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区的烙画现况初析与反思
烙画,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
它那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已流传了上千年。相传,东汉帝刘秀在位时,曾把当时的烙画(火针刺绣)封为贡品,当时的火针刺绣(早期的烙画)能被当时的权贵们视为艺术珍品,足以说明当时的烙画艺术已独显非凡的艺术魅力了,才能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独占鳌头。
烙画艺术在历史上确实曾经盛行过,曾出现过燕山派(今河北地区)、金陵派(今江苏地区)之说,在当时,烙画既能成派宗,证明了烙画确有过它的辉煌时期。烙画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曾有留下灿烂的一页,烙画这独特的工艺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烙画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更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
经调查,现烙画在我国各地区呈不同程度地存在,在西北、东北地区现仍流行。江苏地区谈不上盛行,但能北至徐州、南至上海,都能看到烙画的踪影。
烙画能分布如此之广,能说明烙画有着极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才能流传上千年,这种历史之长,是有着广泛的、浓厚的群众基础的。
烙画,意在烙
人们常见的作画方法:多数是用毛笔(软质状态)吸色或彩在纸上(或其它材质上)表面接触的动作方法作画。而烙画的工具是一般的烙铁为笔(硬质状态)。而在烙铁头上绝对不带任何色作画的,色从何处来?是通过烙铁导电后的高温作用下,烫焦后使材质的表层自然成色。(同时破坏了材质面层)产生了自然的褚色,绝不是化工产品的那种颜色。通过高温的烙铁头的不同角度、速度的刺烫,熏等手段的动作制成的画面,如此烙出来的各种画称为烙画。
入木三分艺术下的大千世界
烙画的最明显的特点,应该说是入木三分了。上面已提过,烙画在制作的运行过程中,是用高温作画的材质上刺、烫等动作手段时,破坏了原材质的面层,烙铁为笔为硬笔,再加上高温,用平常的俗话所说:“岂不是吃进去了。”一点不错,可为入木三分。也说是凡重线条的地方,线条是凹下原材质的平面了,浅色的地方也是不同程度上的烧伤后留下的焦色(禇色),这种自然色是永远不会掉色、变色与褪色的,极便于保管与收藏,这一大优势可能是其它画种望尘莫及的。
烙画的色,一般是比较单一,只有浓、淡、深浅之分,因为是自然色,显得特别古朴、典雅、浑然,酷似一幅古画,如果采用的是大写意笔法的话,有特殊的凝重的视觉效果,显得大气、豪气,别具一格。如果采用工笔技法的古装仕女的话,在清秀典雅中能透出秀气的灵感。
如果根据题材内容的特殊性,也可着上彩色。但宜轻染,在典雅中不失秀气,具有淡彩国画的韵味。
凡是能入画的各画种,中国画、西洋画、人物(包括肖像、人体)、山水、景物、动物等一应都能融进烙画制作,尤其动物类中狮、虎、豹、猴、鹰等更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它烙出来的色与原动物的皮毛原色很贴近的缘故,视觉效果显得特别自然了,呈现出唯妙唯肖的艺术效果。
至今的烙画,随着技法、技艺的日益完臻,在使用材料上也在不断地发展,以前在木板上作画,但对木板要求非常苛刻,要无痕节,干燥而不裂,色泽素净,非缺一不可,后应用胶合板,为制作巨幅作品创造了条件,为显示更高档次的艺术技法,能在薄似蝉翼的宣纸上作烙画,为丰富多样性,在竹片、葫芦站作小品烙画,开创了旅游纪念品等。
烙画的装饰性与观赏性融为一炉,各种形状的框饰都可用,可为美不胜收,各种题材丰富多彩,凡宾馆楼堂、酒家、茶室、办公室、家居都相宜,甚至家俱上的运用,可改变框柜铁板一块一色的缺点,而增添亮点,增强了生气感觉。
常州地区的烙画状况:
常州地区的烙画史少则也应有数百年历史之久。
众所周知,常州的梳篦早就名扬海内外,很早就荣获世界金奖。常州的梳篦听起来与烙画并无关系,其实是有紧密联系的。在梳篦的架上有相当一部的小品图案及文字就是用烙的方法加工上去的,只是不太显眼而已,极少有人注目罢了。现在常州的梳篦制作行业仍保留着这项工艺美术,就简明地举这一例,就可窥烙画在常州的历史了。
可以断言,烙画不可能是专为梳篦行业而创造的。应该先有烙画在常州的出现,后被梳篦行业发觉可为梳篦装饰而起美化作用后,才大量推广运用至今。而常州地区的梳篦行业已盛行了多少代,烙画也相应在梳篦上大行其道多少代,这一代代不知培养了多少能掌握烙画制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单这方面而言,为常州地区的烙画奠下了相当厚实的基础。(当然,更有社会上其它的烙画人员,因实难于论证,但在梳篦行业都可找到烙画的脉络)。
如此剖析,常州地区的烙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资源,在发展中有良好的前景,应有过繁荣的记录,但历史没有如此反映,实使人遗憾,这也是常州人的一种遗憾!
高处不胜寒
烙画无论在装饰的广泛运用上有着极大的市场,在观赏性上绝对不低于其它画种。在收藏价值上又有极便利于保存的优势,为什么这朵奇葩不能在常州地区大放异彩而如此低迷,更使人难以相信,常州地区的人竟很少有人知烙画为何物,提起烙画鲜为人知,岂不遗憾。
从目前烙画在常州地区难如人意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着一种不良的恶性循环所造的,主要问题出现在下列方面:
一、由于烙画制作难度大,周期时间长,加上以前能适用烙画的原材质资源困难,对作品生产的量来说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由于量少后在市场上就难以热起来。
二、在原来烙画创作人员不多的基础上,受市场的不景气的严重影响,使原有的创作队伍有减无增后,市场上的烙画越来越少,导致最终铁鞋而难导的境地,最后引起常州人少知有烙画的地步,使现存不多的烙画创作人员难于乐观。
面对上述情况,针对这种现实,不能不触动每位烙画工作者,现在应该去研究一下问题的所在,应好好地反思,如何去拯救这份祖宗留给我们这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每位烙画工作者的时代所赋于的历史责任,而且应是责无旁贷的。
思想观念需解放,才具有开拓精神
只有彻底解放思想,摆脱陈旧的思想观念束缚,才能开拓新路子,才能出现新的生机。
烙画出自民间,来自民间,长期以来一直在市井中打圈,这是阻碍烙画发展的枷锁。
虽中国各类艺术都是来自民间的,而为什么有的艺术成为国粹,有的成一个地区的代表性文化,有的艺术项目原地踏步,甚至遭到淘汰的厄运呢,问题都出在能不能发展的文章上。
烙画要发展也是如此,如何从来自民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出再创造、再发展,摆脱过去严重的市井工匠意识,来彻底的转变。首先是在思想意识要转变,不要认为民间工艺就是这种样子,这就大错特错了,如果不改革思想,不想自我改造,不想创造,前进,再几十代老样子,烙画行业很有可能毁于这一代,这是何等的悲剧。
烙画一定要发展,一定要从下里巴人转向阳春白雪,从现在的思想转向逐步走向转型,当然任务是十分艰苦的,更须经过相当漫长的历程。今后的烙画不是今天的烙画,售后的烙画应是一种高档次的高水平的艺术领域。向这方向转型,应向这种目标冲刺,通过几代人向这一目标努力奋斗冲刺下,完全能成为独立的画种,能耸立于艺术之林,在百花斗艳中,放出自己的异彩。
有人认为上述的目标太高太大了,如要做到这一步,那是专家的事,与我无涉。那就更错了,我们烙画工作者都是专家,将军是从战场上成长造就起来的,没有天生的将军。每位烙画工作者都是亲临战场的第一线,最有具备将军的资格。应把自己都看成是在烙画阵地上冲锋陷阵的将军,是本行业的专家。问题是你能不能向你的敌人(前进、开拓路上的阻碍与困难)开战、挑战,只须备有顽强的意志与信念与忘我的奉献精神,要有这种精神,首先解放思想,向传统挑战,向困难挑战!才能开辟新的天地,从传统的下里巴人走出来,向高层次的阳春白雪的这种转向时,首先应思想转型。
反思烙画艺术领域中诸多问题
解放了思想,思想上转变了,若不去研究技术上的改革,不去总结以前遗留下来的不少问题,不去解决这许多问题,仍没有多大效果,效果需要在工作中去解决,去提高,尤其是专业的技术问题。
如何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使烙画具有更强的艺术生命力,必须脱离工匠习气,使作品脱离俗气、匠气。能使作品的档次上一层新台阶,从到研究钻研技术到题材的开发,要勇于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地改变过去的旧貌,才能呈现出新颜,在是否创造、创新了的角度去审视作品,检验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作品的艺术层次,只有使作品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必须力求每件作品能为精品,宁可少做,而不出无档次的作品,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在这一点必须特别强调,现存的烙画创作人员甚少,一定要有严格的精品意识,本就作品不多,尤其显得更精的重要性,少而精吗,越少越更精,形成少而奇的市场效应。用奇来补少的不足,借奇的威力来震撼市场,现在的烙画工作者对这一点一定要心神领会,奇能发挥不可估量的多种影响,社会影响,市场影响,烙画自身的身份影响,还能直接影响到烙画事业的下一代的大问题,所以说在这一点决不能掉以轻心,千万马虎不得。
说到要上档次,精品,何种标准,这个问题是很难说得清楚,这是一个概念的词语,这对创作人员的文化修养、艺术水准、功底都是不一样的。问题是你的作品改进没有,提高没有,提高了多少程度,得在实践中去总结、发现。标准是死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变的话,那不久又将仍是陈旧的东西了。只要抱着严格的精品意识观念,在操作上一丝不苟,在作品的文化内涵、精神意识能有感染力,视觉效果有冲击力,创出一种新水平,新境界就行了,属于你自己的新标准。
除了精品佳作外,如果能创出扛鼎巨作的作品问世,那更好、更能使烙画艺术放出更辉煌的光芒,现在在这种转型的关键时期,尤其更能出现能创大作、力作、扛鼎巨作的人才,扛鼎巨作更能广泛地、更有效地影响社会,更能体现烙画的艺术魅力,在烙画低迷时期能起宣传、传播作用,能为烙画起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可惜以前这种作品实在太少了。我坚信,如每位烙画工作者能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地奋勇开拓,在前进的道路上定能出现一批极具优秀的开拓型的烙画人才。
重新学习,再学习
以前烙画为什么发展缓慢,与学习极有联系。
民间工艺的最大弱点是分散型的,家庭式作坊式,才艺都属口传手教,代代相传,老程式,老内容不变,少有接受新的机会,造成长期自我互相封闭,缺少交流,不能互补,难于共同提高,这一点是学习不够造成的致命伤,阻碍了烙画的提高与发展。
如今,社会的体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以前留下来的老传统确没有变,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发达的时候,传统的学习方法与形势可以说是格格不入了。
以前的学习方法注重师傅的实践经验(固然很重要),很少关心自己门外的多种情况的变化,并且拒他人的东西于门外,那往往闭门造车而难于自拔,尤其是理论方面的东西,容易固执已见,造成各种失误仍不知原因何在。
凡要提高业务水平,尤其是专业知识,到一定时候,总须要总结,有了总结,才能提高。在此,理论知识就相当重要,一般民间工艺对理论知识很贫乏,只要有实践就行,对理论的学习是不重视的。要转变这种对理论学习的态度,搞艺术的人缺少理论上的学习是一种失误,艺术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能博学中西贯通,古今贯通。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目的是有利于对烙画的提高,发展,振兴而服务,也更容易指导下一代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以前的民间工艺的艺人由于各种历史因素,造成单项单一,知识面狭窄,也是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创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走向社会,广泛地接触相关的行业与人员,进行相互交流、学习,而提高自己。
在学习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应尽量能积极参与相关的艺术展览,这是学习的大课堂,是取经、交流的最好机会与场所。可以拓宽视野,大开眼界,对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有着极大的帮助,对创新的思路有着引发的导向作用,对提高自己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方面上,本人是有切身体会的,感慨非浅。
最好是能把自己的作品参展,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一次检阅,有利于自己的提高,也是宣传、推广烙画的好场所,如果在展览活动中能获奖项,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你的鼓励与鞭策。如果烙画创作者都能有佳作参展,获奖的话,说明烙画行业人才济济,成绩斐然,在这种情况下,能起星火燎原的作用。
为振兴、繁荣烙画事业而团结奋斗
在振兴、发展烙画事业前进的道路上,要依靠每位烙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奋斗,决不是一二人的事,要靠集体的团队的力量的作用,但也不能小看个人的作用,没有每个人的作用,集体力量就会削弱,所以集体的作用来自每个人的作用,烙画工作者都能团结起来为振兴烙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常州地区的历史,人文底蕴十分厚实,这是一份丰富的资源,为烙画行业提供了一片沃土,要使烙画这枝工艺美术的奇葩在这片沃土开出耀眼的花朵,结出丰满的硕果,除了本行业队伍的集体努力外,还得依靠社会上的关注与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
常州地区的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很多的历史伟人,孕育了不少先进行业与文化产业,我深信也同样能养育这古老的烙画艺术大放光彩。常州地区的烙画一旦崛起,将能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将能为常州地区特色文化增添新的光辉。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毛怀青,男,1944.12出生,工艺美术师。
1952-1964 入读毛家小学后肆业於礼加中学
1965-1968 常州市丰志林先生学习国画
1969-1985 农村生产队队长,社办企业外勤工作
1986-1991 常州市武进戴溪工艺美术厂负责技术工作
1991-1998 创办常州市戴溪群艺书画社任社长
1998-2006 创立常州市武进铁毫艺室,从事烙画研究与创作
联系电话:0519-8639231 邮编:213105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洛阳镇马驰村东仪庄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