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巨幅烙画《清明上河图》全景创作中的一些体会
烙画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艺美术,是我国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
烙画早在东汉刘秀时代就被奉为贡品(当时称火针刺绣),这种火针刺绣能被权贵视为珍品,说明当时的烙画已具备了它独特的风格与非凡的艺术魅力。烙画最独特之处是作画工具不用笔,而是以铁针(今为烙铁)为笔。毛笔作画时都是用毛笔 蘸色,而铁笔不用色,依靠自身在高温下刺烫作画材质,留下焦痕成色。这种色近于国画中的赭色,画起动物中的狮、虎、猴、鹰等自然逼真,唯妙唯肖,而现代工具的应用,扩大了烙画的题材,加上中西技法相结合,从山水到人物、花鸟,无不表现得细腻而淋漓尽致。如题材需要,也可染色,同样能显国画韵味,淡雅中透出秀气,书法作品也同样能烙出墨感的韵味,这是烙画的艺术魅力所在。
烙画是高温烧灼而成,可谓入木三分,永不褪色,一幅成画酷似古画(因它的基本色是赭色),烙画无论是欣赏还是收藏都有它的特殊价值。
烙画在我国已流传了上千年,可谓历史悠久。从目前我国的分布情况来看,几乎各省、市都有。历史上也曾有过盛行期,出现过燕山派(今河北地区)金陵派(今江苏地区)。一种艺术能出现出派系,那么肯定有过辉煌时期。从烙画在我国各地流传的现状来分析,烙画决不是一种地方文化现象了,但可惜的是,历史如此悠久、分布如此广泛的烙画,却始终没有什么名作、代表作,也没有代表人物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种遗憾!
当今的烙画现状堪忧,已鲜为人知,不为世人所重视,大有珍奇动物濒危之势。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介绍烙画的艺术魅力,我萌生了创作一幅能具有影响力的烙画力作,试图让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认识烙画,了解烙画,欣赏烙画的艺术魅力,来为烙画树旗呐喊!
要能扬烙画之名,最好莫过于能集山水、人物、动物等于一幅作品中,能充分体现出烙画多层次的表现技法,才能产生极强的视觉效果,才能让烙画闪耀出典雅而璀璨的艺术光芒。几经思考筛选,宋代张择端的旷世奇作《清明上河图》闯入我的视线,让我眼前一亮,何不对此名画进行烙画再创作?《清明上河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是妇孺皆知,但世人又有几个看到过它的全貌呢?如果创作成功,肯定能引起轰动。而且《清明上河图》正符合上述的要求,其中人物、动物、房舍、树林无数,景观恢宏,又是巨幅长卷,是表现烙画技法的上乘之选,我当即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进行烙画再创作。
题材既定,素材何来呢?《清明上河图》名震中外,但有几个人见过它的原作原貌的全景呢?我也只是在一些美术刊物里见过几个片断。为了寻找《清明上河图》的全景版本,我几乎跑遍了所能到达的大小城市的书店,但一无所获。又托外地的亲朋好友帮助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的儿子从北京觅得故宫博物院藏本的影印本,我终于见到了神往已久的《清明上河图》的庐山真面目,我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但接踵而来的是对它进行再创作遇到了种种难题。
审阅《清明上河图》影印件后,我被这恢宏的历史画卷震住了。在这高24.8厘米,长528厘米的画面上布满了无数大小的树木、楼台、房舍。其中人物800余,姿态各异,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一应俱全。大小船只几十艘,或航或泊。种种当时的交通工具:马、驴、骆驼、车辆等有序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家畜、家禽散落在房舍前后......尤其是雄伟的城楼、虹桥,巨大的楼船,规模使我惊叹,也使我感到了再创作的难度。《清明上河图》影印本高是24.8厘米,布满如此错综复杂的物与景,其中人的比例最小,平均是1.5厘米高,小的连人带马为0.8厘米,形体如此小,线条已很细,而原作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保存至今又经历了无限沧桑,原画面肯定有褪色现象。在原来已糊涂的原稿上影印后更加“朦胧”,尤其人物的五官大多是只见其“形”,难辨其“状”了,尤其是眼睛,如在创作烙画时搞得不好的话,画中人物岂不都成了“木偶”,如何再现原作的神韵?
在影印本中人物的高度为1.8厘米居多,有的更小,衣饰线条极细,整体线条组成极为简练。但我创作的烙画高是影印本的四倍,则人体高为7厘米左右,如此高的人物如照搬原作线条不是显得太虚了。原作因空间小以简略线条简练地勾画出人物,而我再创作的烙画是高1米,长22米的巨幅长卷,在如此大面积的画面上也用廖廖几笔勾画人物是否显得单调呢?是忠于原作还是另作处理呢?这个问题让我犯难,我再创作的烙画,画面增大,增加了空间,只有从实际出发,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按人物的动态变化去合理增加衣饰的线条(主要是衣皱的内线条),增加其质感。
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而言,五官是绝对的重要,影印本的人体本来就小,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五官模糊,有些根本无迹可寻,再创作时,要能体现原作精神,真是难上加难。再则我再创作的烙画已放大了数倍,五官相对而言应较清晰,总不能乱涂乱画而严重影响了艺术效果。
为了能达到神似感觉,我从原作中人物与人物间的相互呼应中,从人物的动作上去认真地观察、仔细地研究,有的甚至涉及到周围的景物的紧密联系,这一切都须十分认真地分析因果关系,动笔前应成竹在胸才能奏效。为了能在最大程度上忠于原作精神,体现烙画的特色,正式下笔前我试画出多种模式,对照原作中的人物的动态,物与景的呼应关系,选出最满意的定稿作为再创作的依据。当然不须要800余人都这样,主要是显眼人物。
人物五官中最重要的是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嘛,人物的精神面貌要靠眼睛来体现。烙画的铁笔“笔杆”沉重,“笔头粗大”,掌握画眼睛的笔力轻重要比使用毛笔要困难的多,更由于人物小,眼睛都难画,特别眼球与眼白之分,大都是一点一划而成,但难就难在这一笔一划一点中。要大致能符合这一人物的性格神情,就得靠运笔的力度轻重与走向去掌握,只能靠心神领会,至少要能体现出眼头眼尾的特点。虽没有眼珠,如能画得得体,感觉上有眼珠的存在。有了这种感觉,人物也有了神采。说到神采,因头形小,难于充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要依靠五官的协调来表现。五官都是一线、一点、一划而成的,就在这一线,一划就得依据人物的特征去完成,如笑的形状,眉梢微弯,眼用细线表示笑纹,眼尾微向上弯;嘴巴嘴角二边色淡,而向上翘起,中间色深。虽很简单的线条,但通过技艺的处理,笑的形态也形成了。别看这廖廖数笔,要尽显人物的七情六欲,实非易事。比如,虹桥上与虹桥下这一壮观的场面,桥下一艘巨船逆流而上,因船大流急,难以顺利通过虹桥;船上的十九位各就各位,形态各异的船夫,奋力撑篙的撑篙,倒桅的倒桅......虹桥上站满看热闹的几十个人,有呐喊助威的,有指手划脚的,有伏在栏杆上议论的。看热闹的各种形态都有,桥下的船夫的视线都集中于自己使用的工具上,桥下的船夫个个都在使劲出力,桥上观众在帮船夫鼓劲,体现了同一紧张的气氛。那么,在这群人的五官表现上应能体现出这种气氛,但他们的神情绝不能雷同。
该画面上有不少老人,妇女,有须有发,还有动物的皮毛,这些细节中的细节,也很难处理,决不能统统一抹把黑,缺乏质感,要浓淡适宜,疏密有致,增强其质感。
烙画的另一大魅力就是成画后画面显得十分古朴典雅而不失大气,那烙画《清明上河图》是保持烙画的原色(焦疤原色,深浅各异的咖啡色),还是忠于原作进行染色呢?如按烙画的特色风格,不染色,大量的树木,没有绿色点染,将失去春意,将失去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与主题有出入,所以考虑还是要染色,但为不失烙画的风格,只采用轻度染色。
染色决定了,众所周知,新染上的色,色泽都比较鲜明(即使是轻度染色)。但原稿是一片灰蒙蒙的,整体比较灰暗,要达到原稿要求的话,必须要把新鲜的颜料重新加工成古画色调后再实施染色,如果如此照搬,肯定是为古而仿古,为古服务。而我本意为移植再创作烙画《清明上河图》的主要目的是为烙画树旗呐喊,借《清明上河图》的著名度为烙画做宣传。推介烙画,是为烙画服务的(当然其中也不可否认其填补了几百年广大群众难见《清明上河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了点工作)。既然是主要为烙画树旗呐喊,在染色问题上就不必要以古仿古成古色,人们一见就识是《清明上河图》一定是古画,要忠于原作必定染色,染新鲜色,还是重新加成古色?我还是采用前者。理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再版《清明上河图》是九百余年历史了,这么长的时间褪色到如此程度的,试想九百余年前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也肯定不是现在的色泽,肯定要比现在的色新鲜得多。”所实施了新鲜色作轻度染色后,改观了原稿一片灰蒙蒙的感觉。相比之下使整体画面明亮起来,增强了视察,舒服眼感。虽比原稿明亮些,因底线条都是焦赭色,仍不失古画韵味。
但在具体染色操作时,又留下了难题。如此二十余米长的画面上染色,不可能一次或几次完成,是要几十道工序相结合的。所以在调色上不可能一次调色,也是多次调色的。要预先注意防止接色时形成接色时留下的痕迹,难以统一和谐(指整体大面积空间部份)特别要注意先染色部分的色已干了,另调的水性色彩当时比较已干了的光泽的色当时差不多,待干了以后并不一样。这就是说未干的色彩到干了以后有变化,为能恰到好处地能衔接上上次染上的色泽统一,这应另做试验后,确认可用仿可用,要不然,产生不和谐的现象,将严重地影响整体的艺术效果。
上述是本人在大型烙画《清明上河图》再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通过正确的分析,研究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能恰当地完善解决了上述诸多问题,完成了我的心愿。该画曾在上海、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参与高档次的艺术展览,受到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曾荣获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金奖,中国民间艺术联合会颁发的金奖。
因本人水平所限,难以成论文,与论文差距甚远,只是漫谈本人的这次创作体会吧,不是之处,请行家指正为感!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毛怀青,男,1944.12出生,工艺美术师。
1952-1964 入读毛家小学后肆业於礼加中学
1965-1968 常州市丰志林先生学习国画
1969-1985 农村生产队队长,社办企业外勤工作
1986-1991 常州市武进戴溪工艺美术厂负责技术工作
1991-1998 创办常州市戴溪群艺书画社任社长
1998-2006 创立常州市武进铁毫艺室,从事烙画研究与创作
联系电话:0519-8639231 邮编:213105
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洛阳镇马驰村东仪庄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