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艺术修养与创作

[日期:2007-09-1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漫谈艺术修养与创作

许焱

    一个是艺术修养问题;还有一个是有关创作的问题。
    我国京剧界著名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他们的舞台表演艺术,是享有盛名的,有的虽然没有看过他们的表演,但也可能听过他们唱。他们虽然属旦角,可又各具自己的特色,表演风格不一样、戏路也不一样,他们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的,这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如果只有共性而无个性,那也无法成为“四大名旦”了。
    他们的成就,艺术上的成就,就轻而易举的就得来的吗?当然是不会的,不经艰苦的磨练,虚心学习,不断探索,显然是不可能达到的。他们是戏剧表演艺术家,他们艺术创造是吸取了多方面的营养逐步形成的,他们读书很勤奋,会画中国画,会书法,会作诗词。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事业的忠实。
    他们学习绘画、书法、诗词,不是随便乱涂乱吟,而是真正拜师求教的,他们结交的朋友多是搞艺术工作的,有作家、诗人、画家、演员等。这样丰富的生活环境,艺术气氛,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得他们的艺术修养深厚了。
    著名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有“活武松”之称。他的戏路很宽,最早是唱须生的,后来改武生,他最擅长的是武松戏,他有句名言叫做“武戏方唱”。武松有很大的本领,但他也不会一天到晚都在那里为打抱不平,和对手较量,平时也应该是心平气和的。只有遇上那种使他要发性子的不遂心意的事,才会动一手。如果把个武松只演成一味的使枪弄棒,那就不真实了,也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武松了。我们会要问盖老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演的?其实这不难回答,这就是艺术修养,他对武松进行了研究,大凡作为一个艺术家,对自己创作的形象,都应该多加思索和探寻,怎样表现,又怎样才能表现得精彩。这就要靠艺术家本人的艺术修养了。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从哪里来,全靠自身多长一个心眼,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观察、研究、分析周围的人,人的社会活动,思想活动,思想和外形体的动态,提高观察、研究、分析的能力,除了向传统学习,向老一辈艺人、艺术家学习外,还得努力认真地读点书,学习一点理论。我们搞雕刻艺术的,要像搞绘画的同行一样,游历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破万卷书。以名山大川的奇峰怪石,就是天然的最美最好的雕刻艺术杰作,武夷山画的“仙女峰”,那真是引人入胜,整座山峰,就像一群身着白纱披肩的仙女,伫立在那里,那天然形成的面形和身躯,是那样的美丽多姿,除了那自然之神外,至今还没有哪位大师能有如此气魄塑造出来。为了加强修养,不要轻易的放过大自然给我们创造的“作品”,更不要把游历名山大川,看作是画家的事,我是搞雕刻艺术的,我只要去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就行了,看看石佛,泥菩萨就够了,这当然是很需要的,我们要从对自然美的观察中去探求创造艺术美的现实根据,盖老常常一个人面对擅香的青烟,认真观察烟的动和静的变化,从中悟出道理来,那青烟缭绕,轻盈的飘忽,多么像披着轻纱的舞姿,他以一种特有的美好的联想,轻巧地运用到他的表演里去,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草书有飞鸟、惊蛇之势,也是从观察了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中联想出来并运用到草书中的,这是艺术家有了各方面修养积累而后,才能获得成功的。
    我们搞雕刻的人都懂得会雕会刻是不太难的,难的是“传神”,是感人,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电影演员,话剧演员他们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塑造好一个角色,平日的修养功夫,就在这塑造角色中见高低了。要求一个电影演员,要会说话、会骑马、会游泳、会打球。说话的训练是为了演员创造人物时,懂得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说话语气,吐字要清晰,有节奏,要美,像破砂锅的声音,看来是不足取的。骑马、游泳、打球是为了训练动作,使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应付。
    这里谈演员的修养谈得多了些,可能有人要发议论了,怎么胡扯、乱弹琴的,其实只要冷静的想一下,可也许还是可以从中理解到一点东西的,因为所谈的和我们搞雕刻的要加强修养,道理总还是一样的。
    大家要向大自然学习,不是要大家去抄袭大自然,那是跟那种学某一名家大师的风格流派一样,学得一模一样,结果没有自己的面貌。那就不是艺术,而是比低劣的照相还要糟数倍,千万不可抄袭模仿,不要走时宜创作的死胡同中去。
    我们搞艺术的,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刻,就好像是一个导演,有时又要像一个演员,导演要有丰富的生活做基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识,要理解各种人的性格,作为一个演员也是一样,缺乏了哪一样,要表演时塑造角色就不会得心应手。
    我们搞雕刻的要创造一件作品,不是同样的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和各种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得好形象吗?这不是和导演演员有共通的地方吗?
    我们要努力泥塑,阔大视野,提高表现水平。
    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他会油画、中国画,也擅长书法,还会作诗,艺术理论也很精到。著名版画家、中国画家、作家赖少其,他是我国新兴木刻运动创造者之一,他写过电影剧本“上饶集中营”,写诗、写艺术理论,最近十多年里,又在专心致志的攻中国画和书法。他在安徽工作,为了“师造化”,他就搬到黄山去住,经常出没人迹罕见的山洞小路上,年纪那样大了,还如此勤奋,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著名画家黄永玉,也是一个多面手,他会木刻、会写新诗、会写小说,近年来更专攻中国画。
    著名油画家关良,他还擅长为称道的“水墨戏剧人物画”。他画了几十年的戏剧人物,他自己会唱、会演、还会拉小提琴、京胡,他有很多戏剧界的朋友。
    上面这些画家博学多才的情况,无非是要大家懂得作为一个艺术家,特别是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要学习多少东西来丰富自己,不要须知半瓶醋的艺术家,更不要做鲁迅先生指出的空头文学家。徒有虚名。
    上面谈的是知识方面的修养,接着还谈点品格行为方面的修养,我们常听到说“画品即人品”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我们搞创作总是要注入作者的感情的,品格不高尚的人,整天在那里想的是名和利,削尖了头往上爬,这样的人搞出来的东西也是带有这种庸俗低下的气味的,要使自己的创作格调高尚,首先要做一个格调高尚的人,更不要象“武大郎开店”那样,把一切比作自己在创作上高一头压下去,这也是格调不高的表现,作品好或是不好让别人来评论,不要自吹自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样的人,结果总是弄得臭名远扬。
    我们搞艺术创作的人,要切记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无止境,艺术创作更是无止境,人一骄傲就不会进步,不进步就要掉队跟不上时代,关于品格的修养问题就谈这些。

    二、创作问题
  
    1、题材:搞创作的人,都很关心题材。粉碎“四人帮”以来,文艺的选题范围宽阔得多了,但就我们工艺美术方面来谈,好像开拓得还不是那么宽广。比如:现代题材的就不多,特别热门的是观音、弥陀、寿星,几乎是各地的工艺美术都大量涌现着这类题材,当然,我不是说这类题材不好做而是说多了,就难免有一种单调之感,我想要是为了繁荣创作,美化人民生活,那总还是丰富多彩点要好得多,时代在前进,人民的要求也在变化,我们搞艺术创作的人,怎么可以停留在老地方踏步不前呢?老躺在这些题材上度日子,总不是个办法,要搞创作,总得动点脑筋,出点汗吧,多创作些适合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题材和形象。
    2、意境:这是搞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好题材,如何处理,如何取舍,如何表现,这一系列问题都有联系。要有作品做得有意境,并非易事,作者修养的程度如何是关键,创作时,作者首先要被所欲表现的对象感动,作者才能激发起充沛的感情,进入“有我之境”。在“有我之境”中,作者要充分适用自我感觉,最初也是最深的印象,来完成在构思时的想象。
    好的作品总是留有余地的。不要表现的太露,要让观众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起来,作者所没有完成的部位,这样的作品就有意境了。

    三、形式:艺术形式,要讲究美观

    搞造型艺术,更要讲形式美感。当前,诗坛上出现朦胧派的诗。画坛上又有什么抽象画,那些给你谈起来很吃力,越谈越不懂,似是而非。我是同意老诗人艾青同志的说法的,他说:诗,首先得让人能看得懂,然后才能区别好与不好。现代派的抽象绘画,有同样的感觉。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你创作的作品,不让人家看懂,要让人家自己去感觉。而且还要人家感觉什么就是什么?那么作者自己也是凭感觉什么就画什么的,所以到后来他自己也毫无所知所画的是什么?我认为即作为视觉艺术,就该给人首先是看得懂,才能谈得上艺术享受。据说有一次有位画家问外国的一位美术理论家,抽象画在国外的情况。“外国人看得懂抽象画吗?”这位理论家笑着说:“也看不懂,在国外是作为室内装饰挂在墙上的”,这样的回答,也就没有必要问下去了。
    我们搞雕刻的在变形,夸张时也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就是要顾及到形式美,还要变形,夸张得不失真不过分,还要给人看得懂,千万不要变得离题太远,误入朦胧或抽象画那样的境域里去。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许焱,男,61年出生,78年从事竹刻艺术至今,现任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师。作品以留青浅刻为主,善长书法、梅兰竹菊、花鸟等,尤以蝇头小棍为其特色,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兰亭序》、《心经》等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采用留青和阴刻相结合,在表现“兰”、“竹”等题材方面别具一格,受到一致好评。曾获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奖项,其花鸟作品被法国蒙特利马博物馆收藏。个人略传已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家大辞典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辞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