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古玉器造型特点
汤可桥 朱镛
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一、原始社会玉器造型
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除良渚文化玉琮、玉壁外,新石器时代玉器虽然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仿制品了。
此期玉器刻纹有两种:一种是纤细的细线纹,由于是手工刻出,刻纹不太规整,转折处不方正,线与线之间距离误差较大;第二种是粗阴线,线较浅。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粗阴线非常直,似用直尺比着划出或用直线拉磨而成;红山文化玉器所饰粗阴线多为弧线,似用手工不断修正而成。另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还有起凸较浅的凸起线。
二、商周玉器造型
商周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器型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等;属于兵器型的有玉钺、玉戈、玉璋等;属于礼器或装饰品的有玉壁、玉环、玉簪、玉琮、玉璜等。此外,已出现单体器型的鱼、鸟、龟、兽面、人首佩等。
商代玉器在玉质、沁色、钻孔、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些玉器上表现得较突出,有的则不甚明显。
沁色:商代玉的沁色多种多样,其中最明显的是鸡骨白色。玉器受沁处纯白无光,玉质变软,如水煮之骨,故而称鸡骨白色。有的玉器仅在边缘处局部有沁色,有的是整体沁色,另外有些商代玉器上有较重的褐色沁。
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
装饰:一些商代片状玉器带有双重齿牙,这一特点为商代玉器仅有。商以后,带有这类齿牙的玉器是极罕见、极个别的现象。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连续排列,主要装饰在玉钺、玉璜、玉鸟等片状玉器边缘部位。有些商早期玉戈,“援”与“内”相接处,带有非常复杂的凸齿,齿形近似鸟头。
商代玉佩饰及柄形器上经常饰有重环纹、连续方格纹及花瓣纹。玉环、玉壁等圆形器饰有凸起或凹下的同心圆弦纹。
商中晚期玉器的纹饰,一般为阴刻线构成的龙形、兽形、人形,或分别为各种抽象的折线、封闭线。。以双阴线为多,其中的一条,采用“勾撤”法雕成,线条多为直线,转弯处角度很大,似方折,刚劲有力,一些学者曾誉其为“折铁线”意思是说似用铁线弯折而成。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阴刻线雕刻得非常粗糙,带有许多毛刺,而这种毛刺不是高转速的现代工具能制造出来的。对那些在放大镜下线条边缘非常齐整的商代风格玉器,鉴别时就要认真考虑其真伪。社会上流传一种仿商代玉,纹饰结构非常符合商代特点,但双阴线中间部分凸起较高,因而只是形似,经不起推敲。
商代玉兽角部及眼部特点也很明显:兽角顶端都带有一个槌,呈蘑菇形;兽眼为双阴线“臣”字形,或双阴线圆形,或近似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形式。
周初玉器,数量明显减少,玉戈、玉琮趋于小型化,圭呈细长。周代玉器纹饰同商代区别较大,一般也由双阴线“勾撤”法雕成,但无商代玉纹饰的刚劲之风,线条多呈弧形,且勾撤的坡度也较大。周代玉器上最常见的是鸟纹和夔纹,周代的鸟纹很有特色:长颈、勾喙,后尾上冲。
三、春秋战国玉器造型
春秋战国玉礼器相对减少,佩饰大量增加,出现了成套的剑饰、带钩、人身佩玉,专门的丧葬用玉也较多。
此期玉器的纹饰不同于商周或明清人兽分明的风格,除镂雕龙凤外,一般器物的纹饰是一种深奥莫测、结构简洁的纹样。
这种纹样的首要特点是满而密,器物表面雕满饰纹,不留空白。商周玉器中,虽有一部分玉器的纹饰也较满,但纹饰勾回较大,留出了较多的空间;春秋战国玉器除少数兽鸟形纹饰外,皆用文饰铺满器身,突出的特点是一个满字。
此时纹饰的另一个特点是抽象而精细。许多纹饰很难说清它的寓意,在一些简单的纹饰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例如,谷纹,并不如《词源》等书所绘谷壁上的禾苗谷穗,而是密集排列的螺旋凸起,每一谷粒似一刚发芽的谷种,又似别的什么东西,某些学者称似类似纹饰蚕纹,意指刚孵成的小蚕。
最常见的纹饰是勾云纹,有双阴线刻、单阴线刻及凸起等手法,这些纹样之间相互正反相连,上下相接,纵横相连,巧妙地组合出不同的图样。另外还有一系列的辅助纹样。
在许多这类纹样组合中,隐约留有兽面的痕迹,似乎表示着一种窥测万物的神灵,而纹饰的每一个细部,又似乎处于无限的蠕动之中,因而有人名其为“蟠虺”纹或“窃曲”纹。这些纹样的雕琢异常精细,用线条的粗细凸凹变化,表现出不同层次,一层精于一层,使赏玩者百看不厌。
战国玉器的边缘往往有凸起的边线,鉴定家评论战国玉器时常用“扎手”来形容拿玉器时的手感。
四、汉魏六朝玉器造型
汉代玉器造型风格独特,主要是以神秘的动物形象(龙、螭、凤)取代云雷纹而成为玉器的主导纹饰。玉制礼器中壁、圭较多,玉琮很少。
圭都很小,长方形,上端出角,水苍玉制成,素面无纹,玻璃光很强。壁也多为水苍玉,有龙纹蒲壁、鸟纹蒲壁、出廓系壁、镂雕壁等多种,分别为丧葬、祭祀和人身佩饰用壁。
汉代有几种玉器纹饰极富特点。第一种是用手工刻出的阴刻细线,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构图极其准确,但若断若续,鉴定家称之为“跳刀”。这种线条是用所谓“昆吾刀”划出,在玉壁、玉人、佩饰、玉剑饰上大量出现,有时还配以极小的细线刻圈,是识别汉玉的重要标志。第二种是玉兽、玉鸟身上饰有一种细阴刻短平行线,线端有一道纵向的弧线,或在羽端、腿弯处饰以放射形短阴刻线。第三种即所谓的“汉八刀”,线条粗而准确,刀法简洁有力,用简单的几刀勾出玉翁仲的外形,因此而得名。这种手法还用于玉握(玉猪)、玉带钩等器物。
上述玉器特点一直延续到六朝。晋以后出现了一种云头形玉佩,装饰纹样中出现了一种由长细线接连的十字形云纹,但这种玉器纹样仍保留着汉代细刻“跳刀”的风格。
五、唐宋玉器造型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宋代玉龙纹的特点是:龙头窄长,嘴角大,上下唇较薄,长唇端翘起,眼细长,发向后飘,蛇形细长身。其中素身龙多,少数有网格状鳞,龙身两侧各有一条阴刻线,腿细长,腿毛也较长,爪似鸟爪。
宋代仿古玉器,风格以仿汉代玉器为主,又不完全仿汉,结构造型均较汉代复杂、不变化,给人一种似古非古、似今非今的感觉。
六、明代玉器造型
明代早期玉器多选用白玉,玉质较好,雕制也精,有宋元玉器遗风。
明中晚期玉器,北方与南方有所不同:北方玉器一般器型浑厚,加工较简洁,刀法粗犷有力,阴刻线转折连接处衔接不紧密,器物棱角较硬,有浮雕图案时地子磨的不甚平,因此有“粗大明”之称;南方玉器一般选料精细,讲究工艺技巧,所制玉器精巧玲珑、器型规矩、地子平整、边线流畅、一丝不苟,出现“三层透雕法”,镂雕十分精细。
七、清代玉器造型
清代玉器在造型、琢磨、风格特点上已失古朴之意,给人一种新的感觉,加工特点可用“精”、“细”二字概括。地子平,线条直,方圆合于规矩,不拖泥带水。人物、植物等装饰图案雕得棱角很硬,边角处似有锋芒,表面光泽为脂肪或蜡样光泽,较少有玻璃光。同古玉相比,结构、图案均显得很每繁琐,但同现代玉雕相比尚属简约。
清代玉器,全面继承运用历代琢玉工艺的优秀遗产,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的成就和外来影响,创造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玉器艺术。
此期玉器,不但对古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复制了大批古玉,而且还大量发展和变化了古玉的造型,尤其用玉石制作古代青铜器方面,或者制作器皿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清代的薄胎器皿和在玉器上压嵌金银花纹的技术是对中国玉器技术新的发展和贡献,在山子雕方面表现出的成就,也是重要的方面。
清代的玉器设计注重造型向情景交融方面发展,尤其是绘画性题材纹饰受到清院画影响,近似工笔画,往往采用传统组织题材与西方或阿拉伯图案融合成新型的图案。总的风格均较繁褥精细,丰富饱满。还有用大块头的玉材碾成各种雕琢简练而又能显示玉质美的器物,充分体现了传统的玉材观。
清代玉器工艺极细腻,一丝不苟,它吸收了传统的阴线、阳线、平凸、隐起、起突、镂空、立体、俏色、烧古等多种做工,加以变通,综合应用。从大件“大禹治水图”玉山,到小件烟壶、别子、挂坠等,均达到远看有效果,近看耐人寻味的程度,有很多作品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是现代技术也很难达到的。清代的器皿造型,无论是外轮廓,还是内花纹,都无法挑剔出它的工艺不足之处,可见玉工眼力准确,技艺高超。另外在刻字、题款等方面,也都代表了清代玉器的新技术水平。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汤可桥,连云港市异珍堂工作室主任。
朱镛,连云港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