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 诗意灵韵
——苏州博物馆观感
南京钟山学院 赵澄
[内容摘要]: 苏州博物馆新馆于
[关键词]: 江南建筑 古建筑 山水园林 审美意境 叠山
一直想亲眼目睹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立秋过后,终于驱车来到新落成的苏州博物馆。早已从媒体或是友人的口中听到不少评价,艺术手笔向来是见仁见智的,全凭个人的感觉。这颗姑苏城内的明珠——终于亲手掀起你神秘的面纱……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原本祖籍苏州,这次老先生的亲自“操刀”可谓梦圆姑苏,成为他“乡愁”的物质寄托。当年先生走出国门,他又系统而完整地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谱系知识。正是依托于古典文脉和国际性的现、当代视野,使他在建筑领域内独树一帜,茧声海内外。苏州博物馆——无疑他是最为合适的设计人选。这座被贝聿铭先生亲昵的称为“最疼爱的小女儿”的杰作,既能勾魂摄魄的让我们在记忆中回味往日宁静、优雅的古典情怀,感受到了仿佛置身古典园林、民居之中的流连忘返,并尽情地释怀、陶醉。与此同时我们又如同大梦初醒一般,感受到了当代创造力所具有的刻骨铭心的震撼,以及那种简约、明快、敞亮、透彻的视觉风格所具有的无穷魅力。
新的苏州博物馆由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为
(图一,修旧如旧,背河面街)
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特点之一,成功借鉴中国古典园林风格
其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
(图二,借鉴古典园林风格)
二、特点之二,“让光线做设计”
贝聿铭素有“光线魔术师”之称,“让光线做设计”是其一贯名言。新馆建筑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 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 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 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借鉴“老虎天窗”的做法,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 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 不仅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形式, 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玻璃屋顶与石屋面在相互映衬中, 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 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高处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 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 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 仿佛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 令人入诗入画, 妙不可言。
(图三,让光线来做设计)
三、特点之三,庭院设计举足轻重
庭院设计在贝幸铭的建筑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贝幸铭认为中国古建筑中的大屋顶的确给人以无限的美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他看来大屋顶之间的庭院空间更具魅力。在他的一些博物馆建筑设计中都有庭院的存在,而苏州博物馆新馆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就是中央大厅北面的主庭院,可以说是整个新馆最为出彩的地方,在这个庭院里,无论你站在那个角度,或在行走中,你都能一览无余地观看到整个庭院空间形态的变化。首先是被南面一组现代建筑群整体几何形状和起伏变化的天际线所吸引,灰色花岗岩的屋顶在天空衬托下呈现出现代建筑构造的风韵,再转过头去看北面舒展平缓的苏州传统建筑形体及天际线,很显然地形成了比较。再品味那现代建筑群,其设计的理念却又似乎可以与传统建筑隐约地勾连起来,那是一种用现代材料及其构造达成与苏州传统建筑有着内在联系却又不可否认它呈现的是全新的现代风貌。墙边种植的树,孤单的造型显然经过精心设计和修剪,这种刻意的做法与中国古人欣赏树木形态本身形成的天然之趣是绝然不同的。然而,与同样经过刻意设计的现代建筑却是相称的。整体上呈现出图案装饰的秩序感和韵律美。树冠设计成一条优雅舒展的弧线印衬在分割成几何形的墙体上,造就了硬朗与柔软的观感。叶的绿与白的墙以及灰的影所构成的经典,似乎有些日本造园的意象,却也是一种百看不厌的高贵和典雅。
(图四,庭院设计举足轻重)
四、特点之四,水景造园,逸趣无穷
古典造园中离不开水,水是景象构成的重要因素,具有拓展空间的作用。古人说:“池塘倒影,拟入蛟宫”(《园冶》)。水面倒影幻若蛟宫的景象常常引起无限的遐想和浪漫的思绪。贝幸铭设计的由不规则长短直线围合形成一个复杂的平面形体,并用石材构造起来的水池形态对看惯了传统的池塘的我们确实是既熟识又陌生的。古典水池的造景一般来说都是山脚临水,石矶浮水,皆环以林木,水面讲究有掩映、有旷朗、有深远、有大小的变化,而新馆庭园中以水造景的方法与古典水景具有水木清华的山林野趣是大相径庭的。惟有那座曲桥点出“石桥浮波”古典的意韵。然而,独特新颖的建筑群在视野空旷平静如镜的水面上所生成的虚实影象与高低层次变化,构成了一幅奇妙而独特的水景图画。微风徐来,被吹皱的建筑荡漾在水中,构成了一道天然妩媚的风景。美丽动人的景色,不由自主地令人感到这一潭水也许就是为了用来显现、突出建筑景象在水中产生的无穷趣味和建筑构成了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但用另一种眼光去看,那么在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中是很讲究水有来源去有流的,于是会想到假如那不规则几何形的池中之水其源头是从古老的拙政园流淌过来的,又悄悄地流向神秘的别处,即使这种流淌仅留存于感觉之中也是别有兴昧的。
(图五,水景造园,意趣无穷)
五、特点之五“片石假山”,神来之笔
在新馆庭院的规划设计中最吸引人的景观无疑是北部水边墙下的“片石假山”,这是贝聿铭在受到扬州“片石山房”中相传石涛用石材叠出的“人间孤本”的启发之后得到的灵感。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现代性的尝试,他在唯独选择了北宋的米芾,一个和苏东坡一样令人仰慕的文人所作的山水画作为叠石的依据。采用以壁为纸,石为绘的设计手法,用片石、砂砾等材料构造出宋代山水画的意境。用片石营造假山是这次园林艺术中的一个创意,这里用太湖石显然不协调,在这样的建筑里,园林要有另外的风貌,但源头还是中国文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片石假山”,石片的高低错落,前后的排列和砂滩、浅水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山水图画。看到它时确实产生出新奇独特的视觉感受,贝老打破园林叠石艺术的传统范式,具有开拓性的实践尝试的精神是高山仰止的,耄耋老人还有这样生气勃发的创造精神和抒情浪漫的想象令人叹服。
(图六,片石假山,神来之笔)
也许是故意精心规划设计的,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奇妙的情感经历。行走在新馆的东北角上那不起眼的狭弄里,我不经意地看见了高耸的墙壁中有石库门,那是进入旧的忠王府的通道。走进石库门我们就能感受到传统建筑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许和新馆形成了对比,这种感受和刺激也就格外强烈,贝老这次让我们在行走中漫不经心地去寻找,去发现高墙的一个朴素的石库门。仿佛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个神秘的山洞,然后豁然开朗,展现了一个古老、宁静的“桃花源”。一个存在于现实之中却又可以到处触摸的历史片段,忠王府古典建筑的遗构痕迹和新建的西馆现代建筑同存天地之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这种新旧的对比所产生的戏剧性效果有意无意地会在观赏者的心理掀起强烈的情感波澜,让人唏嘘不已。
贝老是最善于使用文化对比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的大师。新馆设计的手法也处处让人似乎感受到两个时代、两种文化的对比和融合。我们采取的文化角度不同,那么对传统或现代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也就不同,也许对于贝聿铭来说,这些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建筑设计是否改善、提升人的生活环境,人类文明的历史在他的设计中是否向前发展。眼前的苏州博物馆像是一位深闺中羞涩的美人,其展现的是一幅中西合璧,诗意灵韵的美妙画卷。
参考文献:
1、万书元《新现代主义建筑论(下)》,《新建筑》1995年第5期;
2、[美] 迈克尔 坎内尔《贝聿铭传》,倪卫红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戴云亮《对比和谐的魅力》,《工艺纵横》2006年第4期。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赵澄,女,一九七五年生,江苏南京人。东南大学艺术硕士,江苏省工艺美术设计行业协会理事,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为钟山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方面教学工作。设计作品曾获得华东大奖、南京市公益广告、房地产广告优秀奖;书籍装帧作品出版多部;平面广告作品多次发表于报刊;书法作品在中美文化交流展中获优秀奖;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