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艺美术的回顾与瞻望

[日期:2008-08-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南京工艺美术的回顾与瞻望
          
    南京是历史悠久,孕育灿烂六朝文化的古都,又是才子佳人、名师巧匠荟萃之地。南京工艺美术历史源远流长,以品种多样、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而驰名中外,体现着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艺术的缤纷斑斓。建国以来,南京工艺美术为国家出口创汇、发展地方经济、美化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南京工艺美术作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赴友好姐妹城市日本名古屋、意大利佛罗伦萨成功地举办了“南京工艺美术展览”,让世界了解南京工艺美术,了解南京,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获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坐落于南京北京东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建成的南京工艺美术大楼,曾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位于二楼的南京工艺美术外宾服务部更是名噪一时,普通市民难以涉足。店堂橱窗到处陈设美伦美奂的工艺美术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享有盛誉的南京剪纸、篆刻、书法、瓷刻、牙木雕及织锦艺人云集于此,现场的操作表演赢得阵阵喝彩,令外宾流连忘返,纷纷现购富有中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捎回国内以作纪念。昔日大楼的辉煌喻示当年南京工艺美术的发达兴盛,如今这栋粉刷一新的九层大楼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鸡笼山麓,翘首期待辉煌重现。

    一、回顾往昔光彩袭人;审视今朝举步维艰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南京市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工艺美术品是南京创汇主力,因为当年国家工业实力不强,有竞争能力的出口产品很少,南京工艺美术品则是以其别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饱含中华特色的文化内涵而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以天鹅绒毯为例,这是南京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新工艺品种,当时大量出口中东地区,负责生产的南京艺新、艺光两家丝织厂工人三班制停人不停机连轴生产,也难满足中东地区需求。1982年,南京工艺美术出口占到南京外贸出口总额的20%,云锦、天鹅绒毯、仿古牙木雕等都是南京的大宗出口商品,不仅大量外销,内销同样火热,南京工艺美术一派生机盎然。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南京工艺美术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和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南京工艺美术陷入困境,由于经济转型、外贸体制改革、主管部门不断更替等诸多原因,南京工艺美术企业有的不再从事工艺美术品生产,有的破产倒闭,手工艺人纷纷转行,许多传统的工艺美术品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而消失,南京人一度引以为豪的雕花天鹅绒、仿古牙雕等,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以牙雕为例,自1989年我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后,国内不再进口牙料,象牙制品也禁止在市场流通,艺人无牙可雕,纷纷改行,曾与云锦、剪纸并列为“南京工艺美术三宝”的仿古牙雕濒临绝迹。90年初南京市工艺美术总公司所属16家企业,9家亏损,仅剩云锦研究所、宝庆银楼、南京金线金箔总厂、同仁实业公司等寥寥数家在苦撑着,其余60余家区县乡所属工艺美术企业坚持生产的屈指可数。
    步履维艰的南京工艺美术面对困境是束手待毙还是冲出重围,寻觅希望之路?热爱工艺美术事业的工作者只有实事求是地找到其发展停滞甚至后退的原因,才能真正探索继续发展的出路。

    二、客观面对严峻现实,辨证分析内外原因

    1、南京工艺美术落后于国内外人们现代生活所需要的功能与审美要求

    对外改革开放,加速了东西文化的撞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文化观念、新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正逐渐形成,原有的工艺美术品在适应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和现代人们的欣赏情趣方面难以跟上。此外,传统生活方式的变革,新生活方式的传播,使不少传统工艺产品受到冷落,尤其是年青一代唯新是奇、唯新是美,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使工艺美术品销量减少,利润滑坡。

    2、企业生产与经营转型不善,使工艺美术生产发展处境困难

    由于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原有生产条件的丧失,集体化的工艺美术生产企业正在经历转型、变革。20世纪50年代,在“合作化”高潮中,家庭手工作坊、生产自救小组纷纷升级为“生产合作社”,70年代更纷纷升级为“大集体化”的工厂。80年代中期,由于工艺美术生产管理体制和外贸体制的改革,主管部门不断更替,领导班子频繁调整,宏观调控能力薄弱,加上某些行业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部分乡村、个体企业一哄而上,不少产品偷工减料,质次价低,不择手段与集体企业争市场,破坏了工艺美术声誉,冲击了正常的生产和销售。

    3、工艺美术企业的结构不适应艺术人才生产工艺品

    由于工艺美术企业产品结构老化,没有积累,负债太多,又改革措施不力,分配机制没有动力,影响了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不能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形成自己的经营风格。加上工艺美术品作为市场商品的竞争意识不强,失去了市场,制约了生产。优秀的技艺人员下岗,提前退休,严重者人去厂空,后继无人。

    4、工艺美术生产设备陈旧,技术工艺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设备的更新、技术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并使产品获得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可在工艺美术生产中,长期以来不重视技改,一些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行为短期化,积累少,不愿意也没有资金更新设备,长期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工艺美术行业的生产和发展。

    5、影响工艺美术生产发展的其他因素
 
    1)工艺美术研究机构的彻底转行,挫伤技艺人员对工艺美术的深厚情感,造成优秀技艺人员的严重流失。
    1973年成立的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其主要任务本应是对南京工艺美术
的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理论研究,以完成研究课题,推广研究成果,为南京工艺美术事业服务。该所成立后确实致力发展南京剪纸、瓷刻、泥塑和黄杨木雕,并在牙木雕的基础上挖掘发展“南京雨花石雕”这一新工艺品种。,使其与云锦、剪纸、仿古雕共誉为“南京工艺美术四宝”。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级部门的断粮断炊,迫使该所自谋出路,80年代中期彻底改行,成为“南京装饰设计联合总公司”,完全偏离了工艺美术研究范畴,一批优秀技艺人员严重流失。
    2)传统工艺美术及其艺人的社会地位偏低,亟需进一步提高。由于历史偏见和长期存在轻视手工艺人的社会意识,至今传统手工艺人与在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的白领阶层相比,其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明显偏低,致使传承工艺美术技艺问题愈发严重。从就业来看,由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业对人力资源的大力需求,新兴职位的不断涌现,青年人愈来愈不愿意选择传统的工艺美术工作岗位。
    3)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理念,重视现代科技发展固然必要,但忽视了象工艺美术等类行业所必要的名师巧匠的传帮带教育,加上这类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偏低,其子女对子承父业,从事传统技艺工作失去热情与信心,而许多高档的手工艺品的设计与制作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名师巧匠的手把手传承,所以传统工艺的绝技后继乏人,已成不容乐观的现实。

    三、贵在坚持,贵在创新;奇葩怒放,春意盎然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当代工艺美术的产生,需要走多元化而不是单一化的发展道路,既不能因传统而弃时尚,也不能为时尚而轻传统。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工艺美术出现的波折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工艺美术,体现的是华夏民族数千年智慧结晶,能美化人民生活、提高人们审美情趣,只要紧跟社会,适应社会,继承传统精华,不断创新提高,不但不会衰落消失,还会大大向前发展。南京云锦研究所历经沧桑的50余年,充分验证了这点。
    1954年成立的南京云锦研究工作组,1957年正式改为南京云锦研究所。在上世纪四十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中,该所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指导下,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创造了很多适合现代实用的新花色、新品种,满足了国内外市场和国家礼展品等方面的需要。在积极创新的同时,还深入开展对传统丝织图案的整理研究和对失传的传统品种的恢复研制工作,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受北京定陵博物馆的委托,对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陪葬的“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进行复制。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终于将这个织造技术失传已久的优秀品种研制成功,不仅再现了出土文物的本来面貌和十六世纪我国丝织工艺的成就与水平,而且挖掘出可以“古为今用”的优秀老品种。这件“孔雀羽织金妆花纱龙袍”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珍品奖,被誉为国宝级艺术珍品,如今已成为南京云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此外,该所还成功复制了“中日甲午之战”  将领丁汝昌战袍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以及为日本制作了中国古代赠送琉球国王的龙袍等珍贵文物的复制品。
    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研究与艺术实践工作成绩斐然,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也不可避免遇到了曲折和蹉跎。曾几何时,该所濒临倒闭破产边缘,上级领导屡派机关干部组成工作组深入该所,所领导班子走马灯似调整,工资、医药费等长期拖欠,大批技艺人员下岗外流,破败的云锦大楼前门可罗雀。但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那么一批人热爱云锦事业、矢志不渝、恪守职责,他们不计名利、坚守阵地,上北京下海南,四处寻觅新出路、新机遇。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和中华织锦村,收集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织锦艺术代表作品,并对传统织锦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及时归纳、整理,总结技艺资料,抢救、恢复了一批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云锦研究所在轻工业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向文化部门宣传介绍,经过努力终于得到了文化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并从国家文物局得到了不少文物复制的任务和经费,开展了传统云锦织品的仿制和恢复工作,并以此为重点,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品,一方面继续仿制,一方面开展技改工作,完成了云锦纹织机计算机CAD项目,创制了电脑挑花。不仅复制文物的原料、半成品,更是将传统云锦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研究开发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的云锦制品系列、室内装饰系列、服饰系列、旅游纪念系列等产品并投放市场,广受欢迎,生产数量翻番,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也日益显著。如今的南京云锦研究所不仅能将“云锦大花楼木织机”搬到美国、日本等国家现场操作表演,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技艺文化,更是将南京云锦工艺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平时生活的实用品。众所周知,云锦服饰已冲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冲到海南博鳌论坛,让世界人民欣赏那金彩辉映、绚丽灿烂、美如云霞的南京云锦。目前南京云锦正积极为申报联合国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今日的南京云锦大楼装饰一新,古典高雅,与新造的金碧辉煌的牌楼相映成趣,骄傲地耸立在莫愁湖畔,成为名誉天下的涉外旅游景点和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向国内外展示南京云锦的无穷魅力。
    如今,南京云锦研究所奇葩怒放、春意盎然,50多年的兴衰沧桑经历告诉我们,艺术贵在创新。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如何进一步贯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方针,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的有效利用,是一个摆在工艺美术工作者和生产经营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研究课题。只有创新,艺术之树才能长青;贵在坚持,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风大浪中认清方向,撑好舵把,乘风破浪,直达胜利的彼岸。认真总结南京云锦兴衰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使我们得到感人肺腑的启迪,指导南京工艺美术的发展。

    四、事业为重,重树信心,瞻望未来,再创辉煌

    1、有的放矢,把保持传统工艺美术的成果落到实处。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南京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保持至今实属不易,例如南京云锦、牙木雕、剪纸等。新中国成立后,艺人地位逐步提高,生产体制改革产业规模扩大,劳动条件改善,传统技艺得到保护、继承和发展。但是仍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卓越的工艺美术品种难以存留。针对这种情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做好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成果的工作。
    1)政府的规划和支持,制定传承规划及实施方案。工艺美术企业具有二重性,既与其他企业一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化生产的一个经济细胞,又是承担发展民间艺术、传承民族文化这一社会任务的特种职业。由于工艺美术企业手工操作因素较多,优秀员工的吸收和培育难度较大,经济能力普遍较弱,靠工艺美术企业自身努力显然不够,理应需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尽管早在97年国务院217号令颁布一系列的保护条例,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补充实施细则,才能将其真正落到实处。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要帮助企业争取政府的支持,又要协助政府落实规章的实施,其工作任重道远。
    2)建立新的工艺美术生产机制,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成为文化和经济并举的产业。南京云锦研究所为我们开创了先河,应以此学习和借鉴。
    3)加大对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的保护,积极呼吁省有关领导部门联合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建立相应的保护措施,组织较强的人力物力对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技艺进行研究、记录并整理建档。

    2、瞻望未来,为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效益探索新路

    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步伐,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完成保护、继承和发展工艺美术任务。保护目的在于继承,继承的目的在于发展。为了保护与发展,必须寻觅新的出路。
    1)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美”。由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原有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青年人,追求的是个性美、异化美、简洁美、快捷美。传统工艺美术平淡而多年不变的品种,千篇一律的传统题材,繁琐的技艺已难以引起当代消费与欣赏群体的审美共鸣,必须正视现实,与时俱进地转变创新设计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在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更好地为美化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作出贡献。
    2)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创造高精尖的工艺美术品。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到今天,必须要从原材料、工艺设备、工具以及检验管理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来武装工艺美术,结合和利用日益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注重和发展绿色环保生产制造,在保护传统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创造高新技术的新产品,造就市场需求,掌握其主动权。
    3)重视技艺人员的培养,尤其要重视高端技艺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工艺美术人才不断流失,后继乏人已是客观事实,必须抓紧时间尽快制定相应政策吸引人才,防止外流。既需要有相应学历、能创作设计的技艺人员,也需要动手能力强、技工性质的能工巧匠,更需要既能创作设计又能动手制作的高端技艺人员。建议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与相关的工艺美术高职高专院校联合办学,以及通过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方式补充和提高技艺人才的储备力量。
    相信经过南京工艺美术全体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南京工艺美术一定会重整旗鼓,为弘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再现她的魅力和辉煌,迎来南京工美术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武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原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秘书长,现应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系副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