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书法

[日期:2008-10-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雕  塑  与  书  法

Sculpture and calligraphy

徐州市戏马台管理处 朱 勇 前 YongQian Zhu

 

〔摘 要〕雕塑与书法关系源远流长、血脉相通,这是中国造型艺术的独特风范。而书法的审美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影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汉字又是以象形为雏形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具有很强的造型功能。书学的审美精神始终参透在我国雕塑作品的创作之中,对中国雕塑的影响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雕塑   书法   关系

Abstract: Sculpture and calligraph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close relations, which is Chinese unique art style. The aesthetic thinking of Calligraphy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ese sculpture . While basing on the  pictography,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 strong modeling function.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Calligraphy always infiltrae in the creative works of sculpture, and give an important impa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ulpture .
Keywords: sculpture     calligraphy      relations

 

雕塑与绘画被称为是一对孪生的姊妹,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上两者相依相存,共同发展。而雕塑在实际的运用上又与建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著名的教堂、广场、石窟、寺庙等都是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而闻名于世。然而“雕塑与书法”关系之大则不太为人所悟。近几年来自己悄然对书法产生兴趣,渐而习之独有情钟,以致不能自拔,每日不习书便觉心事未了。雕塑之余,时而挥笔畅怀,顿觉心境开阔、思想豁达,泥墨之缘神妙无穷。雕塑与书法关系源远、血脉相通,这是中国造型艺术的独特风范,也是西方艺术所不能及的。而书法的审美思想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雕塑和书法血脉相连:书法艺术可以说是贯穿着中国雕塑的生命线,对雕塑而言,书法是精神,雕塑是形体。从先人最早刻画在彩陶上的象形文字、雕刻在兽骨、龟甲上的甲骨文字到雕铸在青铜器上的篆书铭文就开启了中国书法与雕塑相伴而生的先河。象“司母戊方鼎”、“大禹鼎”、“小禹鼎”、“毛公鼎”、“季虎子白盘”等等这些国宝级的举世之作,都将书法与青铜雕塑造型结合得完美极至。而那些放置于大自然中的碑刻铭文、造像刻石等精湛之作,千百年来与大自然相依相融,风吹日蚀、历经沧桑,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书法雕塑艺术的至高境界。直至今天中国书法艺术的造型审美价值更为广泛深入。

 

二.雕塑和书法两者都是造型艺术:书法是汉字的艺术书写形式,而中国的汉字又是以象形为雏形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具有很强的造型功能。书法是用墨线条的造型变化来表现空间概念的,是以“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拆钗股”、“壁坼纹”等用笔的艺术理念,以“积”、“宿”、“焦”、“破”、“淡”、“浓”、“渴”的用墨来抒发情怀表现客观物象的。“书法中所谓气势,所谓结构,所谓力透纸背都是表现书法的空间意境”(宗白华《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东晋书学家卫夫人说的“点如坠石”更加形象地说明了书法造型的空间概念。雕塑是具有三维的立体造型艺术,它是以泥、石、木等为原料,用“按”、“压”、“挤”、“捏”、“敲”、“打”、“凿”、“刻”等等的手法来表现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两者都是用最简练的造型来表现丰富的内涵的客观事物的。

 

. 两者审美风格血脉相通:中国书法的审美思想一直贯穿影响着雕塑的发展。中国书法重“神韵”、求“意象”,讲究以意写形。书论家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与古人”(《神采论》)。神采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风采,形质是作品形体结构,如点画的肥瘦、方圆、刚柔等,又如张怀瓘的《文字论》“深知书者,唯见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痛”?。而苏东坡的取“意”和黄三谷的取“韵”的美学思想,则把古人的书学审美提高到了至高境界,形成了中国书学“意”和“韵”的审美思想,开了一代先河。苏东坡的“书初无意于嘉乃嘉尔”!“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道出了以“意”作书不拘成法的思想。而清代书法家钱伯炯的“作书草率最难”则是对“意”、“韵”审美思想的升华,“草率”就是达到那种不事雕饰打破程式,信手写来自然天成的境界。雕塑创作上中国人常善于因材施雕自然材料的天然形态更能引发作者的创作灵感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根置于中国书法的审美思想中国雕塑的以“意”写形的审美理念而举世闻名。从汉代的霍去病墓的石雕《马》、《虎》及《兵马俑》造型到敦煌、龙门的石窟造像其审美特征都可追溯出中国书法的审美思想中去。而这种审美思想至今仍发挥者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书学的“写意书风”、“行草兼备”的韵味更为当代雕塑家所追崇的。在李象群的《微笑的春天》、陈云岗的《中国老子》、曾成刚的《圣火接力》、及吴为山的《呻吟中的林散之》等大批优秀作品中都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融入了中国书学的精神。特别是著名的老雕塑家潘鹤的《开荒牛》、王克庆的《李白》、钱绍武的《杜甫》、杨美应的《爱因斯坦》、贺中令的《白山魂》、司徒兆光的《蒋兆和》、李维祀的《屈原》等精点之作中都蕴含了中国书法的“以意写形”的审美思想。他们是将其对中国书法的审美精华融进了自己的作品之中。这也是他们精心地研习书法艺术,融入雕塑创作的结晶。刘开渠、王朝闻、钱绍武、程允贤、潘鹤、韩美林、袁晓芩等雕塑大家不仅雕塑名世,其书法艺术作品价值之高也被世人所推崇。

 

四.两者在创作上相依相融,:雕塑离不开书法,书法影响而又依偎着雕塑。

柔软精细的泥团犹如笔杆毫端的墨色,看似绵若无力,当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被精练闲熟的双手所控制的一唼那就会变成刚劲挺拔、潇洒飘逸、血肉跳动、神采飞扬、五色具全的艺术作品。二者正所谓“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沈伊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文》)。我国的传统的陶瓷雕塑作品是书法和雕塑艺术创作结合的结晶,无论是长篇的歌赋、简短的诗词还是精练的明言、名句,以篆、隶、揩、行、草的泼毫挥洒,不但给雕塑增加美感更使得雕塑有了艺术的灵魂和思想情感。今天的一些城市雕塑景观作品如:深圳的《万福壁》、大连的《百家姓》、北京的《龙字》、《汉字源》以及当今海外知名艺术家刘永刚的《爱拥》102件系列艺术作品等等都是中国书法理念和雕塑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白宗华云:“书者如也,即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即作品中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书法的“移情”作用也是雕塑家追求的高深境界,常常在雕塑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着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去了”(朱光潜《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是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字”已非“字”了。雕塑家刘开渠的沉稳、钱绍武的豪放、程允贤的细致、潘鹤的大度都在其雕塑作品中显示的淋漓尽致。人品个性都通过其作品展现出来。

 

     中国书学的审美精神始终渗透在我国雕塑的发展创作上,研习中国书法的精华不断地从书法审美中汲取养料来丰富雕塑艺术,创作雕塑精品,许多老一代雕塑家都作出了榜样。年近八旬的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从小就执笔习书,从不间断,他深悟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书法的“高度抽象性和造型美”的特征使钱先生终身痴迷。今天的钱先生不仅是雕塑名流,其背后的书法学养和笔墨技法远不逊于雕塑之下。作为同行们与其说想观看他做雕塑倒不如说更想亲临其挥毫泼墨抒畅情怀的场景。中国书法是艺术,更是文化,认真的去学书、写书,以造型艺术的审美形态,以抒情达意的高超境界在传统的基础上去领略书法的真谛,结合书学审美理念潜心地进行雕塑创作,必将会使中国特色风格的雕塑艺术更加发扬光大,在世界雕塑史上发出璀璨的光彩。

 

1 :霍去病墓石雕 《虎》                                               2.深圳陶瓷壁画 《万福壁》

       

 

3.钱绍武  《杜甫》                            陈云岗雕塑  《中国老子》

       

 

5.李永刚篆字雕塑系列 《爱拥》      6. 夏天写意雕塑《大风起兮》

               

 

 

参阅书目:

 

1.季伏昆              《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2.                                                   

2.黄憞 李昌集 庄熙祖  《书法篆刻》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月出版。

4.黄憞、金丹、朱爱娣、朱天曙《中国书法史》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10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朱勇前19605月生徐州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徐州市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徐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徐州市园林局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南京艺术学院本科毕业。1996年获《全国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  

雕塑作品曾第七届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美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展;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雕塑精品展;获2008奥运景观雕塑大赛优秀奖、《第三届中国雕刻艺术节雕刻大赛》(最高奖)银奖;《首届中国槐花杯环境雕塑大赛》槐花奖;《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2008首届国际城市雕塑设计大赛三等奖、《98江苏省美术作品展》一等奖;《青岛·中国雕刻艺术大赛》优秀奖;《首届江苏省美术节》铜奖;《江苏省首届雕塑展》优秀奖;《江苏省第二届雕塑艺术展》三等奖等奖项。曾参加2000年江苏“七彩美术” 晋京作品展;2001年中国城市市花雕塑方案设计展。

作品曾在《美术报》、《雕塑》、《当代美术》、《江苏美术50年》、《西北美术》、《中国雕刻艺术精品集》等刊物上发表。曾参加《淮海战役五总前委群雕》,《徐州三环路环岛雕塑》等许多大型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和施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