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林 奇 观
—— 徐 州 云 龙 山 摩 崖 石 窟 造 像 探 秘
徐州市戏马台管理处 朱勇前
(关键词) 石窟 造像 艺术
云龙山坐落在苏北古城徐州市区的南端,是徐州重要的名胜古迹,全国五十座名山之一,因山上有北魏雕刻的大石佛而得名,因此又称“石佛山”,是闻名的佛教圣地。云龙山海拔
云龙山上兴化寺的大石佛是徐州现存最早的摩崖石窟造像,佛高
云龙山大石佛造像与龙门、云冈石窟一样,同属于皇室造窟行为,起初是石窟型制雕凿的与两侧的崖壁浮雕同为一体,处一洞穴之中。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佛必须是雕在洞中,而我国北魏时期所有的大佛都是雕刻在窟穴中的。由于云龙山为折皱山,叠石陡立,石质结构较差,致使后来大石佛窟穴塌陷形成较长时期的露天石佛。据兴华寺碑文记载,该寺建于宋梁时代,后交修葺而倾圮。直至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更好的保护这些造像,主持僧胜吉利用三面崖壁建造大殿三间,因殿依山而建,前壁三丈,后壁三砖,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风格别致成为禅林奇观。明宣德七年寺毁于火,大石佛仍然完好,宣德九年又重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给大石佛加刻了两臂及胸部,并雕饰彩绘祥云及龙的图案。
大石佛面容慈善、神态端凝,两侧千姿百态、雕刻精湛的崖壁造像,从北魏到唐、宋虽历经沧桑,依然是佛光闪耀,触动人心。沿着高耸陡峭的山体佛、菩萨、高僧、武士、伎乐、供养人等等密罗星布在大小不一的龛中。造像多为高浮雕,高度在5至50厘米之间,或站或立、或坐或卧,或单独一龛、或群组相依。大小错落、高低参差;造型端美、神态严威,井然有序地密布在高低起伏、气势雄伟的崖壁上,就连崖壁很小的深凹处都有佛的身影,放眼望去佛光扑面,目不暇接。那温良、恬静、愉快、严正等不同的神姿打动着人们。
徐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古黄河的必经之处,历史上战事繁多、水患不断,人民深受灾难,生活极端困苦,因而云龙山的佛教菩萨便是当地人民百姓重要的精神依托。聪颖智慧的雕塑匠师们以其满腔的激情和愿望,以对生活的美好理想付诸于佛、菩萨的创作之中,以善良美好的雕塑形象来换取人民百姓普度众生、解除疾苦,展望美好未来的愿景。作为平常人我尊重佛主敬仰菩萨,作为雕塑家我赞叹祖先高超的绘画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靠近崖壁零距离的贴近佛、菩萨造像,它们虽然是历尽沧桑,但那飘然洒脱、沉稳凝重的身姿,让你会感觉到佛依然在浮动。
中国最早的雕刻艺术是以汉代画像石雕刻为代表的,汉代皇室重孝道,对过世的人实行厚葬,多在亡人的石墓官上雕刻死者的生前阅历、生活习俗和神话故事等以表达对亡人的尊敬和哀悼,因而石刻艺术盛行、规模宏大,形成质朴、粗狂的独特风格。而汉画像石的雕刻多以线刻和浅浮雕的形式,造型上没有脱离绘画的形式。到了南北朝的佛教雕塑,特别是浮雕艺术则是把以前接近于平面的绘画形式发展成为完整丰满的浮雕。而且这些浮雕、圆雕、刻线往往在同一幅作品中互相结合,用来共同表现主题,这一时期中国石窟雕塑艺术的显著特点同样在云龙山大石佛造像石窟中也得一完美的展现。
千百年来大石佛与其两侧的崖壁佛像虽饱经风霜、历经劫难,仍颜容犹在,香篆不绝。特别是“文革”期间的那场灾难尤为令人遗憾和痛心。“文革”后对大石佛进行了重修, 1986年佛教协会重新接管兴化寺后,养熙法师自南京栖霞寺来云龙山做主持,秉承名人再次修复大佛,增塑十八罗汉,后又建大雄宝殿使云龙山的香火日趋兴旺。
出大石佛经大雄宝殿沿石阶往下
从以上情况可知,云龙山东壁上下两处造像为一个整体,它的开凿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宋,在唐代达到鼎盛,共有900多年的历史。徐州云龙山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是除西洛阳龙门石窟,东连云港孔望山,北济南千佛洞,南南京栖霞山之外,这一广大区域内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群。他对徐州乃至我国佛教史和石窟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云龙山大石佛背西朝东环手而坐,神态端倪、面容慈祥千百年来与冉冉而升的太阳交相辉映,光普大地。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的云龙山庙会,方圆百里的百姓都纷纷前来登山供香、拜佛祈祷,进行民间艺术品贸易交流,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相交织。目前庙会上的许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佛学传播的不断延伸,人们在安乐享受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喜悦中会更加珍爱我们的佛教艺术、敬仰佛的善道,以达到对生活的高度的完美诉求。
参阅书目:
1. 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8年
2. 王林绪《徐州览胜》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朱勇前,男,60年5月出生,学历:大学本科。职称:高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