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乾隆皇帝龙袍、服饰的复制
看清代帝王的尊严
王六林
历代以来,中国的帝王们都称自己为天子,诗经.小雅.北山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们把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视为自己的财产,因此在皇宫内聚集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和艺术精品,汇集着一大批顶级的艺术家们和工匠师。这些艺术家和工匠师们还在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新的艺术精品。一九五六年钱三漾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为我国最早的丝织品,属于良渚文化,从现有的考古文献资料来看,汉代时期中原地区的丝织业就已经相当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剿丝的国家。丝绸是中华民族的一大发明,也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在漫长的发展史中不断的创造出丰硕的成果。南京云锦正式起名大约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即公元417年,东晋王朝在都城建康(现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这标志着南京云锦正式诞生,发展到今天,南京云锦已有1580多的历史。元、明、清三朝南京云锦一直是宫廷御用贡品。云锦是从我国其他织锦的精华中取众所长慢慢的独竖一帜。四川的蜀锦,杭州的宋锦等都是采用通经、通纬的织法,而南京的云锦则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挖花、妆彩。其它织锦在同一根纬丝只能织一种色彩,而南京云锦在同一根纬丝上能织出几种或几百种你想要的色彩,大量的使用真金线和真银线绞织在织物上,织成的成品华贵富丽,庄重大方,含有一重庄严的感觉。
早在黄帝、尧、舜时代,人们的穿着已经被传统礼乐文化中的礼文化所制度化了。史料记载;从西周开始,朝廷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专门设置了司服官来掌管服饰制度的实施。这时人们在社会中的等级、尊卑关系,也在服饰中充分体现出来了。服饰除了避寒暖体、遮羞美化的功能之外,成了社会等级中贵贱的标志。服饰已跨越个人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从商周时代有锦以来,织锦就成为宫廷服饰的主要面料,到了元明清时代,南京云锦成为三朝的皇室专用品。可想而知南京云锦在社会中的地位。
南京云锦有700多年为皇室服务的历史,它集皇室文化与吉祥文化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从传承的角度来看,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工艺直到现在仍不能被现代高科技产品所替代,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代表之一。史书记载;清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满族传统服饰本来并没有等级之分,上下同服。公元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取得政权后随即着手建立服饰制度。布告全国,养蚕、植棉,并令众家贝勒一律穿戴一种带披肩领的朝服以区别臣、庶,这是其官服制度的开端,面对大批头脑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明朝降官,健全礼制遂成当务之急,当年7月,努尔哈赤即效法明朝的礼服制度,制定出官员礼服制度,同年十一月又规定了各级官员的冠顶制,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标志官员品级,顶戴花翎。但是总体来看当时的服制还是相当简陋的。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继续借鉴明朝的成法理国政,1631年,汉 臣宁完我向他提出明辨服制的重要性。说:“至于服饰一节是皇上陶溶满汉之第一要务,易于分辨服制,造设腰带,此最简最易,关系最大者,皇上勿再忽之也”。皇太极对其中的利害关系也非常清楚,他清醒的认识到;服制者,立国之经也。在把贵族和官僚的等级重新规定后,于1632年2月开始着重更、定和补充努尔哈赤时期规定的官服制度。据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同年十二月规定,八固山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许服便服。冬月入朝可以带元狐大帽,春秋入朝可以戴尖缨貂帽,夏入朝可以戴缀帽,素蟒缎各随其便,但不得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饰,若是皇上所赐不在此例,大家福晋冬夏外出可以服女朝服,但不得擅自服黄缎及五爪龙等。这时,黄色、五爪龙已定为皇帝的象征,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6月又补充规定,特定入朝冠服制度,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成为清朝的开国皇帝,随即着手从各个方面完备典章制度,较全面的制定了亲王、郡王、官员的服饰,冠带制度。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政权迁都北京定鼎中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在前明复杂完备的礼仪等级制度面前,满清原有服饰制度的不健全和无章可循日益明显,制定系统完善的礼仪制度遂成为当务之急。由此可见衣冠制度的不完善已使统治者在治理一个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时非常窘迫、难堪。据对《清世祖章皇帝实录》的不完全统计,自顺治元年十月至顺治十八年七月共更定和增订衣冠制度达二十一次之多,对诸王以下的文武官员的服饰制度 作了详细的规定,至此清朝的官服制度已基本完备。康熙二十三年又首次对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饰的制定,这次的修订对皇帝礼服的的颜色和纹样有了较具体的规定,分四种色缎,分别为明黄、石青、大红、月白。清朝统治者认为“衣冠为一代昭度”逼令汉族臣民“剃发易服”,是其统治、压服汉族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清代服饰制度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代都更为繁缛。而宫廷服饰又是其中等级制度最为复杂严密,在宫廷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皇帝的服饰,皇帝的服饰又具体的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皇帝朝服的颜色是最丰富的,有明黄、蓝、红、月白,在重大庆典如登基、早朝、元旦、万寿节(皇帝的诞辰日)及祀庙等场合用明黄;圜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夕月用月白(一种浅蓝色),这些场合皇帝所穿朝服为裙袍,前胸至后背采用无缝织法,真正做到了天衣无缝的效果,以示威严,代表皇帝的江山完整、永固的意义。此袍两肩前后,织正龙各一,只有皇帝才能用正龙图案,皇帝又称天子,是龙的象征,正龙表示“正龙天子”,其他任何王爷都不能用正龙图案和五爪龙。衣前后列十二章文,间以五色云,披领及袖为石青,片金加海龙绿,腰帏行龙五,衽正龙一,镶及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前后列十二章纹,两肩各日、月。意指皇帝是真龙天子,肩担日、月,责任之大,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质地随时节,有缎,有纱,十二章纹也代表皇帝的魔法及美德
〈〈出经〉〉解释;日、月、星、辰;取起照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变也,华虫(雉鸡)取其文也,宗彝取其教也;粉米取其养也,藻取其洁也,火取其明也,黼如斧形取其断也,黻相背取其辩也。
皇帝的吉服由吉服冠,吉服袍,吉服带等组成,其等级次于礼服,用于劳师、受将、赐宴等一般典礼。
皇帝的常服由常服冠、常服褂、常服袍等组成,是皇帝日常起居所穿用的服装。
皇帝的行服由行冠、行褂、行裳等组成,是皇帝出行时所穿
皇帝的雨服由雨冠、雨衣、雨裳组成。
在复制清.乾隆朝袍的过程中解决了已失传多年的天衣无缝工艺(天子的衣服不能有缝)的难题。
传统的云锦妆花织机织出的单个产品的幅宽为0.76m、幅长1.25m,而龙袍(朝袍)宽1.94米,长2.8米,要把传统织机改成能织1.94米幅宽的成品的要求,首先把织机改装到2.3米宽,普通织机2个人操作,此龙袍织机由4个人操作,把意匠先整体绘画,画出龙袍的彩色图后进行分色,分挑花的场数,因图案太大无法进行挑花,必须分断挑花,挑好后再按顺序、章法进行拼花,此工程非常复杂,要求意匠设计的员工必须精通云锦的整套制作工艺,装好的织机分左右两人操作,脚竹分左右两组,右边负责控制好樟和枋子的起落,左边的脚竹负责协助右边的织手控制好樟,从右到左两个来回后再进行妆彩。此幅龙袍不同于其他云锦面料,是采用整幅织造的。袍料尺寸须设计成成衣的大小,必须精确的计算出裁剪缝的位置,织好袍料后直接按裁剪缝进行缝制才能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以求不破坏图案的整体协调和对称的美感,通过对龙袍的复制;总结出几条经验
因传统的单个云锦图案幅宽是0.76米,制作现代的服饰必须把图案剪碎,这样就破坏了图案的整体美感,从整幅制作龙袍袍料的思路来看,完全解决了破坏图案整体美的难题,可以象做整幅龙袍袍料那样按成衣计算出尺寸的大小和裁剪缝的位置,这样做成的服饰面料在裁剪缝制的时候就不会破坏图案的整体美感,最大限度的表达出了服装设计师的整体创意。要求服饰设计人员和云锦意匠的设计人员紧密配合,一定能制做出高贵而华丽的云锦服装,让昔日的帝王御用品走近我们平凡的每一个人,
龙袍袍料的整幅复制为量体定位,整幅织造服装面料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也期待着云锦同仁们在更多的方面发掘出云锦的潜力,大胆实践,为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努力。
云锦龙袍的制作流程:
1.一幅作品,首先定大小及长宽
2.确定作品的纹路组织(云锦的纹路组织有;两枚、绞纱、三枚、四枚、五枚、六枚、七枚、八枚缎纹)
3.根据确定的纹路组织再确定梭头及每毫米织多少梭
4.计算意匠纸放稿子的大小及长宽
5.做意匠纸大小确定下来再进行绘画
6.绘画好意匠后再进行分色、分场
7.完稿后进行挑花,挑花的第一道工序是计算出脚子的多少
8.定制挑花用的筘综一定要和挑花的脚子相同
9.根据挑花的幅宽制作过线的长度和过线耳子
10.根据挑花幅宽制作挑花的钩子
11.根据所挑花的长度和场数计算出脚子线的长度
12.待按顺序挑花完工后进行拼花
13.装机;第一步;做范子架,范子架两边要对称
14.计算出;要做范子、樟的扣数
15.做范子,樟
16.范子做好后,安装范子腿和范子梁
17.整经,根据品种确定经头份数量
18.掏头
19.数丝
20.穿珠脚
21.挂大纤
22.锁轮角
23.捞扣
24.扎脊
25.掏边
26.兜花
27.拴脚竹
28.锁边
29.织造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六林,1953.4.25日出生,籍贯:江苏南京。1970年开始从事云锦工作至今已38年,38年潜心钻研,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对织机安装、改造,云锦设计、创新、织造均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改革开放后自主创业,创办了南京织锦厂、南京天宫云锦织造厂并任技术总监、厂长。云锦的织造、创新始终遵循奉公守法,遵循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保护发掘中华文化,促进发展的原则,受到国家、社会、人民的认可和赞许。织锦厂的法人,现任织锦厂技术总监、厂长,拥有织机70台,职工150人,技术人员12人,其产品、享誉中华,名扬海外
2007年1月17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亲临织锦厂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并与本人合影以期望织锦厂有更广阔的发展。
联系方式:025-83213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