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竹刻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的竹刻艺术,相传已有千年历史。而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形成气候,当始于明代。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利用了竹材的特性,不断探索,创作了多种形式、不同风格的具有时代性的竹刻艺术品。特别是明清时期嘉定、金陵两大竹刻流派的作品,成为后人技艺参考的标本,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竹刻的起源和历史沿革
1.什么是竹刻
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中国竹刻分竹根雕刻、留青、贴黄等。竹根雕刻是利用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节疤,稍加雕凿即可制成人物或器物。留青是在竹材外表的青色皮层上雕刻花纹。贴黄是将竹材内壁约2毫米的黄色表层,经加工后粘贴在器物上再进行雕刻。雕刻技法主要有圆雕、透雕、浮雕、留青、深刻、浅刻等。
2.竹刻的演变
中国的竹文化从夏商至两汉开始创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拓展,到了唐宋时期竹文化已经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进入元明清时期竹文化则得到了继承和推进。
竹刻能够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门类,是与竹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分不开的。早在公元一千多年,竹就成为古代诗人常吟颂的题材。正因为竹在中国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极力推崇,竹刻才能在明清时期走入繁荣。也正是在这个时代,竹刻从一种由匠人们制作的工艺品转而成为高雅的艺术品。在明代以前,传世竹刻器物及知名刻工绝少,当时尚未形成专门的艺术。宋代以后雕刻巨像若洞窟摩崖、寺观雕塑,已渐趋衰落。而可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则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所未有。雕刻的竹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大变。竹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穷工殚巧,蔚为大观,成为雕刻史上特有的奇葩。
二.竹刻的分类及各自的特征
明清两代,竹刻得到更大发展,金陵(今南京)、嘉定(今属上海)两地,为当时竹刻艺术中心,名家辈出,各创一格。
1.嘉定竹刻
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
嘉定竹刻以技精艺巧享誉天下,长于深雕细刻,擅圆雕、浮雕和透雕,亦兼善各种技法。技艺巧夺天工,作品精美绝伦,为后世所难超轶。品种以笔筒、香筒、杯、爵、洗和竹根人物及案头摆饰为主,其他品类亦繁备而无所不包。竹刻内容以仙佛仕女、历史人物、灵兽珍禽、梅兰竹菊、山水风景等传统题材为主,民族特色浓厚。
2.金陵竹刻
和朱鹤几乎活跃于同一个时代的金陵派竹刻创始人濮澄(字仲谦),刻竹技法与嘉定“三朱”迥异,不耐精雕细琢,往往就其天然形态,稍加凿磨即已成器。匠心独运,以自然天趣见胜,时人称之为“大璞不斫(zhuó)” 名声噪甚。仲谦貌不惊人,但技艺超卓,善因材施艺。喜用竹根制器,取其盘根错节,相形夺势,略加刮磨,即可卓然成器。刀法以线刻为主,兼施水磨,又善制紫檀、雕漆、乌木、象牙、犀角诸器。作品有扇骨、酒杯、执壶、笔筒、臂搁等。
金陵派竹刻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这都是金陵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
继承仲谦刻法的以乾隆时期潘西凤成就最高。其刀法和风格与仲谦极为相近。潘西凤号老桐,操刀刻竹是为了从困顿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以文人的雅逸审美,摒弃雕饰,用浅刻手法求天然浑成之妙。所刻的臂搁,全无雕饰,用畸形卷竹裁截,竹上虫蚀斑痕宛宛可见,令人疑其未经人手。其雕笔筒,取土下数节略加裁刻,给人一种天然趣成的圆熟。由于受世风影响,饱学之士的老桐,刀下篆隶,得秦汉遗法,淳古浑劲,呈刻于竹上,一派高古绝俗之气。郑板桥曾把老桐的刻竹印,钤入“四凤楼印谱”。
清后期,文人学者都以仲谦的“大璞不斫(zhuó)”和浅刻为高古独绝,最可推崇。故文人竹刻都继承仲谦浅刻一脉,但也各有发展。浅刻技法适宜刻扇骨、臂搁、竹杖之类。而这些正是文人所喜爱和常用的。
三.竹刻的发展和现状
前代艺术家皆是工书善画的文人,使得竹刻的山水花鸟、神仙佛鬼、高人逸士、娉婷仕女等形态,逼真传神。清中晚期吴门、嘉庆两地的竹人以色勒法作书画雕刻虽自具风格,立户开派,但是,竹刻家多不是文人出身,书画一道仅知临摹,所以已不能自画自刻只得求画家设计打稿。书画与刻竹成分家之势后,竹人渐渐沦落成有如一般作坊内的刻工。由于文人在竹子上作稿只能落墨一次,所以,清末以来的竹器常是浅刻,或阳文或阴文,勾勒名人书画、金石文字的竹刻,风靡浙江。然而,一些鸣世竹人,只能以镌刻名家书画见长,不能自创画稿。在这一衰落中虽也有秀韵超逸之作产生,但是,竹刻家耽于竞巧斗异,纤弱矫情,已无嘉定派的天然浑厚,绰约多姿,也无金陵派的淳古妙雅。至同光年间,连圆雕、高浮雕、透雕等竹器也愈见稀少,进入民国,竹刻诸法几近失传。市上流行的竹刻器多为臂搁、扇骨、圆雕竹器十分罕见。
清末,文人在政治的极端黑暗中,终于失去了美化的生活追求。尽管,无数优秀的工匠力图拘回颓势,却由于不拥有产生这门艺术的浓厚文化,以至想要光大竹刻艺术的理想,最终还是破灭了。
四.竹刻的保护和发展
1.嘉定竹刻的保护
嘉定竹刻早在清初即被当作贡品送入宫廷,康熙及雍正两帝不仅收藏,还将艺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乾隆皇帝则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嘉定竹刻艺人刻录。晚清时,嘉定竹刻集中在嘉定城内,作坊林立,店铺繁多,但此时整个竹刻行业已开始陷入停滞并渐次衰落。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
嘉定竹刻由上海市政府部门出资抢救和保护,制定了保护措施。上海市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出资建立了嘉定竹刻文化保护中心,收购流落在民间的嘉定竹刻艺术精品。
嘉定竹刻在200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金陵竹刻的保护
明朝时期,竹刻和花灯、折扇等民间艺术迅速发展,竹刻甚至成为皇家的宫廷文化。竹刻发展到明清时期最为昌盛。
金陵竹刻的历代大师将自己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和中国古典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赋予竹新的生命,创造了无数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之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金陵竹刻在百年前的社会变革中开始迅速衰落,在四十年代已经奄奄一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更成了濒危的传统工艺。金陵竹刻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虽然屡经历代战乱和严重摧残,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江苏省政协、总统府管监办等相关文化部门及领导针对金陵竹刻这一民间工艺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竹刻艺术家谷正宏先生在有关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总统府景区顺利建立了第一间金陵竹刻工作室,为金陵竹刻的创作、展示、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金陵竹刻在各级政府和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
一、创建金陵竹刻艺术品牌
为了使金陵竹刻得到长远的发展,谷正宏先生投资兴建了谷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谷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单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公司以“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为宗旨,长期与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民间工艺),江苏省民间艺术创作基地等单位和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多次以前瞻性的创新思路精心策划筹办大型民间文化艺术展览,为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沟通平台。
谷子文化公司走个性化的道路,联合著名的书画家共同设计、创作竹刻精品。精美的作品,造型新颖、内涵深厚、制作精巧,表现出来细微神妙的意境细微神妙、栩栩如生,巧妙的构思将现代竹刻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时代感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时代美感。
二、挖掘和培养竹刻艺术人才
公司秉承“挖掘民间传统艺术、培养民间艺术人才、汇集民间艺术名家、打造民间艺术精品”的理念,与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创建了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民间工艺)和江苏省民间艺术创作基地。
三、走向市场
1、创建金陵竹刻艺术馆
为了提升金陵竹刻的知名度,扩大金陵竹刻的影响力,谷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金陵竹刻艺术馆。
金陵竹刻艺术馆以传承民族传统、弘扬民间艺术为己任,开展艺术交流。艺术馆汇聚了江苏民间艺术家作品精华,集收藏、展览、研发为一体,展示了近几年来江苏民间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金陵竹刻艺术馆的成立为民间艺术品的展示提供了窗口,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提升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欣赏品位、促进了文化艺术交流。 金陵竹刻艺术馆将不定期地举办有关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内容的论坛,邀请民俗专家学者 、艺术家开展艺术交流、切磋技艺,为众多民间艺术家、名家高手展示创作才华和优秀精品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
2、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针
为了打破金陵竹刻的地区局限性,谷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共同创办了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学会,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即邀请省内外优秀的竹刻艺术家参与金陵竹刻的发展和壮大,打造出更多精美的金陵竹刻产品推向市场、走向世界。
3、开办金陵竹刻专营店
谷子文化公司开办了金陵竹刻专营店,以便展销金陵竹刻相关产品,使艺术作品更贴近人民的生活,服务于人民,回报于社会,陶冶和美化人们的心灵。
4、建立金陵竹刻艺术专业网站
谷子文化公司创建了谷子文化金陵竹刻艺术专业网,通过快速的信息通道,介绍金陵竹刻的相关信息,扩大宣传力度,力求使人们对金陵竹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有一定深度的认知和了解.
5、创建谷子博鼎文化艺术科技服务公司
谷子文化公司与博鼎科技服务公司合作创办了谷子博鼎文化艺术科技服务公司,利用电子商务的平台为金陵竹刻走向市场提供有力的保障。
公司还将不定期的举办有关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为内容的论坛,邀请民俗专家、学者 、艺术家开展艺术交流,切磋技艺,并对民间工艺品进行开发研制,将金陵竹刻品牌做大做强,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艺术精品,让人们在欣赏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的同时,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提升文化品位,促进金陵竹刻的长足发展,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普及与繁荣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谷正宏,男。竹刻艺术家、艺术硕士,谷子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谷子博鼎文化艺术科技服务公司总经理。国家级文化经营管理师、现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艺术创作基地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竹刻艺术研究学会秘书长、金陵竹刻艺术馆馆长、谷子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并建有谷子文化艺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