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文
艺术家借助数码影像、投影、音响设备、电脑以及互联网等高科技设备和手段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使观众置身于声、光、电…组成的奇妙艺术世界。
不可否认的是,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接受知识的方式已经由以读和写为主,转变为以看和听为主,因此,将新兴的数码影像引入到当代艺术中来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传统艺术相比,正在蓬勃发展的多媒体艺术吸纳了此前许多艺术方式之长,集图、文、影像、声音于一体,强调互动性,它所创造的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给人新鲜、奇妙的感觉。
而“多媒体”这一概念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计算机图形(CG)艺术最早出现在1968年伦敦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巡回展览上,展览历经欧洲各国,最后在纽约闭幕,从此,计算机美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独立出来,开创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天地。与此同时,电子媒体也逐渐走入与人们相关的艺术领域,媒体种类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影像艺术、数码图形、网络艺术等等,电子媒体这种传媒也逐渐被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所取代。七十年代中期,“多媒体”的概念出现在计算机行业,它可以使用户第一次感受到一种以上的多通道同时存在的状态,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意的通道。加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作品表现方式更全面,特别在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它的特性是信息的多样化、交互性、集成化。
多媒体对于艺术意味着综合性的某种复兴。我们知道现代主义时期是各种艺术门类自我净化的擂台,绘画要排除文学性乃至物象成为画布上的一些颜色,最终走到了抽象绘画。音乐要成为激浪派的那种纯粹的声响,摄影中出现了纯影派。古代艺术中,比如大教堂内的壁画、雕塑、管风琴和建筑空间协同而起之作用,渲染心理氛围的"场"的工作方式看来可能在多媒体中再次出现。就象教堂中的祭坛画搬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就不再神秘,多媒体将把各种艺术再次捆绑在一起,营造出不可还原为组合要素的综合体验。
多媒体艺术的概念界定: “多媒体艺术”概念的界定不是几句话能讲清楚的,还需要反复的论证,才能赋予正确的定义。在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后,本文作者初步给多媒体艺术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即多媒体艺术就是建立在以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为平台上的人机间或不同人通过计算机硬件承载进行互动的艺术,是以自然中的硬件装置媒介为基础的交互艺术,它能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多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互动”的概念,以及作品与观众的联系方式与叙述的问题:
我们知道,观众与作品间联系方式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解说式,参与式和互动式。这个过程又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呢?
从60年代开始,人们不再满足于艺术作品由艺术家独立创作完成再向观众传递自己的想法这种传统的解说式的表现形式,开始寻找一种使作品与观众间能够更为活跃的联系,
早在1957年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他的书中就写到“一个创作活动不是由所有艺术家单独来完成的,因为观众会建立一种对于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认上和他的鉴定解释上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继续促成创作活动”,“这是观众来创作的作品”。
特别是1962年在于拜多·依考Umberto ECO(意大利籍世界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著作中提出了“开放式的作品”这一观念,一种观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开始苏醒。这一时期,实践艺术的发展存在于一种真实的物质的意识感官中,人们通过某些观点而引发的传统艺术家与观众界限的争论,演变成了“参与”主题。创作者因希望作品离开艺术博物馆,画廊…而出现了能让更多群众接触到的街头艺术,并且以集体创作的方式以及参与、共同分担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并且从60年代起, 艺术家的创作引进了计算机工具, 为提供艺术性的创作打开了一种新的空间, 而这种运用静态与动态图像的结合,文字与声效,互动的超级文件等多元素的作品,运用装置或网络或光盘等方式来表现,发展,保存。“技术构成了任一艺术性活动的一把钥匙。 这同时是一种方法和一个障碍用以表达我们的创作想法。 这种压力是完全地对任一件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美]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

“汇集大量信息的可能性, 在一个非常缩减的时间中变得越来越复杂、精尖。”——彼得·格瑞纳卫(Peter GREENAWAY)
而今天人们所谈论的多媒体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多元化也已经比线性演进的电影叙事方式厉害太多了,结合了视频、声音、文字的超文本不但可以链接到无穷无尽的其他文本之中,更可以由多种路径进入,这已经使超文本成了一座迷宫,而它所提供的互动性,更使迷宫获得了自我生长的怪异的生命特征。与多媒体的概念所可能达到的境界相比,今天的多媒体艺术还只是一个粗胚。
多媒体艺术作品的主要叙述方式:渐进追问式,列表式,迷宫式。
渐进追问式:首页是一个问句形式的文本,然后提供了几种回答供选择,从而分化出几条路径。选择其中一项答案而后遭遇另一问句,又提供若干选择,以此类推。例如《你选择爱还是性?》。这类作品主要在问题的设置中对读者进示暗示――提出某一类问题,本身就与对象事先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构成一种张力。这就构成对观者的“理想类型”的一种测验,使难于觉察并加以反思的控制性的意识形态得到暴露。
列表式:这是将社会学调查报告的系谱学方法移植到艺术感觉的营造之上来。就某一专项排列出不同身份的人的状态,访问者可以根据列表进入具体个案查看并随时可以退回首页选择另一组对象。例如《最喜欢的画》就是将广泛调查得来的各国人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画构成一个调查报告,以列表的形式供查询。列表的系谱学特征经常可以用来展示文化差异以及各种身份认同的选择之间的差异。当列表以时间维度而不是空间维度展开时,系谱学方法就会成为一种钟表式的日志。根据时间跨度的长短,这一方法被用来构造个人成长史、作为生活切片的某一天的纪录、对事件过程的描述等。如《买一送一》就是以作者本人在各地游历的日记为线索构成各地在文化上的不同状态。《我是一个歌手》则是一个虚拟人物的个人资料的各个侧面列表:“我”的旅行经历,“我”的日记,媒体对“我”的报道,等等。
迷宫式的虚拟空间:设置一个虚拟的空间供访问者在其中邀游,这类作品大量借鉴了电脑游戏的互动性,只是利用游戏的娱乐性改造成更异样的文化思考。这类作品的链接往往非常复杂形成交错莫测的迷宫般的结构,其转换和联接隐藏在生动的形象下面,与前两者的概念性相比较为感性。 如本文作者留法期间完成的互动多媒体作品《脉动》,就是意图将观众带进一种类似脉动般的充满灵感和韵律的诗意的文化空间,它以迷宫式的叙述形式,让观众在其内部自由探索遨游。
多媒体艺术的主要承载形式:光盘,网络,互动装置
多媒体艺术在今天的主要承载形式之一是互动式的光盘(CD-R
CD-Rom (Compact Disc-Read only memory.) :允许大量数据(文字,声音,图象)以一种数字方式进行存储的微型磁盘。 由Yellow
Book定义。(Yellow
Book: 由Philips
和 Sony 在1985提出的用于说明特性文档的光盘产品) 此种形式主要以计算机为载体,使用便捷,较少受文件量的局限,并有利于作品的保存与传播。
承载形式之二为网络形式: 如果多媒体文件不是太大的话则可以把它放到网上成为一个网络艺术作品。其构造大多类似于一个网站,在一个树形结构中的各个层次和各条路径之间建立链接,从而涵盖复杂的内容。
承载形式之三是:互动装置形式。 互动装置这个词源引于英文的“INTERACTIVE INSTALLATION”,从英文词典的字面直译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相互作用、或能相互作用的设备;二是人机对话的具有直接和连续的双向电子或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当然还有几种其它的解释。互动装置也有时被称为交互装置。交互与互动要求具有双向信息的传递,这种传递在低层次上是一种信息指令的发出与程式回复,在高层次上是一种具有判断性的信息反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编程技术的提高,交互性将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和更多的意义;而装置要产生互动就要具备一定的媒介,一般包括信息输入载体,指人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触动装置如:跟踪球、操纵杆、图形输入板、声音输入设备、红外线感应器、视频输入设备等;信息输出载体如:投影、分屏仪、凹面镜、声音输出设备、视频输出设备等。作品在装置的承载下使得人能够融入环境中或成为其中一部分。
互动装置与其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最大区别的一个层面是作品的空间性交互的特点,即在三维环境中通过装置这种介质加入时间成为四维时空进行艺术表现,它可以使人不必直接接触作品就可以与作品互动,完成或欣赏作品。而其它艺术类型的作品多是在二维时空中或偶尔加入时间来表现的。互动装置的另一个层面是通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程序平台、自动化等技术结合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和一些表现性的综合材料来表现艺术的。如:美籍华人林书民曾经展出互动装置作品《内功》,是在地面投影出一个水池,这水池里面所出现的影像有以内功让莲花开落、运用心念来钓鲤鱼。观众可以各坐在假山石一端;并且贴着脑波侦测仪来侦测你的脑波活动状况,于是,水池里的莲花开放消长,意味着观众放松与紧张程度的变化,较急躁的一方则会出现莲花快速生灭影像;相对的另一方则会出现莲花格外壮硕的景象。
多媒体艺术的跨领域学科的融合性及其发展与应用:
多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所涉及的领域众多,是艺术发展有史以来结合专业领域最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传播学、美学、信息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还包括数学、计算机中的语言程序、动画、图形图像、音乐声效等都有所涉及。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字艺术的壮大,人们生活的需要造就了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多学科的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必然,多媒体艺术借此契机自然而然走上历史舞台。
从近几年的国内外的各项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通过虚拟的交互作品,还是机器装置作品,无论是网路传递信息交互的作品,还是生物的基因被人所干扰的互动多媒体作品无不是多学科共同的杰作,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能解决的。基于此特征,我们在对多媒体艺术的学习与研究就要多学科研究,多角度的训练,同时建立团队精神,多学科人才共同合作,才能做出优秀的作品。多媒体艺术作品从它的诞生到展示到交互下的完成,甚至是无休止的演进,都需要人的参与,并形成作者权的转移,非线性叙事等一些新特征,更能体现集体作品的力量。多媒体艺术集科技、艺术、文化于一身,它所潜在的魅力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开发,而它所应用的领域已经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军事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等。
多媒体艺术由于其以多种媒体硬件为其承载的基础,结合其特有的交互性,使得它在其它很多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由于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发展的速度的差异性,以及一些领域由于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使得某些互动产品相对较为成熟,并且有了独立的研究领域。
如:大型商场中心的交互感应式音乐喷泉,人们在喷泉前做不同的动作或发不同的声音,音乐喷泉就会受到感应而进行带有不同节拍的喷射,给人以生命无处不在的感受。再如:秦淮河的夜景广场设计,整个的灯光的设计全是带有交互性质的设计,当人走过的地方灯光就会亮起来,人离开后就会自动熄灭。灯做的花瓣在人靠近时会自动开放,广场上空的射灯也相应受到交互的控制,给人以人性化的亲和力。虽然当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完全达到我们所想要的任何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但是只要有了思想,只要我们去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最终我们会将艺术的设计表现插上实用的翅膀,飞向各个领域。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手段和方式的转变必然又会对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对多媒体艺术进行了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也将不断被完善甚至产生新的变化取向,但其独特的设计思维理念和创作思想将对艺术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夏文,女,2004年毕业于法国图卢兹II大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系 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江苏省计生宣传教育所音像制作部艺术编导。
联系方式:025-84418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