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青竹刻简论
许焱
竹,四季常青,临风不折,是品格高尚的象征。历代与诗人总爱引竹入画,援竹吟诗。代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板桥一生画竹、吟竹,名扬天下。然而出除了吟竹、画竹之外,刻竹者亦乏其人。明朝如朱氏三代,清代如沈氏父子,都是成就卓越的竹刻名家。
竹雕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圆雕、透雕、浅刻等与木雕之类有共同之处,而利用竹青、即所谓留青刻法则另有特色。这是一种书画和雕刻结合的独特形式,也是书画艺术在竹皮上的再创造,不仅实用,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留青竹刻费工费神,故历代传世作品不多,高水准的精品更少,因而成为文人及收藏家们争相觅取之宝。
留青刻法是竹刻艺术中创始最早的形式,是利用薄如纸张的竹青层来表现自然界万物,具有精秀淡雅的气韵。根据方献记载,唐代已有这一竹艺,但属简单形式,仅限于形象图案,刻于竹制笛、箫等器物表面,作为美化器物之装饰。宁代,留青法有所发展。至明末清初时期,留青作品大有可观,从国内外收藏家及中国文博部门的藏品看来,其造型包括笔筒、茶叶筒、臂搁、扇骨等。但从艺术水平来看,刻得较好的为数不多。民国时期,留青作品很少,且水准一般。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上一些竹刻艺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组织成立了专门的工艺美术研究单位,进行创作和研究,并授徒传艺,自此,竹刻艺术再度复生。然而七十年代,一批前辈竹刻家相继去逝,竹刻艺术虽仍在全国各地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但真正能继承和发展前辈技艺的实在是有限而已。
下面,仅就我一些经验所得,谈谈关于留青竹刻的几个问题:
竹村的选择与处理
留青竹刻,顾名思义,是在竹青上做文章。保护竹青是第一步重要的工作。留青竹刻最好以毛竹为村。毛竹粗大,竹青竹簧厚而坚,所制器物既牢固,也美观大方。竹青百适宜表现刀法和层次结构。留青竹刻取材要严格,最好刻者本人亲入竹林先取。每入竹林,漫山遍野,密密林立,棵棵圆整光洁,初看都能作材,其实林中之竹各具面目,年龄差距甚远。根据要求,可取之材实在不多。如细细观察,就能发现有的表皮凹凸不平,有的满是斑痕,有的太老,有的太嫩,有的不圆又不奇……留青竹刻本是利用薄薄一层竹青来表现艺术效果的。如果竹面凹凸不平,起伏相差超出竹青厚度,自然不宜刻制;有些竹子有明显的褐色斑纹,这并不能作“巧色”。竹子斑纹除了一些天然品种外,大都是被小虫叮吸,青皮细胞坏死,日久便成褐斑,褐斑经日晒雨淋,便成朽斑。朽斑的利用毕竟经不起年代考验,一般不作艺术品之巧色利用,故有褐斑之竹常常不足选。此外竹上有隐隐黄斑,看来不太明显,色呈淡黄,实是虫害初步,倘经沸煮加工处理,材质干后,便原形毕露,成为褐斑,故有黄斑之竹同样不可取。竹子历年越大,虫害越多,斑点自然稠密而色深。选取竹材须讲究年龄;太老,虫害逐年积累,竹质也脆,经不起因气候引起的伸缩,容易开裂;太嫩,干后收缩性大,易褶皱,且质地疏松,表面容易磨损,也容易受干湿气影响引起膨胀和收缩,造成开裂。有一点要注意的是随着科技进步,一些地方为开发毛竹生产,大量使用化肥使毛竹生长加快,体材增粗,但其实质疏松,作为留青竹刻选材是不足取的。选取竹材,一般以三年的竹龄较为恰当,以节疤小而平、节距长而竹筒圆、色泽洁净的健康为佳。选择竹材的大小要根据制器意图决定。竹材的质量一般是地处山背一面较好,背阴之竹坚韧,看似嫩,实不嫩;向阳之竹松脆,看似老,实不老;虫害多。选定的竹子用竹刀(砍柴刀)在根部四周深深砍上一圈,而后抱住竹子左右摇动,即能使整棵竹子断脱,这时要注意轻轻卧倒,防止竹竿摩擦和着地时碰伤。竹子倒地后,即就地锯成数段,以便取出密林。
砍下的竹子最好就地及时锯筒、开片,进行沸煮。
一棵选定的好竹并非处处是材,开料中尚有不少不理想的部分要抛弃。如取笔筒材,须四周圆整无斑,根据这种要求,通常一棵选定的好竹,还有不多几节能用,选竹节片同样如此,大部弃舍。根部、顶部一般不用。因根部表皮粗糙,起伏大,虫害多,难得用来刻山水粗石;顶部弧形小,仅作竹筒小片之用,截竹要用细齿锯,防止撕裂,筒形材尤要注意。筒材需要留节,锯截时长度位置要留有余地,否则难免截破竹节横隔。开片也有技巧,先在一节竹面较差处的顶端轻轻吹上一刀后再起刀,然后再根据需要的宽度用力劈下,即会使理想的片材,当即抛弃。
所得之材必须随即沸煮,否则,截面水渍会迅速向中间延伸,以后竹子表皮形成水渍花斑,制器时就得截去,影响用材的长度。随劈随煮,竹内油质因水分含量足而很快浮于竹面,然后要将表面油腻擦掉,使竹面水洁净。擦油腻时,竹材一定要在沸水中抽出,才能使油腻脱去,如动作不迅速,竹面离开沸水温度骤降,使竹面油腻硬化,就难以擦尽了。通过煮擦的竹材光亮洁净。煮过的竹子随即要放在日光下曝晒一月以上,使色泽由青黄色变成淡黄色,这样的颜色基本稳定。通过一段时间曝晒,会发现一些竹材,尤其是筒形材的开裂现象,这也是一个竹材成器前的考验过程,可免除成器后保管稍不妥当造成的裂损。竹材如果风吹日晒中未裂,那刻成作品后,只要妥善保管,就能永保不裂。故为了防止刻成后的作品裂损,竹材尽可能经风吹日晒的时间长一些,使肉质干透、定型。但竹子在风吹日晒期间不可淋雨,困为一干一湿,表皮容易发霉变质,变质就会变色。竹子干透收回室内,仍须架空通风。因新竹蛋白质含量多,只要架空保持干燥,可以长期放置,需要取用。
砍竹时间最好在秋冬,秋冬之竹,肉质干枯,虫害亦少;秋冬取竹,空气干而冷,不利霉菌生长,经数月的干燥时间,来年过梅雨季,只要架空通风,便不致发霉。春天不能砍竹,一则影响春笋萌发,二则春竹水分上拔,砍下的竹子在空气湿度较大的环境里不易干透,且易霉易蛀。
制器
竹材肉质干透、定型后即可制器。制器要顾及精致、实用、美观、牢度、雕刻等各个方面,但应有所侧重。如果制造实用为主的工艺品,必须考虑牢固度、实用价值、美观等;如是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就必须制作精巧,能充分反映雕刻艺术的造型要求。竹刻艺术本身具有淡雅清秀的特点,故器物造型必须朴素大方。如是以造型艺术为主,那雕刻便成为附加之装饰。竹刻艺术中常见的笔筒、扇骨、臂搁、台屏等相互的造型形式,皆为反映雕刻艺术之作品。
一般器物,刻者能自制。工具有锯、刨、锉、凿、刮刀、砂纸等。如制臂搁之类,竹片要横竖刨直锉平,成四直角;笔筒之类如有红木或其他配件镶嵌,以加固和装饰,制作要精密,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使用工具的基本功,更需要一定的造型艺术修养。如果在竹筒上口和下底用红木加固镶口,只要取略大于筒口、厚度适中、刨平的红木板材二块(用于上口听板要薄于下底的板,这是因为红木与竹材有色差,考虑视觉上的稳定性),去节而长底按需要的竹筒一只(必须两头锉平),把筒口按于口板,用铅笔沿竹筒面一圈,再将钢丝据沿线外圈拉下,红木板便成为一块圆板,根据板筒截面厚度,锯去圆板中间部分,成为一个木圈;然后在竹筒面上涂一层优质胶水与木圈粘合,并用重物压住,放置半在以后干透,去掉重物,在木圈毛边上用木锉成理想口面,再用光锉锉光,砂纸打磨,生漆揩
擦,使接口天衣无缝,外表光洁美观。制下底与上口方大致相似,不同处即是圆板中间部分不挖空,另加儿只脚即成。脚可以在原底板上锉出,电呵以另外胶粘。如从底锉出,Ⅲ底板选材时要考虑厚度,顾及上下镶口木板的厚度比例。脚形和脚的大小可凭想象设计,但要和主体协调,这中艺术品的起码要求。
回稿
器物存雕刻之前,须构思画稿。画稿分工笔、写笔。工笔稿就如国画中的双钩,部用线条描出,同时考虑构图、落款、印章,和中国画形式并无二致。写意画稿和中国画的水墨画形式相仿,注重笔墨趣味和神态反映,有浓淡、干湿、枯笔飞广],甚至艺术夸张等手法都可应用。书法稿,正、草、隶、篆都与纸上写法基本相同。竹子表皮光滑不吸水,故在竹面上书画、蘸墨宣少,与宣纸上作书作画不尽相同,须掌握竹子性能、形状,因材落墨。
掘资料载:明清暑期大都为刻者自己设计画稿,形式以工笔写实为多。民国时期在披法表现上有所改进,逐步以写意形式表达。写意形式的层次、虚实更为牛动、传神,故较前者要求为高,竹刻艺人大都无能力执笔,或难以取得高水准。民国以后,更多的竹刻艺人便依赖画家们绘稿,刻者以意发挥,如能创造性地表现,作品则别具韵味。这样,刻者必须懂得绘画理论和笔墨持法,否则依样画葫芦,作品就呆板失神了。这好比剧作家和演员的关系,演员如何把剧本内容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就不仅要领会剧本人涵,还必须具有生活体验和好的舞台表演技巧。刻是画的再创造,有一幅好的画稿,必须有懂得绘画的高手刻制,使用品刀笔兼味,更显神采。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凡伟大的艺术家,知识都较为方博,舞台上有自编、臼演、自拉、自唱的,诣深的竹刻家也必须具有自画自刻的
本领。要想达到这~步,实在不是容易的事。这除了刻者的素质和修养,更需要勤奋和毅力
刀具及磨刀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竹刻用刀,市上买不到,刻者大都自己制作,雕刻时j丁以运用自如。一般有切划图纹边线的一面坡斜口刀,铲去图纹以外竹青的宽狭大等的平]刀,表现留青部分层次的大小不同的圆口刀,用于刻制毛发之类的槽__]大小不同的槽刀,丕有等腰三角刀、鸭嘴刀,以及特殊用途的特制刀。竹材表皮比木材硬度大、故制刀钢材哜应考虑既有硬度,又有韧度,刀尖不掉口,也不宜钱口,一般好的弹簧钢可以磨制。刀具宜小巧,这样制时灵活。刻刀小,式样多,不易磨。小刀口面肉眼难鉴别,过重会磨过头,过轻则不达刃,全凭手中有数。一般右手磨7],左手把住刀石,来去平衡,手腕不可起伏往返。刀口放得平,磨面如削,轮廓如削,轮廓锋利。圆明7]圆面要圆,槽口刀之槽口大小根据具体需要而定。只要掌握要领,自会熟能巧。磨刀石最好选用细砂油石和羊石。
油石磨粗坯,羊肝右起锋。小号金相砂纸可以人替羊肝石,不需用水,比较方便。
雕亥U
器物画稿.经拟成,刀具俱全,即可动手刻制。如是画家作稿,必须对i画稿内容作深刻领会,并谙细节部分不足的补笔工作。画毕竟是画,刻I画不可依样画葫芦。竹器上画稿,所用笔墨在许多地方是不易用刀来表现质感的,刻者须随时推敲,加以变化。每画必有主次、层次之分,刻也应用多种技法来区别重点和一般、前后的层次对比等。先刻什么后刻fl-A,应注意哪些问题,都须心中有数。枯笔飞白既是笔墨神韵,又是某些表现对象的质感反映,不可贪图方便而省略,必要时还得进一步强调。刻和画不一样,故不能有一笔就刻一笔,,一些地方理应按笔下刀,但往往有些地方要无笔加刀,有目的地“添油加醋”,这样会使作品更有情趣韵味,更有层次。这种添减完全根据实际效果需要而定,这就要求刻者必须具有较深的刀外功夫。画是画的效果,刻也应有刻的面貌,有时对画家作的泼墨稿子,难以和刀法表达,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刻者对书画的认识理解程度不足,未能找到恰当的表现手法。二是确为一幅唯笔墨能表现而不能胜任的画稿。通常前者原因居多。 .件称得上成功的作品,一定要使刻刀把一幅画巧妙的、自然的、不失原意并有创造性的化为雕刻形式。使一件作品能刀笔配合和谐并不容易,切忌依样画葫芦。刻款字,要笔笔挺括,反映枯笔飞白也要自然流畅。只要行笔合理,可完全依笔下列。画而的印章刻阴刻阳,根据具体需要而定。趣I味上可以模仿石章,这是借用书画印章的形式。也可按竹材的挺拔本性,刻出挺括的篆字。总之,刻印文只要不脱离书法、篆字规范,形式可以弯化,
以使整个画面合理协调为原则。
因为刻留青需要牵涉到厅方面面,故刻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文学、音乐、舞台艺术等都可以成为借鉴的对象。各类艺术修养越深,想像力越强,表现手法自然层出不穷,作品水平便会越高。
一般雕刻过程为:
第一步,用切口刀沿画稿物像边线在应该切[J的部分垂直切划,深度是一层竹青。竹青有厚有薄,竹肌厚的竹青亦厚,根部比中段厚。竹质也有坚松,用刀要因材施力。过重,则容易切入竹肌,下步铲底时沿物像边沿露出刀槽,不好看;太轻,刀尖反不达竹肌,铲底时容易过头或边沿底角不挺。这一切必须熟练后才能逐步做到手中有数。切物像边线刁是干篇~律,这里又要看哪种形式的画稿,如是工笔画,一般是整个图纹部分边线都要彭口,图纹部分的前后层次交叉处,火都要轻轻切开,刀尖绝对不Ⅵ深存竹肌,否则就断。
切口刀能得心应于,要经过一个时期的熟练过程才能达到,这相当于国画中勾线条的基对功。切[』线有笔直线、直角线、大弧线、小弧形、圆形(小圆细如菜子)、S形等都要廑转流利,两手配合默契,否则会影响口面边有爽辣,显得俗气。执刀用拇指、食指、中排三指。经圆弧时,拇指、食指要配合捻动,执刀指要咬刀似虎钳,圆转如泔油。手腕不要贴靠竹面,以免因顾及刀尖而揩糊了画稿。画稿本是一气呵成,特别是写意画稿,揩掉翻分弥补了也不调和。画稿中如昆虫触须,或蛛丝、毛发之类,切口极不容易,往往这种卸微处就体现了刀功和作品的精华,这是切口基本功之关键,除精力高度集中外,没有好彭视力还是不能完成的。切口行刀,经过交叉笔划时,须把刀尖稍稍提起,并注意刀尖要崔到交叉底角后进行。过交叉后切至原深度继续向前划刻(如刻树枝交叉)。有时笔划交叉不必切开时(如刻字的笔划交叉),刀柄向身边倾斜,使刀尖着处和口线着处相齐。画希上时隐时现的边线(如破树叶、破荷叶边之类),切口时要断续提刀,甚至某些地方可圳不切LI。这就是爽利的地方一定要爽,含糊处就含糊,要有目的地施工,和墨稿配合进行,否则容易呆板,影响神韵。一般切口刀坡面和背面大约成_十至=三十度角,刀口线和刀柄成四十五度角有较合适,原则上要保持刀尖锋利。切口时的方向是由身边向外挺进,但也有人由外向里,只要习惯了,也会取得同样效果。挺刀时,指上应含同首之备。如只顾捕进,一旦滑刀过头,误刀是无法纠正的。尤其刻字,断了一笔,前功尽弃。切口是重要能一步,为作品的成败初下基础。
第二步是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这~步首先要备有各种宽狭铲底刀,小空隙处用狭刀,大空处用宽刀,根据需要而定。铲底要使底面平整,底予竹筋基本通直,转弯抹角处和大空白处,中间大小空隙深浅一致,要形式一个统一的底面。铲去一层竹青后的竹肌层筋膜最细,质地最硬,久之色泽最易泛红。铲底过深了,则竹簧半日露出不好看,故铲底要掌握这个深度。如果统深倒也可以,最忌深浅不‘。如果铲底不达竹肌,留有少许皮层,会使底子摸糊不清,影响所要衬托不达竹肌,如绘画纸上的脏渍一样。如刻山间云雾,留有虚实不等的竹青层或某种衬底,增加层次,也须适当地方,采用合理方法。能恰如其分地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平整竹肌层,在新竹材表面和竹肌色差不大的情况下,除刀具齐备外,也还需要一定的利用基本功和较好的日力。铲底稗序要用蚕食方法逐步推进。铲底川行至切口处要慢而小心,切口筋脉虽断,如用力过猛,仍会铲过头头。铲细线 条如昆虫触
须之类,最好不要先用宽刀,而以初步用狭厂『刀铲,然后用宽刀平整底面为宜。如直接用
宽口刀,则用力较大,容易滑刀过头。所有铲底部分结束,再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度和平整度的统一加工。
铲底仅为刻制的基础段,主要技法还在留出部分的处理上,要认真对待。这一步要求细部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如刻知了之类昆虫的薄翼,须在薄膜处用各种小圆刀铲去一I‘分之七八,同时留出微微突起的翼筋,这样,薄膜的透明感自然产生,必须注意蝉的翼下躯体,使之隐约留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微妙的层次,这是记得刻的难度、技巧所在,也是作品的成功之处。画面上的次要部分或衬景,也要推敲表现手法。应按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方法,应虚的就要虚,这样才能把部分利托出来,这不能马虎草率,更不可省略。这好比舞台上没有跑龙套的角色,将会显得单调而冷落一样。画是平面的,留青刻虽也属平面范围,但它已形成有层次的实体,而不仅是一种平面的概念了。整幅画面,主次之分,前后区别要配合得体自然。表现手法要灵活,单调、均匀、规则化都会给人以呆板的感觉。画面主次的掌握是一个大方向。不分主次,作品则平乏味。如是花鸟稿,乌通常是重点对象,树木花草是陪衬,静物;乌是动物,能体现出鸟的神态,作品就有牛机。用刀变换手法,要细心琢磨、推敲,要能产生耐人寻味的效果。如刻山,层层重叠,在薄如片纸的竹青上较难表现,但只要处理得当,披法巧妙,掌握大局,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竹青厚薄当然关系到片时层次问题。多留、少留竹青,按远近对比,使之层层区别,轻重分明。但对竹青过薄的竹材,必须注意每层交界处的区分,远近的清晰度对比等手法,还是可以取得比较理想效果的。近根部竹材,竹青较厚,表皮较粗,刻山水可选择使用。而刻人物的竹材表面要平整,否则精微的面部忆五官难以神现。刻深了,露出竹肌,出现脸
部透明感;刻浅了,竹面凹凸明业,会使面形不正。即使用平整的竹材刻人物面形也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表现对象。在画稿时,人头比例不宜过大,面部小,相应的增加了竹青的厚度,反映面部凹凸余地大。表现五官时,面部肌肉、骨骼结构要清楚,一般双钩画稿不易反映出来。刻人物,神态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作品的灵魂。要神态搞好,就必须熟悉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脸蹭。这些特点一经掌握,就容易成功了。
留青竹刻题材广泛,花鸟、走兽、山水、人物都可刻制,关键是表现手法的掌握和对表现物像的精神的理解。
留青竹刻的维护
一件精致的宙青竹刻艺术品,即使是可以实用的器物如笔筒,收藏家大都懂得这不能作为一种日用品常置于案头,只是在工作之余或友人来访时把玩欣赏,或者置于玻璃内陈列,增添室内的高雅气氛。因为留青竹刻艺术品少的缘故,收藏家一旦拥用一件,使爱之如宝,希望了解如何保管才能经久不损的方法。这实际上是很简单的。
竹子,虽然历代被人推崇,但它也有裂、霉、蛀的缺点。而这些缺点必须在~下的条件下产生,如阳光长时间直射、烈风劲吹、特别干燥空气或长期潮湿。为了使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避免产生上述毛病,必须有妥善的安置环境。首先是排除产生上述毛病的条件。竹子的上述缺点,是…个总的现象,而作为艺术品创作的上述选材要求便很严格,沸煮、风吹、日晒等过程就是防止产生上述毛病的措施。经过不断的处理和挑选出的竹材,所制器物再加妥善保管,一般不会再出现上述弊病。作为一件艺术品,平时放置环境与器物保存年限有关。为能妥善保管又能常给书收藏者以赏心悦目这感,长期置于室内玻璃橱窗或无阳光直射和烈风劲吹的博古架E较为合适肌部分泛红,图纹部分不变色,时间越长而且留青竹刻长期置于明亮环境下,会促使竹色差越大,表面视觉效果更佳。如器物表而曰久积尘,或沾上脏渍,只要用软板刷蘸少许香皂清水沈刷,后用干净布擦过晾干后,再用臼布包核桃挤出少许枋桃油擦于表面,片刻后用洁加揩尽即可。如长期放置箱内,或装盒内,只要保持干燥,稍放樟脑,便能永久保存,但竹肌颜色不易变红,竹青的色差不易拉大。要问留青竹刻能存放多少年,只要看我国发现最早的,现藏日本正仓院的唐代留青竹刻,仍完好无损,古代竹简未经科学保管至今亦已二于多年,这就是回答。
留青竹刻必须有一只合适的包装盒,在转移、转让或运输时必须置于盒内,以名和外界硬物碰撞或遇上脏物、潮湿等。如果中途时间过长,有可能遇上过度的干湿空气,还须把器物先放进塑料薄膜袋包扎,再置于盒内,另加木板包装,便不致受损。
留青竹刻优劣的鉴别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一门不到一门空。”这里讲别的,就说美术领域。中国书画是那么兴盛,可是比较懂得书画者尚不算多,大都。一知半解,模糊地认为书画都是浓浓淡淡、疏疏密密、红红绿绿,难以区别,甚至仅以像不像为品评的标准。现实中,一些人的画单价只能卖几十元、上百元;另有一些人则可卖几=r元、几万元甚至几百万元。当然画价并不绝对决定于作品水平,它还有地区、宣传、机遇等因素,我这里的意思是指作品优劣差距是非常大的。这种区别优劣,首先是由评论家为之撰方品评,并经过一番争鸣过程,人们受到启发,从中悟一道理,最后得到公认。优劣从此认定。
留青笔刻作品社会流传少,评论也少,即使报刊有零星介绍,也大都套用书画方面的术语,这是不全面的。使得爱好者以及一‘些商人,对辨别作品的优劣产生一定的局限性。这里除了评论家文章参考和专业工作者的启发、提示外,更多的是要自己对各种作品,特别是高档作晶、名人作品多观察,多剥比,多研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比较正确地辨别优劣。在此我简要提供几条鉴别参考意见:
一、当作品展现在眼前时,看整个器物造型的视觉上是否稳重、大方、精工。
二、选材、处理是台讲究,这里要看表皮色泽是否洁净、平整。竹肌、竹皮颜色有无反差,有反差则优。
三、雕刻部分构图和落款、印章是否合理(按书画要求对照)。
四、刀是否爽辣,线条是否挺括、圆转、流利;有无虚实对比;有无重点精华;有无层次远近体现;竹肌部分空白处铲底是否平整、洁净,局部密处和虚处是否特殊处理。
五、表现对象是否生动活泼,呆板者为拙品。
六、作品有无内涵,有无韵味。
七、刀法是否灵活多变,并形成一种风格。此外,因每件作品都有具体情况,攀赏者如能多看、多比、多研窑.识别能力自会提高。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许焱,男,61年出生,78年从事竹刻艺术至今,现任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工艺美术师。作品以留青浅刻为主,善长书法、梅兰竹菊、花鸟等,尤以蝇头小棍为其特色,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兰亭序》、《心经》等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采用留青和阴刻相结合,在表现“兰”、“竹”等题材方面别具一格,受到一致好评。曾获工艺美术百花奖等奖项,其花鸟作品被法国蒙特利马博物馆收藏。个人略传已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家大辞典和《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