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创作中传统题材的继承和创新

[日期:2007-07-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动画创作中传统题材的继承和创新

                                ——结合动画片谈创作中的体会
罗莎莎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是传统题材,为什么要继承和创新传统题材,怎样继承和创新传统题材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了在动画创作中对待传统题材的态度是--继承和创新。并结合在近年中完成的两部实验动画短片谈谈自己在创作中的体会。

    关键词:传统题材  继承  创新

    正文:
    从何时起,我们就在时间的长河里遨游,走马观花也好,驻足观赏也好,细细体会也好,我们追随人类的足迹,古埃及文化、两河文化、古西亚文化、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欧洲和美国的现代文化,乃至我们一脉相传的中华文化。我们深刻的感受并且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它无处不在的广博性。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乃至今后的艺术创作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动画作为影视艺术的门类之一,也受到传统文化的极大影响。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按照它的题材创作选择,分为传统题材和现代题材。其中传统题材的表现可以说是动画创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传统题材和动画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题材包括历史记载的史实、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乃至诗歌、成语、谚语等等,这些都为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灵感来源。可以毫不夸大的说“传统题材已经成为动画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只有在动画片创作中拥有更多人文的东西,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许多优秀动画片的成功都离不开传统题材。中国传统动画,一直以来都被西方国家称为在世界动画中具有“东方风情”的特殊魅力,显然这是张扬中国民族文化底蕴,选用中国传统题材的结果。我国美术片的代表作品《大闹天宫》,就是选用中国传统题材创作的典型例证。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原著前7回改编而成,讲述了《西游记》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将孙悟空这个中国式的神话英雄,生动地再现于银幕,使之具有猴的特征、神的威力和人的感情,并且借助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手法,使这一由古代神话题材改编而成的动画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近乎于完美的境界。《三个和尚》则是根据流传民间的谚语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改编而成。还有《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和《宝莲灯》等成功动画影片的题材也是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                                            
    再来看看世界动画的创作,代表动画权威的迪斯尼也反复的强调:“我们要回归传统,将动画电影真、善、美的精神发扬光大。” 著名的动画片《阿拉丁》和《辛巴达七海传奇》分别是改编自童话故事《一千零一夜》,《星银岛》改编自小说《金银岛》,《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取材自凡尔纳的著作《海底两万里》,《狮子王》的背景取材于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埃及王子》则是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历史故事为创作蓝本……
    由此可见,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优秀的动画影片是取自传统题材,传统文化使动画影片更具内涵。之所以对与传统题材,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最直接的原因,也许就在于传统文化资源所提供的故事和艺术形象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认同。它们具有显而易见的潜在传播优势。
    说完了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在来谈谈创新。传统题材固然有诸多优势,但其在内容上,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封建的、迷信的东西,如果不加分析、辨别,直接拿来用之,也会出现一些弊端。因此,面对传统题材。我们应该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运用来自传统题材创作的动画片只有经过现代人们普遍接受的现代审美和时尚的沐浴和洗礼,使其获得新的生命。
    传统文化潜在的传播优势才能转化为事实上的传播优势。动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化无形为有形的充满幻想的世界。它是以虚构、夸张、想象的方法来揭示生活本质的。就像一种艺术不能也不可能永远凝固在一个模式之中,它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演变。在形式上,动画创作中的传统、民族题材的作品,更要在旧的形式中融入现代的表现手法,使形式风格变得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更具有观赏性。我们要传统的、民族的东西,但是传统的、民族的风格和形式不应该受传统束缚,只有不断加入新元素,创造新风格,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动画片。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中融入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创作理念、创作手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琢磨和研究,制作出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更加适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个性化动画。所以在动画的创作中,特别是在对待传统题材的创作中更加要求我们必须要创新。
    中国的民间故事“木兰替父从军”, 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经有了各种不同的“故事版本”。而花木兰在中国就像圣女贞德在西方一样文为人知。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将中国古老并创意新颖、人物丰富的民间故事“木兰从军”搬上银幕,寻找使其成为集惊险、幽默和温情等丰富内容为一体的动画片。该片巧妙的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完全由现代美国式精神理念构成影片核心,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身,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也有人把《花木兰》比喻成一道美国人烧的中国菜,那是因为该片选取的是中国的传统题材,运用则是美国人的观念与技术,是地道的“中为洋用”的结果。据调查显示,《花木兰》这个老瓶装新酒的动画片,大部分中国人爱看,非但没有使人感到“旧”,反而有一种耳目一新的俊郎感觉,这也说明了动画创作对传统题材的尊重、继承和现代审美趣味融合、创新,它既保留和尊重了清雅,优美的中国式的东方情趣,又融入了美国人自己的文化理念。也许美国人塑造的花木兰并非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它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体现的大胆想象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截至目前为止,《花木兰》已取得几个亿的好成绩。既然美国可以用动画片来诠释中国的优秀古典作品《花木兰》,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更进一步地享受和利用世界优秀文化资源来进行更广阔的动画创作?但是创新也不是想到那就是哪,它的要求创作者不仅要熟读剧本,了解了每个人物的形态和性格,还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和高度精炼的线条,通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改进,尤其要对平时生活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创作既要兼顾审美传统和文化艺术的惯性创新,将国际普遍流行时尚拿来为我所用,又要创新,将国际普遍流行时尚拿来为我所用。能否在这个方面把握得当,成为动画作品确立自身风格和成功的关键。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利用现代的方法和手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生活更加适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精神需要,更适合现代人的口味,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从而进一步产生共鸣,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在对动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了基本技术以后,我不满足只是单纯的加中间画,我认为中国动画要振兴,必须要原创,必须走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道路。我尝试着利用传统的题材进行创作,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或传说进行改编。创作了一部名为《模仿》的个人短片,这部短片属于带小品趣味的场景幽默剧,它讲述了一个人想戏弄猴子反被猴子戏弄的故事、有点反讽现实的味道,也教育大家不要像片中主人公一样想捉弄别人,反过来却害到了自己。我创作主要目的是想用幽默的动画方法来表现这个传统的民间段子。可以说这是一个讽刺的喜剧片,而且是善意的讽刺,希望让观赏者在笑声中本能的领悟其中的道理。影片人物的造型也很简卑,用单线填上大块面的单色,简洁明了的形象在使人加深印象的同时也更利于动作的表现。个性化的动作除了保证流畅之外还强调了夸张的表演以及预备和缓冲。由于影片没有对白,音乐和音效则显得尤为重要,影片的节奏、人物的动作、镜头的衔接都是按照音乐的结构来安排的。再加上镜头上大量中近景的运用,增加了可视化的效果,使人有在现场的感觉。兼有叙事性和戏剧性,达到了教育娱乐的双重目的。动画创作使传统题材融入了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使其更适合现代人观赏,这就是传统题材上的创新。这部短片获北京电影学院 第四界学院奖入围,2006年江苏之星特等奖,第十届 华东大奖优秀奖。充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再创作的肯定。
    在此之后,应常州市文化局的邀请,为打造常州动画产业基地形象和民族文化,再次创作传统题材的作品《包公数桃》。由常州文化局局长赵唯强,副局长冯子秋策划,滑稽剧团团长周玉峰编剧,从剧本,分镜头本,人物设定场景设定,设计稿,原画,动画,线拍,校对,扫描,上色,编辑直至最后输出,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常州市第二节国际卡通动漫节上展出,收到了领导的好评。                                   
    这部短片属于传统题材的故事,但在创作过程中,从剧本到片子的风格,具体到故事、人物及场景的设定、音乐等细节方面,都属于传统题材范畴。它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赫赫有名的清官开封府尹包拯的一段家事:八贤王送来了地方名产水蜜桃无故的少了一只,包公怀疑是书童包兴偷吃了,在质问之下包兴被迫承认,夜深后包公亲眼目睹三之老鼠合力偷桃,顿时感觉冤枉了包兴,速唤其前来,勇于承认了自己的武断的错误,并要求加法责罚,体现了知错能改的宽大胸襟……  
    虽然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面对历史的人物和传统的教育方式,怎样依据传统的故事,改编成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动画短片形式?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故事在题材方面,是属于传统题材,就定下了短片的整体基调,是正剧。创作主要目的是想用幽默的动画方法来体现严肃的问题。比如短片中老鼠偷桃子,包公发现真相后又叫包兴数桃,包兴在要加法伺候主人时的心理斗争,及最后的巧妙的处理方式等处,都采用了诙谐幽默的表现方式。也可以说这是部短片虽然题材很正统,表现方式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结尾也用了大团圆式的方法,希望让观赏者在笑声中领悟其中的道理。       
    影片对传统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片中人物的造型属于传统人物,但采用了可爱片的人物比例,头部放大,身体缩小,基本是一比三的头高,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用单线填上大块面的单色,简洁明了的形象在使人加深印象的同时也更利于动作的表现。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个性化的动作除了保证流畅之外还强调了夸张的表演以及预备和缓冲。二、对白,音乐和音效。起到了贯穿整个片子的重要作用,把民族化的音乐加以个性化的处理,现代的思考方式和对话,使短片节奏、人物的动作、镜头的衔接都更加的和谐并突出主题。三、镜头的运用,大量中近景,增加了可视化的效果,转场的表现也更利于故事的发展。
    短片的创作兼有叙事性和戏剧性,达到了教育娱乐的双重目的。动画创作使传统题材融入了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使其更适合现代人观赏,这就是传统题材上的创新。但是由于时间和技术条件等种种客观因素,短片还不成熟,距离商业操作的动画片还有一定距离。通过这次业创作的实践,感受到了动画这门艺术的极大魅力和喜怒哀乐,更加坚定了学习和研究动画的决心。今天的短片创作和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和创新”的认识,也许还不成熟,但对我和所有参与动画制作的人来说都有极大的意义。
    在现代动画创作的过程中,以现代审美时尚对传统神话故事等传统题材的改写,是打通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所做的必要努力。文化传统是历史沉淀的精华,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和创新使动画创作更具内涵,更适合现代审美要求。

    注释:
   (1)文化,是人类社会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参考文献:
   (1)影片: 《花木兰》  美国迪斯尼公司     1998年出品
   (2)书籍:  张松林 《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
                贾  否    《动画创作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罗莎莎,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