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佛牙寺云锦佛诞图的织造看云锦工艺的创新

[日期:2007-09-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从新加坡佛牙寺云锦佛诞图的织造

看云锦工艺的创新

王六林

    一、云锦——世界纺织史上的里程碑

    南京云锦历经150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不失其雍容华贵的皇家风范,云锦生产是以桑蚕丝为主要原料,辅以金丝、银丝在专门的大型木机上手工进行的,其织造过程纷繁复杂,工艺设计巧妙,工序合理,整个过程充满了奇思妙想,令人赞叹不已、拍案叫绝。用云锦的织造工艺和世界上所有同时期手工纺织织造工艺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根本不是一个水平上的东西。这就难怪云锦出国进行操作表演时,外国同行都看的莫名其妙,不明所以,虽经再三解说,他们还是说:太复杂了!太不可思议了。经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云锦的有些织造工艺和效果如妆花等工艺至今尚不能被现代高科技的机器所替代,是名副其实的手工纺织活化石。
    南京云锦正式起名大约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即公元417年,东晋王朝在都城建康(现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这标志着南京云锦正式诞生,发展到今天,南京云锦已有1580多的历史。元、明、清三朝南京云锦一直是宫廷御用贡品。一直由官府垄断生产,有专门的文字记载。由于帝王的奢侈、官僚机构的日益庞大,朝廷对特制服饰锦缎有增无减,不断加码,促进了丝织业的发展,特别是南京云锦,到道光年间官办织机已有3万多台,加上民间的机台总数达5万多台。
    云锦在元明清三朝是为宫廷皇家御用品。从西周开始,朝廷就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专门设置了司服官来掌管服饰制度的实施。周礼.春宫记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这时人们在社会中的等级、尊卑关系,也在服饰中充分体现出来了。服饰除了避寒暖体、遮羞美化的功能之外,成了社会等级中贵贱的标志。服饰已跨越个人行为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从商周时代有锦以来,织锦就成为宫廷服饰的主要面料,到了元明清时代,南京云锦成为三朝的皇室专用品。
    南京云锦不同于苏州、杭州等地区锦缎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它大量的使用金和银,用金、银制成金、银线装饰在提花丝织物上。在织造技术上,其它锦缎同一根纬线上只能织出一个色彩,而南京云锦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在同一根纬线上可以织出你想要的任何一种色彩,从几种到上千种,这就是南京云锦的绝妙之处,令世界上所有织锦失色。

    二、新加坡佛牙寺佛诞云锦图的由来

    1980年缅甸妙务著名寺院般陀喇佛寺的住持务舍葛帕喇大和尚与五位信徒一齐登上妙务蒲甘山,修复倒塌的蒲山佛塔及大佛,在清理过程,他们发现纯金佛塔内珍藏有一颗释加牟尼的佛牙,同时还供有各种佛舍利子,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布。
    2001年1月中旬,般陀喇佛寺筹委会准备筹建一座佛殿和两层楼高的佛教文物展览馆,由于筹款数目巨大,该委员会恳请新加坡法照法师援手,法照法师欣然答应。2001年8月中旬般陀喇佛寺筹委会陪同法照法师和广大信徒前往般陀喇佛寺参拜该寺珍藏出土的佛牙,同时会见住持务舍葛帕喇大和尚,彼此交换了弘法心得。2002年8月,务舍葛帕喇大和尚决定将自己在1980发现的佛牙交由法照法师监护,并嘱咐法照法师若有因缘成就,发心兴建寺院供养佛牙舍利,让世界各地佛教徒齐集新加坡瞻礼佛牙,籍此与佛结缘,增长佛智,务舍葛帕喇大和尚于2002年12月11日安详圆寂。
    法照法师接受了务舍葛帕喇大和尚的托付以后,便决定闭关一年,在闭关期间承蒙三宝功德加持,法照法师决定以佛教曼佗罗的概念结合中国唐代佛教的建筑风格来兴建新的佛寺,并取名新加坡佛牙寺。古老雄浑的建筑风韵,自然要和悠久历史文化相配合。由于佛牙寺是供奉释加牟尼的佛牙,云锦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历史悠久,加之云锦历来都是为宫廷服务也是佛教布置庙堂的专用品,佛牙寺决定用云锦妆花7枚缎的织法来制作一幅宽9.4米,高2.8米的整幅织造云锦,图案是释伽牟尼出生图。

    三、织造过程和艰难革新

    由于图案设计前没有考察云锦的生产实际,新加坡佛牙寺的筹建人员跑遍了南京所有云锦生产单位,没能落实生产厂家,原因是没有那个厂家做过如此巨大的整匹云锦。在一个偶然机会,亲自来中国寻找云锦的法照法师找到了我,当时法照法师心急如焚,他告诉我如果这幅云锦不能诞生,将严重影响佛牙寺的整体效果,最难办的是设计放云锦的地方除了云锦,竟然没有合适的替代物!如果实在没办法用云锦,以前关于佛牙寺的整体设想就会推倒重来,确实事态严重。在询问了我的情况并实地考察我厂后,法照法师郑重其事的和我说,如果你再没有办法生产出这个云锦图,我就彻底放弃在佛牙寺用云锦的念头了。
    肩负法照法师的嘱托,我把有关记录云锦的书籍找了个遍,史书记载:云锦通常制作是78公分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做过新加坡佛牙寺所要求的这么大的云锦,有记载的最大的一副云锦是慈禧太后墓里出土的一件云锦佗罗尼被,宽1.85米,高1.25米。没法从云锦织造前辈那里获得帮助了,想着大师的嘱托,作为云锦工艺的继承者,我不能给老祖宗丢脸,必须拿下这个难题,让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在异国他乡辉煌绽放。

    四、佛诞图制作及对云锦工艺的革新

    在织造新加坡佛牙寺佛诞图的过程中,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从意匠到最后上机织造对云锦的织造理念和工艺做了一些改革,下面将整个过程提供给大家,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发扬光大古老的云锦工艺共赴辉煌。
   (1)云锦史上的最大意匠:全部展开约80平方;
   (2)云锦史上最大幅宽:成品2.8米宽,超过织机的宽度;
   (3)最大掖花宽度:在2.8米匹料上同时掖花;
    在制作意匠过程中采用分断法:把整幅分成相等114等份。云锦意匠是用手工填格子,手工放大。我们将114份意匠用坐标定位,每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有时某一个图案可能在几个等分上,这就对拼接处要求格外严格,图的接缝处不能错一丝一毫,其难度可想而知,光是意匠纸就重达百余斤。114个等份做好后,再进行拼接分色、分场、编号;工序完成后,再还原到114份进行上色;上色完成后进行挑花,挑花的过程中,一定要按顺序进行挑花的编制,挑好后,再按顺序进行拼花。
    在拼花过程中一定要计算好,不能有差错,我们的计算如下:114份*0.5米=57米;57米*100公分=5700公分; 5700*17梭=96900梭;96900梭*8场=775200场;在拼775200场时每个色都不能错,全部是手工拼接。这一项仅用卡线和脚子线就重达1吨左右。
    由于匹料要求宽度太大,传统织机肯定没法满足要求,我们就想在织机上动脑筋。想法提出来后,有人非常担心,传承上千年的大花楼织机如果改了,能织出云锦来吗?即使能织出来,能符合要求吗?改了机器怎么织,传统的织造技术方法还能用吗?通过我们上百次实验和失败,终于还是找到出路了。在改造宽幅织机的过程中,根据匹料的要求,织机必须改装到3.5米宽,才能织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这么大的织机大家听都没听过,只有靠平时经验进行设计,错了就推到重来。织机改造的最大难点来自于制作放子和帐的工序上,因为云锦的织造过程中全面投梭开口只有3公分高,要求绝对的平行,常规做放子是每单放子1560个扣,现在要做5800个扣,每个扣的松紧要一致,不然的话会起结,没法进行织造;每个扣的长度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在改造织机时,我们用掉木料就达3个立方,而普通云锦织机用料大约1立方,装造集头平时4人就够了,宽机子要10人才能把集头装起来;用柱脚6666根,平时用柱脚1800根,大纤686根,平时大纤1800根,放子扣40600根,常规10920,帐20300根,平时780根,大纤是分三份,每份2228根,平时1800根,整幅花本分三份每份2228根脚子。
    整经过程中,目前国内整经最大幅宽为1.8米,我们用木料做了一个柳梭,先在整经机上整1.4米而后穿入柳梭进行整幅,整到2.8米;在织造过程中,把拼花的花本再分成三份,每份再份19份进行掖花,放子在织造时受力时会产生反弹力,造成放子容易起结,我们在每单放子中间加上一个支点,保持放子与放子之间的平行,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因为织机太宽,起不了脚竹,我们在机坑两边分开排两组脚竹,左边14根脚竹,右边8根脚竹来控制帐的纹路,安排1个人来控制放子的起落,3人在前面织造云锦,6人在上提花,共计要10人才能完成织造过程,每天2-3公分。如果对云锦整个工艺不精通的话是没有办法来完成此工程的,特别是投梭,云锦是由织造工用手来投梭,所以对投梭人要求非常高,我们安排1人从左边往右边投,一人在右边接,中间的织造工负责稳梭和防止叉坝,进行2个来回后进行妆彩妆金来完成织造。

    五、一点体会

    云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外国同行对我国古代的纺织文明,尤其是云锦制作工艺推崇备至。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云锦的出路堪忧,不用说云锦的生存和发展了,一度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然,应该看到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云锦的近况有所改善,但是我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我常常在思考,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如此辉煌的云锦,被国外同行称作纺织史上里程碑的云锦,今天会有生存危机呢?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一个事物如果失去了使用价值,那么他的价值也就随之丧失了。云锦从古老的中国浪漫的走来,一直受到皇室的追捧,来到现代社会,皇室不存在了,云锦也随之失去了最大的使用者。云锦陷入迷茫之中,走不出迷茫,云锦必然失传,这是我们云锦工作者不愿看到的,也是我们的耻辱。
    所以,我认为云锦的出路就在于开发新的用途,使古老的云锦重新具有使用价值。云锦同仁们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开发了一些云锦新的用途,比如框画、装饰品、领带、手袋、头饰、服饰等等,但是由于云锦产品自身的局限性,产品显得单调,花色品种少,云锦市场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通过这次为新加坡佛牙寺图的制作,使我看到古老的云锦织造技术还有更广泛的天地,我们可以通过传统工艺的革新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的尝试为制作大云锦匹料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我更希望云锦同仁们在更多的方面发掘云锦的潜力,大胆实践,为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努力!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六林,1953.4.25日出生,籍贯:江苏南京。1970年开始从事云锦工作至今已38年,38年潜心钻研,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对织机安装、改造,云锦设计、创新、织造均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改革开放后自主创业,创办了南京织锦厂、南京天宫云锦织造厂并任技术总监、厂长。云锦的织造、创新始终遵循奉公守法,遵循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保护发掘中华文化,促进发展的原则,受到国家、社会、人民的认可和赞许。
    织锦厂的法人,现任织锦厂技术总监、厂长,拥有织机70台,职工150人,技术人员12人,其产品、享誉中华,名扬海外。
    2007年1月17日,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亲临织锦厂视察,给予充分肯定并与本人合影以期望织锦厂有更广阔的发展。

     联系方式:025-8321346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