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现代建筑装饰”与“传统建筑装饰”的契合点
——对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
[摘要] 本文试通过对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思考来探求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契合,力求将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这一对矛盾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一条原创之路——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建筑的“神”与“意”。笔者认为两者的最高境界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流于自然,巧妙结合。现代的传统,传统的现代。力避将“传统”与“现代”生搬硬套。
[关键词] 传统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装饰 风格 契合与原创
世界建筑流派纷呈,多元并存,建筑创作观念不断翻新,建筑装饰艺术表现形式的嬗变亦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在这种纷繁的艺术表象之下我们却不难看到艺术最珍贵的品质——个
性与原创被长期铺天盖地的模仿淹没了。
中华民族,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古老民族正处于变迁之中,一个具有巨大比例关系的国家正在追随现代化之路。由此要面临的课题是如何解决全球化的问题并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有个性。 在我们的学科中——不同寻常的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内,将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问题共同编织在一个透视关系中,使得在达到现代风格的同时又不切断和传统的联系。
本文所要尝试的个性设计是力求将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这一对矛盾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用现代的功能要求、现代的观念手法、现代的技术材料来展现或隐含传统建筑的“神”与“意”,使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有机统一、浑为一体,真正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一.传统建筑风格下的装饰艺术
“装饰”作为一个词汇,在中国最早见于5~6世纪,“女(孟光)求作布衣麻屦、织作
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于装饰。”[1]在西方最早则于18~19世纪出现。“装”本身就有装饰之义,即“修饰”、“打扮”。“饰”指器物的附加装饰,即衬托装饰之附加物。在汉语中“装”与“饰”是以同义的概念出现的。
狭义的“装饰”,仅指器物或作品外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留给人的视觉上的美感。最早的装饰概念与人类的实用观念极为密切,装饰的形式完全是在实用器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的装饰是视觉艺术中最一般的特征,也是最常用的制作与设计手法。正如蔡元培所指出:“装饰者,最普通之美术也。”S·朗格也曾写到:“‘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
西方建筑艺术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为无限向上升腾的艺术效果,而中国的宫殿建筑却表现出向西方无限扩展的秩序空间。在古典园林方面,以法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代表的西方园林以人工图案的美,表现出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美。而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艺术,则通过对自然山林、溪流的模拟,表现出人类对自然形态本身的美的欣赏和怡情山水的心态。
中国古代虽出现多次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或半壁江山的政治局面,但在建筑文化上都以改变习俗全面接受汉族建筑技术与艺术为主流趋势。就清代而言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历代的体现,在形式和技艺上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对于这种现象,诸多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清代建筑“装饰走向过分繁琐,定型化的花纹也失去了清新活泼的韵味”,“家具和装修往往使用大量奢侈的美术工艺,如玉、螺钿、珐琅、雕漆等,花纹堆砌,违反了原来功能上、艺术上的目的”。[2]认为这种过分注意建筑装饰的现象是艺术的倒退。有的人评价清代建筑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巴洛克(BAROQUE)时代,意即为畸形的艺术发展时代。
而巴洛克建筑是流行于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建筑流派,它的主要特征是追求新奇,标新立异,打破文艺复兴以来建筑设计遵循的严谨的柱式规律,追求动态的实体空间,喜欢用曲线曲面,而在建筑细部上突出装饰效果,喜用贵重材料炫财耀富,综合运用各种装饰手段达到欢乐的气氛。
二.现代建筑风格下的装饰艺术
曾一度宣扬“装饰就是罪恶”,主张净化建筑、取消装饰,纯粹表现材料质感美的技术主义美学观的现代建筑,在经过几十年发展以后,也开始使人感觉到其枯燥、乏味。现代建筑越来越需要表现历史,表现感情,表现人们对美的追求,走向装饰美的新阶段,室内外装修与装饰已经发展成建筑业的重要分枝,当然,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学是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基础上创造的,已不能和以砖、木、石雕,贴金挂银的封建时代装饰艺术相提并论的。所以说,建筑理论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现实的,又是发展的,脱离社会背景则不能评价社会活动的功过。
简洁明朗的风格、纯净的几何构图、对玻璃、钢材等材料的精确运用使“国际化”的风格成为时代的时尚,德国的“包豪斯”学派和现代建筑运动的先锋把现代建筑当成了工业产品生产的同时,也使建筑艺术直接地进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
随着对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的美学准则的批评,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地区的建筑装饰艺术理论与创作随着现代哲学思潮的出现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后现代主义、乡土主义、生态建筑、仿生建筑、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化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在社会文化生活上所带来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艺术形式的变革。而建筑自然又是这一社会文化革命无声而又具体的发言者。
三.科学技术对建筑装饰艺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建筑发展的阶梯。技术手段的变革,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回溯历史就不难发现,以往任何建筑形式演变的背后,都蕴藏着非常惊人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讲,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到今天的100多年间,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即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得以大量应用的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人工材料,替代了砖石、木材等自然材料,建筑在高度、跨度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等方面获得了解放,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流派。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本世纪以来,电梯、自动扶梯、人工照明、水处理、人工通风、空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从30年代前后开始对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建筑使用功能与建筑空间的构成模式,都随之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建筑造价中设备费用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很多建筑的设备投资都超过了总造价的30%,建筑设备的优劣也成了评价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70年代以后计算机、光纤通讯、电子技术和节能技术等等高新技术进入建筑领域,自动化的楼宇管理系统、防灾报警系统、保安监控系统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和环境意识的确立,使得当今的建筑朝着智能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这三次技术革命,都从根本上不断地改变着建筑造型的形象和人们的建筑观。第一次材料和结构技术的革命,对建筑造型艺术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次设备技术的革命,对建筑的影响则由空间造型形态方面转向了功能组织。而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却预示着建筑由机械技术向高技术转化,由无机体向有机体方向变化的发展趋势。
四.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建筑装饰的契合点
建筑不仅仅是结构和构造,也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建筑是一种力量,一个将构造和功能要求共同引向美学天性为目标的学科。如果观赏者的情绪被感染、被激动,那么就从一个构造的主题中诞生出了真正的建筑作品。
建筑艺术中的装饰由来已久,人们往往通过绘画、雕刻、象征性的图案和色彩、书画盈联甚至建筑构件等等,表达其宗教信仰和祈福纳祥的心理,起到伦理教化的作用。而建筑的装饰艺术又往往沉淀为民族文化传统和地方神韵。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在建筑设计之间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其结合显得的自然与有机——走自己的原创之路,不论哪种方式,不论是成功与失败,追求原创的尝试都是值得提倡。
在人们对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等审美标准的演进中,出现过经久不衰的的经典样式,也出现过缤纷多彩、转瞬即逝的众多潮流派别。尽管他们展现、存在的时间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但是相同点是明显的,就是他们都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也都同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制约。他们都是随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现象,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常说建筑是凝固了的音乐,是石头的史诗。人们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通过建筑形体的组合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要特别强调建筑师在创作上对于新的民族风格的自觉的追求和贡献。完全西化是思想贫乏的表现,无所用心是一种失职,象巴别塔[3]那样的杂凑并不足取,复古当然也是穷途,正确的道路只能是继承和创造。
注解:
[1]南朝宋 范晔 《后汉书·梁鸿传》
[2]《中国古代建筑史》 孙大章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3]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千年以前,天下的人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彼此了解,干起活来同心同德,人们决定在巴比伦建造一座通天大塔。工程开始进行得很顺利,但这件事引起了天神耶和华的嫉妒,他运用神力搞乱了人的语言,民族也就出现了,人们看法不一,又不能互相理解,于是各行其是,塔也就越建越不象个样子,终于没有完成。这座塔名叫巴别塔,"巴别"就是"混乱"的意思。以后有人还画过好几幅巴别塔建造图,画上的塔混乱不堪,好多种风格搅成一团。
参考资料:
1、《装饰语意设计》 邬烈炎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2、《中国古代建筑史》 孙大章 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版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陈珊珊,女,金陵国际装饰设计工程实业有限公司设计部设计师,江苏省包装协会设计委员会秘书,ICAD江苏地区专家委员会秘书。
联系电话:025-8655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