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苑奇葩--乱针绣

[日期:2007-07-2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
董事长、所长
  杨纯

 刺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远古传说嫘祖缫丝。周代“连锁绣”的发现,“唐绣”、“宋绣”、“顾绣”、“苏绣”、“湘绣”、“京绣”等种种刺绣艺术各显风采,延绵不断,沉淀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历史。从宫廷刺绣转变到宗教刺绣。从日用刺绣演变成雅俗共赏刺绣。不难看出中国刺绣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又一种充满新兴艺术风采的绣种问世,这就是杨守玉女士(江苏常州人1896-1981)对中国传统刺绣进行大胆革新的结晶乱针绣艺术。乱针绣的出现,开创了中国传统刺绣新纪元,将刺绣艺术推向了新高峰。

乱针绣跳出了传统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平面绣技框架,将画理与绣理相结合,大胆尝试长短纵横交叉,因景施针敷色的堆砌绣法。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用刺绣来表现各类物体的光色透视效果,使作品具有层次分明,质感强烈,色彩丰富的特色。“平面”了千年的绣画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令世人耳目一新,惊讶不已。

仔细透析乱针绣作品中的线条组织,不难发现其针法精华贵在“乱”字上。无数不同方向,不同长短,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条交叉重叠,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灵活堆砌而组合成一幅美妙艺术作品。尽管一时难以找到其运针轨迹与制作规律。但这“乱”决不是杂乱无章,“针”决不是随便盲从,每针丝线都完全含有精细情理与深刻法则。活的“乱”才能求得整体统一,活的“针”才能达到思维升华。乱针绣的基本特征是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与绘画以笔传情,以色达意的原理十分相近。针法如同笔法,针力与笔力是衡量作者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要达到刺绣如同作画一样的境界,迫使作者除需具备扎实的绣技功底外,还需具有良好的绘画基础,二者结合才能进入杨守玉所说的“用脑指挥手,而不是眼指挥手”的创作状态。

乱针绣独特的针法能带来独特的色彩效果。由各种颜色丝线交叉搭配,分层堆叠而重组产生的光泽变化,是任何其它画种难以比拟的。我们知道,油画上二种颜色混合后就变成另一种色彩,原来的二种色彩不再存在。而乱针绣上二种色交叉重叠后不仅可以得到第三种色彩,而且原来的二种色彩依然存在。这是由于丝线在光照反射条件下会产生的奇妙反应。不同方位的交叉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会产生不同的光泽变化。所以,我们在观赏乱针绣作品时,在不同的位置看会有不同的效果,当不同光照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微调变化。这就是乱针绣独有的调色方式所产生的独特风采。

乱针绣制作所需材料十分简单,针、布、线即可。只是丝线要备足多种色彩。制作前,应将构思题材用笔画出,可以直接画在布上,也可先画在纸上。一般由自己创作的题材,首先在纸上画出效果图(包括色彩)。然后再移于布上,在布上主要画出轮廓线与基础色块。在设计构图过程中,作者必须在脑中预先考虑到刺绣线条的替代效果。将刺绣的特色应用到题材结构中去。画稿是思路的缩写,构勒的线条后面蕴育着绣技的发挥。当画稿在布上完成后便进入绣制过程。乱针绣不是一次刺成,而是分层次进行。第一层铺底,按画稿的轮廓与块面进行满刺。这时采用的丝线宜粗一些,针距与密度适当放开一点,用色立足于主题要求与衬托作用,打下继往开来,承上启下定位联结的基础。第二层开始在底上堆砌刺作。此时须注重线条的灵活应用与色彩的有机搭配。根据画面中各个物体面与整体的主次关系。先得用线条与色彩的变化来刺作完成次要的块面。然后有侧重的做细突出部位的轮廓与阴阳过渡。紧接着第三层或者更多层次的精细加工。为突显主题继续利用线条与色彩的交替变化来捕出调整画面,这时施针用色都要经过仔细斟酌后方能果断下手,一针一线都要恰到好处,准确定位,充分体现作者的思维个性,使线条活泼而不呆板,使色彩和顺而不僵化。在层层深入的刺作过程中,粗细线条的有机结合,疏密堆砌的合理布局能使入选品既有明显的质感,还有一定空间的深度感。以最快效应来减少调整带来的时间消耗。乱针绣作品在后期制作中,常常采用劈丝工艺、利用极细的线色,在有限的面积范围里以细腻的手法多层次的将物体的色彩明暗调整到最佳状态。尤其在表现人体肌肤,五官面貌上更能发挥其功能、形成逼真的效果。当然这是在特定题材,特定规格情况下的一种选择。乱针绣制作的题材范围很广,不同题材,不同规格的作品可以采用不同表现手法来完成。乱针绣作者各人都有有自己的创作风格。综观乱针绣制作过程,有其基本原理,而绝无固定的模式。而是集聚作者认知、感悟、想象、发现等诸多神韵,用胆识、才智、气度的风范来构成思维流程与情感力点。让自己的创意充分伴随针线自由游弋于千针万线的运作中,劳心劳志劳力的艰辛付出,才能获得作品的成功。


    众所周知,乱针绣主要取材于油画,它讲究色彩效果,画理也来自油画,但它绝不是油画的简单临摹和翻版,而是艺术的再创作过程,乱针绣风景一般以油画稿和摄影稿为主,它制作周期较其他刺绣长得多,绣前要先画好素描稿和色彩稿,经过反复酝酿表现手法与工序步骤,做到心中有数才可动手。比如“金色的秋天”这一稿来说,它是一幅油画题材的作品,画面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天空和树木花草,相互辉映,呈现出一派生趣盎然的景色,这里主要要表现出绣面上物象之尖的相互联系,近景的轮廓刻划清楚,越往远处,渐趋模糊,特别是当表现天地之间显示旷远,深远的景象时轮廓界线交代更加融合。色彩交代具体、鲜明,注意绣面色彩的统一,局部色彩服从整体色调。近处天空线条互相参差,越往远处,线条交叉渐趋平整,线条丝理采用统一的水平交叉方向。近处两棵大树斑纹轮廓刻划清楚,粗线打底,交叉乱针,远处的树干,线条逐渐与背景统一。树叶要显示远近和茂密的层次感,绣制时运用了打子绣,明暗色彩来表现层次,每一簇树叶要有层次,局部和色彩的整体统一。最后将天空和树木花草统一起来。作品完成后,立体感效果非常强,仿佛身临其境。如果没有对作品独到的理解和处理是不会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的。绣前对作品全方位的分析和理解是保证艺术创作成功十分必要的工作,凭借经验和灵感,针对作品的特殊性特殊对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刺绣人物面部的针法有勾线开相,肌肉针等方法,乱针绣人物现在一般采用统一的斜丝理交叉线条绣,因人分男、女、老、少,态有喜、怒、哀、乐,而且神态亦因人而异,所以人物绣的难度较高,特别肖像绣,要达到“神形兼备”不是件容易的事。乱针绣与平绣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精心表现真实世界的三维空间感,表现光影的神秘魅力,表现大自然丰富多彩的色调,乱针绣不满足于对某一事物的塑造,而是要在有限的方寸中包容该食物以及它所处的空间,因此常用它来表现各种风景、人物题材的作品。


肖像《女士》是一幅日本妇女半身像,专注而若有所思的神情,明亮的眼睛,蓬松的黑发,比较厚实的衣服,这些质感不一的物体决定表现技法必须多样化。在实际创作中,通过多次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掌握轮廓准确是个关键。人物面部的基本色线用稀针分块面打底,明暗部的色彩比例得当,背景采用横交叉针与主体人物的针法相反,借丝线排列方向不同会呈现明暗的原理来帮助加强人物的立体效果,处理好人物轮廓线条必须建立在对人体结构的完整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支离破碎地分必须割形体、线条的转折,粗细、明暗的微妙变化,必须运用长短不一、交叉重叠的虚实针法在大的块面里寻找小的块面,使之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不断调整中达到和谐,在处理颜色的时候为了不使画面的色调过于阴冷,在制作中加重了原稿面部的暖色程度,与淡蓝背景、黑色卷发、青灰的服饰组成相容的色块,它通过绣线在一次再次的加色中层层搀和,或者用多种色线并合后,层层绣制在显示出绣面色彩的同时保持了各种色线的固有色相,使之在错综交叉的线条中显示出的绣面形象丰满、含蓄、耐人寻味。

乱针绣作为中国诸多绣种中一支奇葩。因其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制作周期相对较长,故从事乱针绣艺术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少,成功的乱针绣艺术精品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现。为了繁荣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弘扬乱针绣艺术精华,发展乱针绣技术队伍。苏州,常州,丹阳等地先后都在政府的重视下,于五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为继承与发展乱针绣艺术展开了长期艰苦工作。我们常州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最早于五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研究乱针绣艺术的工艺美术研究所,由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教授亲自传授与指导,从而培养了一批卓有成效的乱针绣专业技艺人才,创作出一批乱针绣艺术精品,目前该所保管的不同时期的艺术精品其艺术价值、收藏、欣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通过不懈努力,乱针绣艺术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工艺美术领域中的地位日益加强。并在美术界引起高度关注。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早在五十年代初曾至函郭沫若先生,推荐介绍乱针绣作品参加国际性交流展览,并称赞乱针绣“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使绘画与绣法融为一体,自成品格,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油画家何孔德先生评解乱针绣“具备了色彩丰富,描画生动,线条流畅,自由奔放等诸多成为一幅好画的因素,达到很高的水平。”程十发先生参观乱针绣作品后挥笔书写“千针万线绣出气象万千。”日本著名汉学家水原渭博士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成果累累。他对乱针绣艺术情有独钟,在研究欣赏之余,多次在日本宣传演说,推崇乱针绣当作珍品收藏。有些文化商人也将目光投向乱针绣艺术作品,制订计划进行专题开拓市场。日本、美国、英国、台湾、香港等地的一些艺术公司都曾举办过各种类型的乱针绣作品展览。应该说,乱针绣艺术打破了我国传统刺绣“平面绣”,堪称我国诸多绣种的一支奇葩。其发展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