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画发展探径
探径,指探寻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其思路通常分三步:首先分析发展的主体即中国文人画的内在发展趋势;其次分析发展主体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最后将主体内在趋势与外部环境趋势相匹配,其重叠部分就是主体发展的可能路径。结论也许是很多发展路径,也许是唯一发展路径,也许走投无路。
我循着上述思路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路径作一点抛砖引玉的肤浅探索如下。
一、中国文人画的内在发展趋势
所谓文人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旧文人中的非专职画家的画,与皇上选中的宫廷画师的院体画有别;广义则统称文人的画,包括院体画。本文取广义。
这里的逻辑关系需要梳理。在中国的旧文化价值观中,文人不必善画,但画家必须首先是文人。不善诗文而只能图画,称作艺人或匠人。文人绘画,则属于一专多能,类似下棋弹琴,后人称其中画技突出者为画家。
这样看来,自古流传至今的中国画,其实都是文人画。之所以能够流传,盖因技艺精湛且富寓哲理,寓情于物,寓理于形。所谓哲理,就是对天地万物之本质的的深刻认识。为画者哲理明澈则心胸豁达,心胸豁达则天人相通。文人作画,取天地之精华,揉思辨之哲理,假娴熟之技艺,方能造形传神得画中上品。胸无点墨徒具画技者,铺陈山水,杂置人物,有形而无神,何得流传?
后人的新文人画,在题材、技巧方面作了大胆探索,有别于传统的文人画,但形变而神存,技与文的关系未变,形与神的本质未变。
由此我们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内在发展趋势:技以载文,形以传神。
文者,哲理也;神者,对象之天性与画家之激情物我合一也。
二、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
去年9月,我在《浅谈中国画的发展趋势》一文中对中国画发展的外部环境曾有描述,概括起来就是市场化、全球化。
先分析市场化趋势。市场化通过自由交换机制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而商品的意义则完全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市场化趋势实际上就是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下文讨论国内艺术品消费趋势,至于国外情况则在分析全球化趋势时再讨论。
根据消费能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将中国的主要消费者群体大致分为若干阶层。底层是占中国人口70%的农民,全部的消费需求几乎就是求个温饱,与艺术品不相干。其次是占20%的工薪阶层,所得收入除了养家活口还要供孩子读书、按揭买房,生活水平充其量就算小康,审美情趣也主要体现在实用型工艺品消费上,真正的艺术品与他们也无缘。
能左右中国文人画市场的恐怕只有剩下的10%消费者了。假定他们的生活水平都已超过小康,有钱也有闲(艺术品消费的两个必要条件),我们就根据近年的市场走向评估一下他们对绘画艺术品的需求。
有钱了,买房是首选。还有余钱,就搞装修,墙上挂点画点缀一下。这就和绘画艺术有关了。挂什么画要看装修和家具的款式风格。年轻人喜欢西式新潮,追求简约,家具从宜家商场直接搬回家就行了,墙上配一些明快的风景照、水彩画,或者干脆空着,特爽。中年人沉稳一点,装饰画要有厚重感,富态,情趣倒次要。老年人偏重传统,明清款式的红木家具配上中国文人画,雅。
还有余钱,就想到投资了。听起来有点离题,但却挖掘出中国画尤其中国文人画的另一特殊功能,就是收藏增值。哪一天让儿孙拿去拍卖,说不准值大价钱。中央台不是还设了家有宝物栏目么?
要作一点重要补充的是,无论用作室内装饰还是投资收藏,都要讲究品味。没有品味,挂起来就俗,收藏几百年也成不了古董增不了值。
判断一幅画是否有品味并不难。虽然我们直接感受品味的素养尚待提升,但有间接智慧。只要是名人的画,肯定就有品味。名人何在?外国人赞赏的,报刊杂志常见的,是大名人;一城一镇,德才兼备颇有口碑的是小名人。
无才无技,又想成名,怎么办?嘿嘿,好说,咱炒作。君不见当今画坛鱼龙混杂,多少满嘴傻B画裸女如卧蚕的痞子被炒作成著名画家?
再分析全球化趋势。所谓全球化,就是全球市场一体化,其趋势也就是全球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消费趋势。分析这一趋势不必像分析国内市场化趋势那么复杂。简单讲,外国人看中国画,欣赏的是中国的民族特色。
真正的民族特色在于传统。什么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笔墨纸砚当然是,但仅是传统工具。中国文人画的传统还有特殊的内涵,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概括的:技以载文,形以传神。
不再赘述。小结一下: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是要求中国文人画具有欣赏价值或收藏价值,两者都要求优良的传统品质。
三、可能的发展路径
有必要先补充强调一下中国画和中国文人画的区别。
上文讲到,自古流传至今的中国画其实都是文人画。那么,两者应该是同一概念了?非也。以前可以这样讲,现在不行。时下很多人谈论中国画,往往泛指水墨画,也就是用传统工具笔墨纸砚所作之画。但从技与文、形与神的特殊内涵来说,水墨画与传统的中国画概念相去甚远。外国人看不清还情有可原,我们自己不能含糊。因此,本文才强调中国文人画,而不简称中国画,以区别仅使用传统工具而不具备传统内涵的水墨画。
现在我们可以将上文两节的分析结论拿来匹配了。中国文人画的内在发展趋势是技以载文、形以传神,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是要求优良的传统品质。两个趋势的交汇之处,就是中国文人画最具长远可能性的发展路径。
这一路径指向如下目标:依托笔墨纸砚,运用精湛技艺,神形兼备充满激情地表达画家对中国传统哲理的深刻理解。
俗话说,学作画先学做人。做怎样的人?睿智的人,对哲理有深刻领悟的人,对艺术激情澎湃的人,同时孜孜不倦地刻苦追求传统技艺。
至于这条路径怎么才能走好,那就另文再论了。我们沿着这条路径,也许穷一生精力也难达彼岸。苦恼乎?不必也,此乃天意。孜孜不倦,自得其乐,你已脱俗。看世上多少天才画家生前凄凄,死后辉煌,那是同时代人的眼光肤浅,与画家本人何干?若图一时之功名,计较于身外之物,倒不如直接就做个艺人、匠人,倒也爽快。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宪飏,72年进入南通工艺美术美术研究所从事刺绣设计直到退休,工作期间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和展出。退休后被南通纽兰德工艺美术品有限公司聘为总经理兼设计总监。作品多次在展览会上获奖,并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电话:0513-85520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