹配。传统木雕框座,庄重古雅,与内容为红、黑、金的传统风貌相得益彰,细绘精雕而不纤弱,显现出特有的高贵沉着、仪态万方、雍容华贵。
二是扬州漆器的题材也一直继承了中国民族绘画和图案的传统,一直沿袭到现在。其中人物、花鸟、山水、楼台、草虫、禽兽、鱼蝶、博古……无所不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通过借物象征或取物谐音的手法,构成有特定意义的画面,表达追求长生幸福、吉祥喜庆的意识。
如今,这些漆器的传统手法及面目已根植于世人的脑海中,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和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虽说在目前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中,为适应市场,我们举起了“创新”这面大旗,但若要使传统漆艺完全“洗心革面”可能还不太现实。就如乔石光先生在《带着脚镣跳舞》一文中指出的“各种艺术门类是以材料区分的,不同的材料所构成不同品种的物质基础,若是否定了各自独特的材料,就是动摇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天然漆的主导地位,漆艺这门学科便存在着危机……”。而漆器所依靠的就是“漆”和“艺”,所以我们只要是谈漆器,一离不开漆的根本,二离不开各类漆器工艺这个根本,否则便脱离了这个行业,无从谈起。
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也不能被传统所缚。如何在当今多元格局中创造、拓展、使之焕发新的艺术生命呢?
可喜的是,目前扬州漆器通过上上下下一致努力,正朝着多元发展的道路上前进,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格局。
首先,是坚守传统漆器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沉下去,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漆艺精髓,探索漆器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保持一种传统文化延伸和创新。我厂的《大黄河》纯雕地屏,就是在传统的工艺上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制作手段,使之继承了传统工艺的精华,形式上却发生了极装饰的新颖变化。又如扬州火车站的《八怪人物》壁画,及栖霞寺的骨石《大功德天》壁画都是对传统漆艺的一种探索和延伸。
其次,是漆艺传统语言与民族图像文化相交融,再赋予它们全新的语言形式。我们研发部在年初开发的大批屏风都是这类尝试,如折屏《墙角数枝梅》、《九歌图》、《装饰树》、《瑞鹤图》等把传统题材付予了新的语言形式。地屏《上下五千年》,我设计的壁画《孟子》等也是传统工艺题材,只是形式上发生了新的装饰变化,使之完全有了现代感,用于现代环境中非常协调、雅致。池家俊老师的“脸谱”屏风也是属此类。其他类型的漆器产品也做出了很多新的尝试,举不胜举。
最后是在不放弃传统漆艺特点的同时,研究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走综合工艺材料之路,这里对新材料的调和兼容要把握住“度”,使之和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能完全表达创作意图。在这上,平磨及漆画都做过大胆尝试,特别是漆画组的成员们为此不断努力,出现了一批内容、材质、丰富、形式多样的装饰小品,壁画……我的漆画《门神》、《国色天香》等让刻漆与磨漆等工艺相结合,使传统题材有了通过现代的桥梁。同时,我们也应牢记材质工艺是围绕内容服务的。盲目追求新异、惊眩世人,对创作也是无益的。
扬州漆艺在传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只有形成良性、多元发展的状态,才是其艺术发展的途径,用新的美术样式来缔造和延续全新的中国漆器艺术传统。相信我们的道路会越走越辉煌。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姚梅,女,1972年4月出生,籍贯徐州,中专学历,1992年9月进入扬州工艺鞋厂从事设计工作,1995年调入扬州漆器厂设计室从事漆器稿件创作,2004年调入研发中心从事研发设计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