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部分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

[日期:2007-12-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谈部分工具在制壶中的作用

顾幼之

    一、前言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说明,人们每做一件物事,必须要有做好物事的工具,而且还必须是件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体现出作者的意境而反应作品的造型构思、艺术想象、工艺水平。紫砂工艺,特别是紫砂茶壶的制作也不例外。从《阳羡茗壶系》中《正始》的“……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陶细土搏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这里所谓的“茶匙”可能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制壶工具了。
    由于制作紫砂茶壶工艺的特殊性,所以作为用于制壶而使用的工具就显得很重要。制壶使用的工具一般可分为基本工具和专用工具。我分门别类地作一简单的介绍。

    二、制壶的基本工具

    制作紫砂茶壶的基本工具有很多如:泥凳(即工作台)、转盘(也叫辘轳)、搭只、拍只、竹拍只、规(矩)车、  刀、尖刀、明针等等。
    俗话说:“物其所用”,因此每一件不同的工具都有不同的功效和作用而具有特定的功能。如“泥凳”,首先它是制壶的工作台,所以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它必须用质地比较硬且比较好的木料做成。这样的泥凳表面很平很光滑且不易变形;木头又有较好的吸水性,故在打泥条、打泥片时就比较容易“脱泥”,便于操作。而且又可以打得很平正而又厚薄均匀。如果泥条、泥片不平正,又厚薄不匀的话,就不可能做出好茶壶。因紫砂泥的收缩率大概在10%-20%左右之间,泥条、泥片不匀,收缩不同,壶身就容易“侧”。又因为有的紫砂泥中较粗的颗粒,如松软木头的泥凳就容易“起毛”和变形而影响泥条、泥片的质量,从而影响到茶壶的质量。以前的泥凳大多是用整段的榉树一剖两半装上四根脚而做成,长、高、宽一般在150厘米、65厘米、50厘米左右。这是因为以前没有练泥机,做茶壶的泥料需要在泥凳上进行反复捶打,从而达到调和及减少气孔,以增加泥料的韧性和可塑性。现在已有了练泥机且基本上是真空练泥机,因此泥料不需重新捶打,拿回家即可使用。但自己重新配制的泥料就应另当别论了。所以我认为现在一般做壶的泥凳只要是质地硬、木料较好一点,厚度一般在10-20厘米,长度在120厘米,宽度在50厘米左右就可以了。
    当然现在也有人买比较珍贵的木料,如次一点的红木、花梨木来做泥凳,我想只要条件允许也未常不可,但对于大部分做壶人来说就不可一概而论。又我也发现有些人的泥凳因陋就简,用一块水泥板代替,我认为是不妥的。
    对于紫砂壶,不管是方的、圆的、光货、花货、几何形体、仿真形体,在加工制作时要随时不断的转动。所以就有了“转盘”。很早以前的转盘是把一块圆木板的一面加工为弧形即成。看起来是圆球很薄的一个顶。这样的转盘稳定性不够好,也不太灵活。但在制作纯手工壶时可随时查看壶身的质量而不需把茶壶拿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现在转盘已发展成用铸铁经加工,按上轴承,变得既稳定又灵活。唯一的缺陷是做全手工壶时不能随时查看壶的质量而要把壶坯拿起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茶壶也是如此。故基本工具中有一样叫规(矩)车,业内人士普遍叫“矩车”,这里姑且就叫矩车。原理跟圆规一样,是把泥片切割成圆形的一种工具。它一般是用竹子做成,叫矩车柄,在前端按上一铁钉且把一头打成薄片以便于切割泥片,叫矩车钉;中间装一活动的“脚”,叫“戤人”,戤人上部有一“竹木真”,以塞紧戤人,而不“走足”。使用时可根据茶壶的大小,而“旋”出所需的泥片。矩车一定要做得精密,矩车钉及戤人与矩车柄必须垂直,矩车钉及戤人的中心线必须与矩车柄的中线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旋出的泥片就很规正,无论是满片、底片、口片、假底、大只、盖片都很直,这样茶壶就不容易出毛病。现在的矩车也有塑料的,木头的和金属的了。小小一埠矩车旋出了一片天地。
    对于基本的工具,仅举此几例,其它的如搭子、拍子、明针等就不一一加以说明了,总之是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三、制壶专用工具

    紫砂茶壶是个多彩的世界。她有很多的造型,多变的形态,丰富的线条和不同的品种及不同的装饰。因此在做每一种茶壶时就要附以不同的专用工具。如篦只、勒只、线杠、玩底石、搪盖石、的安子等。我伯父景舟先生总是对我讲:“要想做好一把壶,首先必须会自己做工具,而且必须做好工具。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所讲的工具就是指篦只、线杠等特定的专用工具。先讲篦只:由于砂壶的千姿百态,故艺人们在成型时先把泥条打成“身筒”,再用拍子把“身筒”擀成设计造型所需的基本准确形状,剩下的就要发挥篦只的功能了。叫“篦身筒”。篦只用竹子做成,根据设计的壶形而锉好弧度。篦只要做到流畅、光滑、顺手,上筒才好用,篦时要“上手”,这样反复篦出的身筒才能符合设计要求。现在很多人(大多是用模型搪坯的人),打好身筒后用模型搪出身筒,不用篦只,而是用薄塑料板(写字时用的衬板)刮一刮。我认为这样是不行的。因为篦只还有一个功能就是“紧泥门”。上了篦只的壶,烧出来“水色”好,而不用篦只,“泥门”就不紧,烧出来后茶壶的“水色”就不太好。
    紫砂壶中最常见的传统几何形作品,大多用各种线条作为装饰。如圆线(灯草线)、方线、凹线、凸线、凹凸线、云肩线、筋囊线等等,这些线条就必须用线杠来完成。线杠一般用牛角、窄铁条(现在也有用硬塑料、聚脂板等),根据所设计的线形用“什锦锉”锉成。使用时用手勒、压、拖,并反复加工,以使线条达到清晰、干净、光滑、饱满、匀称、挺括而不拖泥带水为准。以使加工的线条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赏心悦目,增加韵味。
    做茶壶还有一种专用工具叫勒只,是用于勒茶壶盖头“子口”的,用一竹片做成,也可用牛角、木头做。盖子口的锥度及子口外盖边的宽窄均有其来完成,还有一种勒只是专门用于制作筋瓤壶的,这种勒只可铁、可塑、可竹,做成阴阳两头,用于加工盖内的筋和瓤。这种勒只要做得很精确,使用时也很讲究手法。勒只还可用来清理上“大只”后的圆角,即上“大只”后有的壶需复上脂泥用弧线过渡到壶身,脂泥稍干后用勒只清出所需弧度。
    茶壶盖上的钮,行话俗称“的只”。有方、有圆、有塑件、可桥形、可云纹、可仿真,总之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茶壶的重要附件,要根据茶壶的整体造型和布局及大小来设计“的只”。这里所要说的专用工具叫“的安只”,顾名思义,就是用它来加工“的只”,但它只能做成圆形“的”,如球形、半球形、圆柱形、扁圆形、葫芦形、圆锥形等。其它的方形、塑件、桥形等就不能用它来制作。“的安只”一般用毛竹做成,长度在20厘米左右,根据设计“的只”的大小、高低、形状把竹爿削成自己所需的形状。使用时先搓一“的段”,稍干后用短竹钉顶在“的段”一端的中心,抵于胸前,用“的安只”反复“捻”另一端,要捻到自己所需的形状,并且光滑不失圆即成了,俗称“捻的只”。
    以上介绍的只是专用工具的几种,专用工具在制作茶壶中能起到特定的功效,但我认为只能是一器一用,而不能一器几用,一器多用。
    总之,要做好一把紫砂壶,就要动用“十八般兵器”,但对有些茶壶还是远远不够的,有的壶要有上百件工具才能做出效果。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我想不管是基本工具还是专用工具,既要在使用时灵活、自如、流畅、上手,使所加工的部位明快、平整、饱满,使人感到优美和赏心悦目而又没有瑕疵,还要在使用中不断加工、修改、打磨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做出质量好、品位高的砂壶!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顾幼之,男,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联系方式:宜兴丁蜀镇紫砂村292号
     电   话 :1396151812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