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钱淳珊
摘要:本论文是通过论述无锡惠山泥人创作后继缺人,泥塑作品得不到年青一代青睐的现实问题,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宝贵文化遗产。从提高社会普及率,革新工艺技术,创新创作理念等方面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普及教育 材料革新 机制变化
前言: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惠山脚下特有的泥土土质造就了无锡地区的特有民间艺术——惠山泥塑。惠山泥人的创作和生产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年轮变幻,凡事都有兴衰起伏,惠山泥人也不例外,但经过历代泥人艺人的辛勤劳作,这朵灿烂绚丽的艺术之花顽强地盛开在江南的土地上。惠山泥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耍货时期、手捏戏文时期和石膏像时期。最初的惠山泥人属家庭副业,艺人们大多出自看管祠堂和种田的农民,他们在农闲时利用惠山泥捏制一些小玩意,俗称“耍货”,这些泥粗货大都用模型刻制,制作方便。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内容大都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情趣盎然,每逢庙会、香讯、考讯、茧讯等季节,艺人们或摆摊或手托盘子,到处叫卖,颇受各界人士的喜爱。明末清初,昆剧流传到无锡,惠山制作泥塑的艺人受到戏剧的影响,创作了不少昆剧戏文的泥塑作品,惠山泥人进入了“手捏戏文时期”,手捏戏文作品取材于京、昆剧中的精彩场面,古朴而富丽,土味而不俗,写意而丰满,华美而动人,以一赅百,曲尽其妙,艺人们称这一类作品为“细货”,是泥塑中的精品。三十年代惠山泥人进入“石膏像时期”,这时在作品的题材上也有了扩大。惠山泥人艺术土生土长于民间,几经沧桑,建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传统艺术得到了保护、提高和发展。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成立了“惠山泥塑创作研究所”,建立了惠山泥人厂。有组织、有管理的集体机制为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空间。惠山泥人得到了迅速发展,挖掘、创作出了以《惠山阿福》为代表的大批优秀传统特色作品,惠山泥人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产品远销国外。 惠山泥人以其独有的艺术风貌,不仅受到国内人民的广泛青睐,还受到国外人士的欢迎。,被誉为最富有东方神韵的民间艺术,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文化遗产。
惠山泥人能够流传四百余年,并且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系统,是因为“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节奏的加速,老一辈泥人艺人年事已高,加上没有传人,传承艺术后继缺人,面临失传的危机。传统的手工作坊逐渐被模具加工所替代,以至惠山泥人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在惠山市场上,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捏戏文”已被掩盖在质地粗糙、千人一面的旅游商品中,难以辨识。惠山泥人面临濒危,受到了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无锡市文化局为此制定了一套《无锡惠山泥人传承扶持办法》。对当前低迷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其实,惠山泥人的传承、发展同其他传统民间艺术一样,既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又带有它的独立因素。惠山泥人的生存状况只是全国手工艺术行业总体窘迫的一个缩影。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并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分析问题的根本所在,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民间工艺的传承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
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流传至今,扎根于民间的土壤中,一定要有它的影响力和魅力。作为地方文化更要受到本土人的热爱和保护。目前,青少年一代受到现代文化、洋文化的冲击,对宝贵的民间文艺了解越来越少,所以也无法谈上热爱和发扬。因此,惠山泥人的救赎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应该从学校教育、媒体传播、舆论导向对娃娃抓起。
1、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以民间工艺美术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美感,不仅仅是学习民间工艺美术中所反映出的美术形式和工艺技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只有在理解这些民间艺术背景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崇敬,建立对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从而生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和形成历史责任感,才是参与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和长效措施。
2、要逐步开设民间文学、民间手工、民俗表演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
3、弘扬中华民间艺术,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就是大众媒体,目前是媒体的时代,媒体在今天比任何一个中介都具有威力巨大的作用。对于传承民间艺术,离开媒体就无法完成,大众的传承意识提高,是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
二、传统工艺的继承应有相应的长效机制
民间传统艺术原本的生存要素正日渐缺失,惠山泥人厂的职工从最兴盛时的800人渐减为200人。民间工艺从学习到成熟需要10多年的积累过程,并且需要绘画、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有效的相应机制才能确保后继有人。
1、无锡市文化局为此制定了一套《无锡惠山泥人传承扶持办法》。这一传承扶持办法对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确定、承传艺徒的条件、传承体制与机制、教学基本内容和经费保障等问题做出了详细规定。这一新的传承办法的实施是一个探索,而这一试点办法也将会对其他“非遗”保护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2、探索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教育课程,将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之中 ,致力于现代教育资源的提升。将传统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造型规律等灵活运用于艺术设计的实践,使传统工艺美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获得新生。
3、开放职业教育,走厂校挂钩、产教结合之路,定向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有目标的把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后,知识,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从实践中培养新生力量。
三、传统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1、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
2、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基础泥料中加入有机植物或是采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
3、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结合现代的社会特点,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新形态的艺术产品。帮助那些只懂本门艺术而缺少商业概念的艺人们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适应市场客观环境的经营机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手工艺术品的商业化,让现代的市场接受古老的手工艺术的文化元素,从根本上拯救濒危的民间工艺。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钱淳珊,女,工艺美术师,先后从事服装、广告、包装装潢、室内装潢和其他工艺美术类设计,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