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杂志策划中的图片意识

[日期:2008-07-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图文杂志策划中的图片意识

沈晓平

    在一本图文并茂的杂志中,图片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虽然,在目前的中国期刊界,那种只把图片视为点缀版面的装饰物、认为其功能主要仅限于表面性地满足视觉愉悦的想法早已落伍,但是,不够重视图片、对其在结构一本杂志、提高杂志的可读性与强化杂志独特品位、风格过程中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现象,仍然阻碍着大陆杂志普遍水准的提高。在今天这个经历了信息革命的读图时代,传媒业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先进的媒体正将过去几十年甚至几年的传统思维与做事方式抛弃。图片对于杂志空前的重要性对杂志策划编辑人员在视觉艺术方面感受力与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把杂志的策划与编辑工作变成了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一种体现杂志品位、思想性、情趣、情商、智商与品牌形象的大设计。

    一本杂志的图片史

    对于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图文杂志而言,杂志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该杂志的图片史。美国的《生活》杂志、《国家地理》杂志以及法国的《巴黎竞赛》画报等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而被誉为“美国人的家庭相册”的《生活》杂志,更是开创了图片故事的先河,对世界新闻摄影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世界期刊史上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杂志。《生活》杂志摄影师、美国摄影史上的巨擘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说过,对他来说,《生活》杂志意味着美国国旗。“我们感到了一种巨大的责任感。我们教育了世界。”尽管,“教育了世界”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本杂志的图片风格所能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财经类期刊之一,美国的《财富》也非常重视摄影,图片在其版面上占有60%的篇幅,经常每一页上只刊登一张照片。该杂志的摄影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说:“摄影对《财富》杂志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杂志任何一个报道都不可能占很多版面,除非它有好的照片。同样,一般报道如果没有好照片,它的文字就可能上不了版面了,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都理解这一点。”
    图文杂志对于图片的选择与使用方式,体现了杂志对世界的兴趣、价值观以及杂志的表达风格。图片,是杂志重要的视觉语汇。其传达信息的直观性使得今天的杂志正从文字向它倾斜。2005年9月,创刊于1949的法国《巴黎竞赛》画报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节”上举办了一个专为中国观众策划的图片展,第一张照片是1965年《巴黎竞赛》的封面----一张毛泽东的黑白照片。这个展览不仅概括性地介绍了《巴黎竞赛》的历史、风格、趣味特点,还点出了该杂志与中国的特殊关系。2003年在法国的“中国文化年”前夕,《巴黎竞赛》推出了第四期中国特刊,主编阿兰•布基亲自组织图片稿件,因为他深知相比文字稿件而言,图片稿件才是特刊成败的关键。在这本图文比例各占一半的特刊里,现代中国的崭新形象通过大量鲜活生动的照片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杂志策划中的图片优先原则

    通常,新闻类杂志的策划依据,主要来自对时事新闻的筛选与过滤。而对于时尚、娱乐、生活等消遣用的软性杂志来说,新闻类杂志所强调的时效性、重要性往往要让位于趣味性。一张或者一组难得的好照片可以直接牵出一个有趣的选题。北京的《Cityweekend》(《城市周末》)杂志在2004年曾经将中国私人侦探的选题作为封面故事发表。这篇小中见大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变革中的中国社会在经济、伦理道德、价值观、法律观念等方面很多耐人寻味的看点。这一选题的想法源于一组关于私人侦探的照片。由于私人侦探这一行当在中国已经悄然存在,只要有了照片,文字报道的采写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南京的《map》(《城市指南》)杂志2005年曾经发表了法籍摄影家曾年1988年10月在天安门为青年崔健拍摄的著名照片。这张照片的局部曾被用于崔健的第一张转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的封面,在中国流传甚广,而原作一直尘封在摄影师在巴黎的家里。同时刊载的一组青年崔健的照片也因为20年来首次独家发表而显得弥足珍贵。杂志借机约崔健做了一个访谈,做成当期封面故事。作为一本面向城市高端读者和外国人的中英双语杂志,这样的选题非常准确地体现了杂志的价值取向和风格趣味。

    以图片为起点

    在前互联网时代,全世界的媒体之间,图片的流动性相对比较困难。很多大杂志都拥有自己的专职摄影师队伍,同时,像伽玛、西格玛、联系图片社、玛格南等重要的图片社和相当数量的自由摄影师、签约摄影师队伍保证了那些媒体的图片供应。然而,这一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彻底结束了。今天,全球所有的媒体基本上可以共享受全世界摄影师的图片。对于图文杂志而言,好图片是必须的,但是,拿到好的图片,只是选题策划与设计的一个起点。这以后的工作,才是一本杂志自身实力的真正展现。新闻敏感性、对事件的洞察力、对选题的挖掘能力、对资源与素材的利用、重组与整合能力、情趣性、创意能力、思想性等等,使得杂志彼此之间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特质。
    与过去的图片编辑经常埋头整理专职摄影师与签约摄影师们的胶片不同,今天的杂志图片编辑都要面对浩翰的图片海洋,从中选出适合自己杂志的图片。有时候,越是大家都争相涉足的选题,越是容易显示杂志的功力与独特品位。在报道美国“911事件”时,很多杂志都将正在燃烧或者已经倒塌的大楼的照片用作封面,但美国《财富》的封面却另辟蹊径,采用了一个人掩鼻从街上走过的照片,街上杂乱的废纸上的内容都是有关经济的。图片总监米切尔•玛克娜莉相信他们的报道适合他们的读者,这个封面后来在美国的一次评选中获了奖。
    对于杂志媒体来说,没有照片的新闻事件等于没有发生。选择适合的照片, 是确立选题之后的第一步,也是选题策划与整体设计的重要步骤。给多大版面,人什么角度去做,采用何种设计构思等等,不同的杂志都会各显身手。针对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杀戮,1999年4月20日哥伦拜恩中学的校园枪击案,《生活》杂志以传统的独幅“大照片”展现了幸存同学的惊恐与悲痛,而同时期的《时代》周刊则对此事进行了相对全面而有纵深感的报道。在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调查梳理后,杂志还对当代青少年玩具、游戏生活中的暴力倾向进行了反思。

    图片编辑制度与摄影队伍建设

    杂志图片不是作为文字的附属物与配角而存在的,在参与对一本杂志进行结构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杂志团队的灵魂人物,选题策划的总指挥,总编辑除了应当具有过人的思想洞察力与敏锐的选题触觉,还要有很深的图片造诣与设计修养。在培养全体编辑与设计人员的图片阅读能力与鉴赏水平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图片编辑制度是一本图文杂志所必须的。在国外,很多杂志都设有图片总编职位。作为一本月刊,《财富》杂志目前共有图片编辑10人。首先,他们必须具有看照片的天份,其次要具备与被采访对象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能给摄影师提出拍摄建议。此外,他们都要懂得版式设计。帮助摄影师进入拍摄现场,负责所分管栏目的图片并参与版式设计,编辑与图片相关的文字,包括给图片写说明、起标题等等,都是他们的工作。 近四、五年以来,大陆很多媒体都纷纷借鉴国外媒体的做法,设立图片编辑一职,有一些还设立了图片总监。《东方早报》视觉总监领导下的图片工作团队共有30人左右。健全的机制,与国际先进媒体接轨的专业人材配备,保证了这份新兴的报纸以较高的起点异军突起。
    对于规模较小的杂志,图片编辑同样是杂志策划不可或缺的角色。图片编辑需要在策划阶段参与论证选题的可行性,并在采编过程中负责寻找杂志符合自己杂志的图片素材,参与特约摄影师拍摄计划的制订,管理摄影师队伍,负责在编辑、摄影师与设计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协助总编辑加强团队的图片素养培训。
    一本杂志的图片需要是庞杂而又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配备不同类型的摄影师,可以适应不同风格照片的拍摄需要。摄影师在拍照过程中具有清晰的版面意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比如,同样构图与取景方式的照片,如果同时拍摄了横片和竖片,设计人员就有更大选择余地。

    抓好封面

    杂志的封面是被读者阅读得最多的部分,是对杂志的定位与性格最有力、最精练的展现。杂志封面的首要要求是抓人、耐看。决定封面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首当其冲的是图片的选择。通常, 选对了图片,封面的成功就超过了70%。2007年的“德国大道”始于南京,其时,南京的《map》杂志策划了一个题为“在南京的德国人”的专题。作为中国吸引德资最成功的省份,江苏的德资企业多达1000多家。德国大道选择在南京启动,无疑是《map》这样的面对外国读者的DM杂志需要特别关注的。杂志策划者将接受采访的企业高管、学者、文化人约到一家新开的大型德国西餐酒巴,借来古典乐器让这些各行各业的德国人每人扮演一个乐队成员。古典音乐是德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艺术瑰宝,如此构思配合意味深长的“德中协奏”标题,在德国文周期间取得了相当成功的效果,对杂志自身的品牌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营销。
    杂志封面的制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策划与设计活动。是选择购买图片、自主拍摄图片还是采用插画或者其他设计元素复合生成,视封面主题的立意与诸求重点而定。
 

    结语

    一本杂志的策划者,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者,更是手段高明的厨师,一个有主见、有情趣的设计家。与传统杂志时代相比,杂志编辑在信息爆炸时代所面临的难题是面对过于拥挤的信息该如何取舍。而且,图片与文字内容关系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地颠倒了一下主次关系,而是在全新的设计观念下的有机互动,交替领跑。而电视以及网络媒体在图像传播方面展现出来的强大威力,便得杂志策划与设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过去对于图片传播的认知,而是需要思考纸媒的特质,找到自身所擅长的领地和方式,只有为读者与广告商提供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服务与精神食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沈晓平,男,文艺学硕士,资深杂志策划人。曾任《光与影》杂志执行主编 、《map城市指南》总编辑等职。主要编著有《国际玩笑》(江苏人民出版社)、《有脚的目光---照片和摄影家的故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表情》(江苏人民出版社)、《寻找方大曾----一个失踪的摄影师》(中国摄影出版社)。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