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绣发展初探
我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远在周代就有“画绣之立,其有职也”的说法。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实物正堪印证,其纹彩的华美,绣技的精湛就已达到成熟和相当高的水平。随着长时间历史的不断前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工艺美术闻名世界。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盛产丝绸、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无锡的刺绣“简称锡绣”它的发展相传也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在明清时期,锡绣盛兴,家家有绣棚,是曾经广泛流传的民间工艺和家庭副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针法,积累了不少优秀的传统技法。曾在第一次南洋劝业会上获得金牌。解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以来,我所对“锡绣”进行研究,并在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创新,创造了《精微绣》这一枝新的绚丽花朵。经过近二十多年来的探索《精微绣》正以那“高”、“精”、“尖”优势,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双面精微绣《丝绸之路》被征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美术博物馆,并被无锡市授予89年度科技进步最高奖——腾飞奖,而另一幅精微双面绣《韩熙载夜宴图》在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获优秀奖,并被专家估价为人民币30万元,创有使以来作品最高价,其它绣品也多次获奖和出国展览。由此可见,“精微绣”将有着光辉灿烂的前程。
以最近我绣制的双面异色精微绣《阆苑仙境》来分析,《阆苑仙境》是有国家一级画师顾青蛟精心设计,这是一幅长35公长,宽17公分的精微绣品,在它的上面要绣制五座碧瓦金檐的宫殿建筑群,有14个乐士、仕女,各种动态的人物,23只在飞翅的松鹤,其画面用群山青松和浪击礁石激起朵朵浪花所组成仙境,并在卷首用黑色细丝(六十分之一)绣上了78个字的题款。使其作品形成了绣工精细、图案秀丽、色彩鲜艳、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的个人风格,而受到同行的好评。
绣法介绍:本作品绣制一年半时间,当接到稿件后,自己对稿件进行了一周的反复推敲,认为应用“双面异色”加强难度和好其感来增强绣品艺术感染力。同时要严格掌握丝理变化的规律。因为线条方向的处理,对表现物象的姿态起重要作用。针法:采用平针、长短针、散套针、接针、虚实针、滚针、跳针等二十多种针法。
起针:先从作品的建筑物绣起,要注意线条挺直,轮廓透视正确。如果线条斜,房子也就要倾斜,所以绣时一定要注意,绣墙与窗户线条采用横斜针、直针、打底,而后逐步绣密加色。绣建筑物时,要把条纹施得有深、有浅、有的清晰、有的模糊,不能太呆板,注意远近感。绣山石时要注意山石有明、有暗,明部采用淡一些的色线,暗部采用深一些的色线。深色先绣(暗部先绣),丝理可顺石势而变化,要表现出石头坚硬、厚重的质感。远处群山高在云雾之中,越远越显得模糊,其轮廓均以淡色线钩绣,并可略加深色,使有明显的阳光感。青松树苍劲挺拨,表皮多节疤,要表现这一特点,恰当掌握线条色彩是重要的一环,稿件的树色比较淡,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松树的特色,自己在绣时加深了色彩,使之更有气派。水是整幅作品的主要特色,为了体现仙境,稿件对水也作了较大的夸张,波涛起伏、浪击礁石,激起朵朵浪花,远处碧波万倾,一望无边,要绣出这样的效果,必须处理好远近虚实的关系。用虚实针法,一般是近处线条略粗,排行较密,色彩宜深,远处线条要细,排行较疏,色彩宜淡,在浪尖处应绣得较密,用漂白线绣,使之有闪光感,这样才能表现出波涛起伏的气势,显示浪花四溅的质感。鹤在这幅作品中也比较突出,如何绣好正在飞翔的23只姿态不同的白鹤,同样是作品的关键,绣制时丝理可按鹤身的姿态转折,排列宜密,用线宜细(最细处八十分之一),渐至尾羽部改用深线,线条宜细,排列宜稀,这样能表现出羽毛洁白质感,而且使毛丝富有层次,增加闪光感。人物由于比较细小,应着重表现其动态,绣时丝理直,针法用平针。本绣品成功地表现了“仙人所居之”令人叫绝。每一根丝劈成的60至80分之一的丝线来制作,使作品具有新的艺术特色。
在长期的绣制过程中,自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刺绣中要有“四心”:一、细心;二、耐心;三、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绣好,切忌半途而废,或者绣不好而垂头丧气,要持之以恒;四、要有雄心壮志,要勤学苦练、吃苦耐劳。在长期的运用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律和特色,随着每一种形式趣味的不同,而产生更多样的变式,同时要强调绘画与刺绣的紧密结合,绣稿和刺绣针法的紧密结合,要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以各种针法来加强自己的绣艺,使绣出的作品不但充分反映画稿的意境,而且较画稿显得更富有感染力,使之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和光大。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吴鸣文,女,工艺美术师,8岁起师从姑妈吴爱珠学习刺绣,至今已四十二年。1973年进中华绣品厂技术创作设计组专职从事刺绣工作。1979年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工艺大师华慧贞的指导下,从事双面精微绣研究,不但对作品的构图布局,色彩应用,线条的明快流畅,针法活泼多样。
代表作有:《击鞠图》、《韩熙载夜宴图》、《丝绸之路》
手机:1348503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