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艺术,也是生活
——读《艺术发展史》有感
如果说有一本书让我真正理解了艺术话,那么这本书就是《艺术发展史》;如果说有一本书重新开启了我思维深处的审美世界观点的话,那么这本书也是《艺术发展史》;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为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带来艺术上的福音,那么我认为这本书还是《艺术发展史》。读完了这本《艺术发展史》,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艺术既是艺术,也是生活!
《艺术发展史》的作者贡布里希(Ernst H.Gombrich)是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此外,贡布里希还涉及了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电影、音乐、文化史和大众传播学等多种领域,可谓博学多才,这为他在解析艺术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更形成了他独特的解析方式,使读者读起来又一种曲径通幽的妙感。
他的一生有许多世界闻名的著作,其中《艺术发展史》是这位最负盛誉的艺术史学家的代表作。这本《艺术发展史》语言生动,文彩斐然,作者以一个讲故事人的身份,把从原始时代直至20世纪中期的人类艺术发展历程,编写成一个个寻求“美”的真谛的精彩的故事,而这些精彩的故事,既是艺术,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权威杂志《逻各斯》(logos)称《艺术发展史》为“一个世纪以来改变了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105部著作之一”。
艺术和艺术家
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导论的结尾说“我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妙趣横生地谈论艺术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评论家使用的词语已经泛滥无归,毫无精确性了……”作者诚恳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同时也说明最深刻的道理总是蕴涵在最简洁的话语中这一道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艺术发展史》的导论部分是整本书的总的概括,也是精华所在。它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并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同样让读者知道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以及这本书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首先提出:“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从而也表现出了他对于艺术与艺术家之间关系的理解。 然后阐述了一个人喜爱或讨厌一件艺术品的理由,而后他又谈起了他的鉴赏趣味,最后告诉读者怎样欣赏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贡布里希就是这样,把读者带入到了这个艺术的世界中,引人探艺术之胜。
贡布里希认为一个人喜爱或厌恶一件艺术品是没有理由的,但通过鲁本斯给小男孩作画和丢勒画自己的母亲这两个例子的对比,告诉了我们“一幅画的美丽其实并不在于它的题材美丽”这个深刻的道理,是的,虽然我们或许会因为一幅画的画风清新自然而喜爱或者因为它使我们想起了讨厌的事而厌恶,但是我们不能单单凭自己的感觉就来说它是好或是坏,重要的在于题材的表现,无论是鲁本斯笔下的漂亮的小男孩还是丢勒笔下的苍老的母亲,他们同样是寄托了画家真挚的爱的,也同样都是精彩的作品。而后他把梅洛佐的那幅优雅妩媚的动人作品和美姆林那幅略显古板的普通作品做了个比较,这两幅作品的题材都是手弹琵琶的天使,但经过两位画家各自不同的理解,也就呈现出动人的与呆板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然而贡布里希却发现了美姆林那幅画的美,是的,是一种内在的美,是需要细细品味的。所以,梅洛佐所感动我们的是华丽的画面,而美姆林所感动我们的则是他的精神。随后,贡布里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丢勒的《野兔》和伦伯朗的素描《大象》”、“毕卡索的《母鸡和小鸡》与《小公鸡》”,和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他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趣味。最后,他简洁明了地告诉读者要怎样去欣赏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正如他所说的:“要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一幅画,大胆地到画面中寻幽探胜……人们在这种探险旅行中,可能带回什么收获来,这是无法预料的”。
通过阅读《导论》,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今后的鉴赏和评论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方法和感受,是贡布里希帮我的眼界打开了,告诉我应该怎样去欣赏。
艺术与宗教
《艺术发展史》的第八章和第九章的标题分别是《战斗的基督教》和《胜利的基督教》,这让我想到了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宗教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而艺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艺术作为人类创作美与鉴赏美的活动,确实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提起宗教,我们往往想起西天的佛,天上的神,然而,宗教就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上。马克思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保罗万象的纲领。”宗教不只是我们想想象的寺庙的炊烟,教堂的屋顶,宗教在人们的心中。
一、艺术起源于宗教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中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存在,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巫术活动或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巫术和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洞穴壁画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艺术,其内容大多为动物形象。十九世纪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发现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拉斯科洞窟上的动物图案可以被称为现存的最古老的艺术。考古学家一开始并不相信这样生动逼真的动物图画竟会出自冰河时代的人。贡布里希认为:最近情理的解释是:这就是对图画威力的那种普遍信仰所留下的最悠久的古迹;换句话说,那些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图——大概再用他们的长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俯首就擒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原始人“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也就是说,原始人作画,带有一定的实用或功利目的,他们描绘动物,是用某种巫术“禁咒”野兽,以求狩猎成功的实践活动。
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与原始人的生殖崇拜观念直接相联。生殖崇拜是原始绘画和造型艺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源头。由于人类自身的生殖是制约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殖崇拜则成为原始艺术的母题。
在各民族中,最早的人物雕像皆为女性裸体雕像,被研究者称为“史前维纳斯”。这些雕像,差不多都被忽略了脸部、四肢和五官,而与生殖相关的胸部、腹部、臀部,却被极度地夸大和强化了,表现得特别肥大。这一形态,体现了原始人对女性或神秘生殖力崇拜的观念。我们从这些雕像中,可以看到雕刻艺术的最古老的源头。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宗教神灵的形象,实际上是一种符号,是一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虚幻的象征。没有宗教,就没有艺术。
二、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人的研究
艺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宗教的探究对象,说到底也是人,是对人灵魂和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据说在古希腊的德尔裴神殿里,高高地悬挂着一条箴言:“认识你自己”。认识人自己,是宗教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对人自身进行认识和探究的行径,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是人类进步的表现。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就是人有自我意识,能够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探究人自身的生命意义。人类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企望超越有限的肉体生命,探求灵魂的永生不灭,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这是人类自从有了自我意识以来,所致力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宗教的产生,即是人类的这种探索、追求的反映。
宗教虽然以神灵和通往虚无缥缈的天国为出发点,探讨神和人的关系,但实际上却落脚于人间社会,探究的仍是现实中人的行为。因为毕竟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神灵不过是人的代言人,是理想化了的现实中人的形象。
宗教表现得最有说服力的地方,则是在上帝那里实现人性的地方。在各种宗教里,几乎都有善待父母、要行善、互相帮助、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言行一致、秉公作证、不贪婪他人财物等戒律,这些戒律,与社会道德是相一致的,是对现实人性的思考。也就是说,宗教的道德观,是主张人性和人道主义的。但宗教的戒律,在于为“进天堂”而实行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宗教的动机与现实生活的人性动机,还不能完全等同。
在阶级社会里,靠宗教的道德观,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的关系。文学艺术里的人物,常带有宗教观念,而宗教中的神灵,又常具有人性的特点,使宗教与艺术纽合难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艺术与创新
从希腊罗马的艺术赋予自然界中图式化的形状以生气开始,到中世纪的艺术接着用他们来讲述神圣的故事;从中国艺术使用这些图式的形状来沉思冥想,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画其所见”的观念;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造反者们忽略形状,走出室外感受光线和色彩,到表达现实情感的现代抽象艺术……纵观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的过程,可以说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艺术也不例外,《艺术发展史》的第十三、十四章都是讲的传统与创新。
意大利和佛兰德斯艺术家在十五世纪开始时的新发现已经震动了整个欧洲。画家和赞助人一样,都被那种新观念吸引住了:艺术不仅可以用来动人地叙述宗教故事,还可以用来反映出现实世界的一个侧面。这一伟大的艺术革命的最直接的后果大概就是各地的艺术家都开始试验和追求新颖、惊人的效果。
艺术家们的不断追求与探索,就是一个寻求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我们今天艺术蓬勃发展的源动力。读《艺术发展史》的整个过程,也是享受艺术的发展与创新的过程,艺术的发展过程同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一样,都是历经曲折和磨难的。但是这过程中,艺术家的审美创作的热情、内心情感的执着、勇往直前的探索和坚定不移的追求都构成了艺术能够发展的原因。在今后的学习与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学习他们孜孜不倦的态度,更多的是学习他们为艺术而奋斗终生的决心。
贡布里希说:“艺术革命从来没有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开始的那一次更为成功的了。我们当中熟悉那些运动的第一批斗士的人,回想起他们的勇气,回想起他们藐视报刊评论的敌视和公众的嘲笑时所经受的苦难,再看到今天他们这些昔日的造反者的展览会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看到热情的人群围着展览会急于学习和吸收那些新的表现方法,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是啊,在新的时代,新的世纪,没有任何艺术形式和手段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也没有任何材料和工具被认为是陈旧的,重要的是艺术家在什么样的观念和立场下从事他的艺术实践。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也不再末默守陈规。在经济学中,一直告诫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否则就要灭亡;我们必须心胸宽广,给已经提出的新方法一个机会。
内容充足丰富的《艺术发展史》语言浅显易懂,无论是艺术和艺术家、艺术与宗教还是艺术与创新,都是我们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贡布里希的 “想帮助读者打开眼界,不想帮助读者解放唇舌”的愿望实现了。的确,每一个读她的人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贡布里希的流畅的、严谨的有略有幽默的文采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饶有兴趣;他的浸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对艺术的无比信心感染了每一位读者,更让我们觉得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得生活中!感谢这位伟大的艺术史学家!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肖伟,女,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