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锡绣
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
6月9日,温家宝总理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指出──
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三句话的理解:第一,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第二,它是民族智慧的象征;第三,它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温家宝总理在参观赵红育的锡绣表演时,赞叹“绣品多精细啊!”。
李长春在参观赵红育的锡绣表演时,叮嘱道:“绝不能让锡绣这门技艺失传。”
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人类文明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丰富发展;只有相互交流,才能文物化成。
刺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已流传于无锡的吴国地区。无锡刺绣艺人最早见于方志者是明代的余氏,据《金匮县志》记载:“堆纱刺绣兹明尤仲骥妻余氏所制。早寡保孤,创制堆纱刺绣,业此自给,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另外,极具图案装饰美的“回文彩锦绣(谷称戳纱绣)”也是当时很有名的刺绣工艺。流行于民间的“挑花绣”因原材料简省,实用范围广,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后来,“挑花绣”被更简单的“列针绣”取代。“列针绣”运针简便,初学者都由此入手。200多年前,锡绣就已经很有名了。1907年,李佩黻、李韵和妯娌在其丈夫华文川、华文汇兄弟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传习会,会员达102人。在当时书画家王云轩、陈旧村等人的协助下,锡绣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创立了画、书、绣相结合,富有变格特点的新绣法。技法上也充分运用擞和针法、长针余缠等手法,并辅以劈绒,使粗犷与细腻兼备,形成了具有文化画气质,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峰顶。在刺绣理论上李佩黻等也有新的发展。当时,在绣工会的影响下,无锡城乡的好几所女学,如补公女学、志成女学、学艺女学、振秀女学、竞志女学都纷纷开设绣课或增设刺绣科。青年女子学绣成风,刺绣技艺得到大力推广,锡绣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期。从1908年起至1921年止的十多年中,锡山绣工传习会及各女学和民间艺人的作品获得了国内外多种大奖:1909年,获比利士布鲁塞尔万国博览会一等奖;意大利都灵万国博览会金牌奖。1910年,农工商部在南京举办全国“第一次南洋劝业会”,锡绣获金牌数列全国之冠。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无锡全邑得奖50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锡绣工艺的发展,在1958年成立了无锡工艺美术研究所,锡绣研究组整理锡绣传统针法104种,并进行了新技法的探索,并于1981年开始了精微绣的研制工作。在画家顾青蛟(原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师,现为国家一级画师)及锡绣大师华慧贞等带领下,以赵红育、吴鸣文等为主,从事双面精微绣的研究,使失传千年的中华绝技在我们这一代重放异彩。
精微绣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卷幅微小、构图巧妙、绣技精妙。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尺寸一般仅十厘米至几十厘米大小),精心勾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心绣制,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都显得形神兼备,意趣无穷,令人爱不释手。其将普通丝线劈成八十分之一,用比人的头发还要细的细绣线来操作,其难度可想而知!其作品屡屡在国内外展出中获奖、收藏。2000年,吴鸣文在法国的展出表演引起当地及大轰动,法国的二家电视台及媒体都报道了这次展出的盛况。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市场、体制等因素影响,锡绣渐渐从高点滑落,其突出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失,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何传承与保护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摆到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在媒体的呼吁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为了切实保护锡绣这类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锡市文化管理中心与锡绣传人吴鸣文及国家一级画师顾青蛟多次磋商,决定在薛福成故居成立“锡绣工作室”。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能在3到5年内使得锡绣技艺后继有人。目前已有五名锡绣弟子拜师学艺,同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有和谐中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和谐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狠抓工作落实,采取多样化的保护手段,用心呵护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瑰宝,薪尽火传,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延续我们的历史文脉,丰富吴地文化资源,努力开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吴鸣文,工艺美术师,8岁起师从姑妈吴爱珠学习刺绣,至今已四十二年。1973年进中华绣品厂技术创作设计组专职从事刺绣工作。1979年工艺美术研究所,在工艺大师华慧贞的指导下,从事双面精微绣研究,不但对作品的构图布局,色彩应用,线条的明快流畅,针法活泼多样。
代表作有:《击鞠图》、《韩熙载夜宴图》、《丝绸之路》
电话:13485038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