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是一场罕见的人间灾难。
面对突然而至的大地震,灾区人民无比的坚强,老师毅然组织学生撤离,把死亡留给自己,成就生命的永恒;干警在亲人蒙难后仍坚守工作岗位;遇险群众挑战生命极限,顽强抗争,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面对突然而至的大地震,党政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指示,共和国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地震发生仅20分钟后,解放军就强行军,徒步前往山区,空降兵写了遗书随时听命……
面对突然而至的大地震,整个中华民族汇成了一条“爱”的长河。
汶川地震中看到的、听到的、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大地的吼声,而是感天动地的“爱”。生死关头的夫妻之爱、母子之爱;抢救生命的军民之爱、干群之爱;全民族陌路千里闻震而至的人性之爱、民族之爱……“爱”的闪光是汶川地震中最眩目、最值得歌颂的主题。所以,当陶工壶吧策划“大爱壶”时,立即激动起我的心弦,唤起共鸣。
①以“母爱”为切入角度表现主题
明确以“爱”为主题后,选择好的切入角度,是创作的关键。
汶川地震中的“爱”无处不在,我从中提炼、选择了母爱,母爱是世间最朴素、最无私,也是最伟大的爱。北川废墟中遇难的母女,倒地的母亲面朝下,用身体保护着怀中六七岁的小女孩。都江堰年轻妈妈双手怀抱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她低着头,上衣掀起,没有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地震中最感人的手机短信来自母亲:宝贝,记住我爱你!救援队员发现她时,她没有了呼吸,双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地支撑身体,身下的红底黄花小被子里被救出仅数月大的孩子。大灾难面前,母爱,孕育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
中国政府对灾难处置的高效、透明、专业,生命至高无上的理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族的万众一心,向世界展示了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让人们看到了大写的中华民族的“母爱”。
②以“玉乳壶”为基本语言
具体进行创作时,造型使用何种基本语言呢?我在最具母爱语言的“玉乳壶”、“西施壶”中选用了 “玉乳壶”作为基本壶形。“玉乳”的壶形和略小的“的子”,体现年青“母亲”,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玉乳壶”本身的“乳头”(的子)上,稍作改变后增加了一个面朝下按在乳头上的小儿襁褓,将都江堰废墟中年轻妈妈和怀中幼儿那一幕凝固下来。在“把”上设了一个“乳头”象征母亲的另一乳房,完整地体现母亲。壶足采用“心”的形状。“心”图上隐隐含有“人”字,三只“心”足就是三个“人”,成为“众”字,寓意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把“爱”升华到民族的“大爱”,同时也暗寓民族精神是战胜地震疯魔的牢固基础。 此外,在“把”、“流”、“的座”上,悄悄地放上变形后的“5”“1”“2”,把这一难忘的日期记录在“壶”。 壶把上部有个上翘起的“飞”,看作翘起的大拇指,以示被抗震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感动,敬佩英雄之情。形成了“大爱壶”的初稿(图1-3)。
初稿形成后,我在业界征求专家、老师的意见后,作出了两点主要修改后形成第二稿。一是针对“乳头”(的子)上的小儿襁褓不易辨认、理解,偏向具象的雕塑,把“乳头”(的子)上的小儿襁褓移到壶盖上,采用了抽象的动态人形,仿佛是母亲乳汁浇灌下的生命之花。壶把上部饰有一个上翘起的“飞”,既是方便实用,也象是翘起的大拇指,表达作者为抗震中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而感动、敬佩之情。二是请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评论
然而
谨奉此文将制作此壶的体会与思考,抛砖引玉,请方家指教和批评。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孙明霞,女,1971年生于宜兴市,幼时在姑妈的茶壶店里接触紫砂,1992年正式进入紫砂制作行业,跟从多位民间高手学艺,打下了制作紫砂壶的扎实的基本功,2007年获手工制壶大赛二等奖,2008年获手工制壶大赛一等奖。
萧平,男,1942年12月生于重庆,祖籍扬州。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1963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现任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兼任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扬州大学工学院名誉教授、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南京市博物馆鉴定顾问、名家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书画研究会会长、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
陈荣杓,一名陈从,字重九,斋名小北楼印室。1943年生于无锡,业医之余研习金石,师从书画家篆刻名家秦古柳、高石农。现为西神印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