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派玉器天然器皿件制作的思路探讨
自古以来在中华传统文明的璀璨宝库中,玉文化就有着一个十分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地位,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玉器制作艺术也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的传承发展。
素有南方之秀美称的扬州玉派风格也在历代琢玉艺师们的不断继承和努力创新中,使我们自己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业界同仁所首肯。
尤其是在人物山子雕的传承创作上,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风貌,从众所周知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中珍藏的巨形山子雕《大禹治水图》和《秋山行旅图》、《会昌九龙图》到现代近年来在中国玉石雕刻作品的顶级评比中,众多获奖的扬派玉器山子雕精品中,无不闪跃着各位艺人的匠心独具和智慧结晶,百花齐放的观念和现代科技机械工具的改进,在尽量保持前人古朴之风的同时,更多通过深、浅浮雕,立体园雕,镂空雕的技法大大的提高了作品创作的空间。
在器皿件的创作中,本人的理念是结合传统玉器器皿件风格,在保证主题,如炉、瓶、壶的自身造型的规矩的前题下,加入更多的扬派人物山水风格理念,尽量多的利用整块原料的多余可用之肉,结合玉料材质,材料本身的颜色以及天然皮色或糖山料中的俏色,进行总体构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独特的艺术效果,视觉效果。
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本人得出结合扬派玉器风格制作器皿件的几点优势:
一、小料大做
很多能够设计成器皿件的原料,特别是和田玉籽玉的料块,本身体积就比较小,如果硬性生产瓶,炉类产品很可能到最后体积只有原料的1/2或更小一点,但我们通过盘拨练条吊坠等在拉大空间外围的同时,将可用的多余部分肉块,尤其是有关高点部分,都设计成与整个作品相关联的画面,使人的视觉、感觉都是一块较大的材料所生产出来的。如本人于2007年创作的童子拜观音作品,上手时只有一块2500克重的和田籽玉,而且无法拨链条做提头,但该玉料去身没有什么毛病,我即先将其瓶型定出,多余之肉设计成观音、山石、荷叶、紫竹,盖子部分设计的和气童子手持荷花、荷叶,几乎将原料的各个高点保持未动,作品完成后给人的感觉是丰满而又较大的,该作品在第六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评比中获得铜奖。再如2007年创作的执扇仕女“天然链条瓶”作品,材质为和田籽玉,但块头较小,只有2000克不到,块形较长,没有毛病,在设计作品时,首先确定了盘拔链条、吊坠,提升视觉空间,而在瓶身的下半部将多余之肉,设计成以执扇仕女为主题,上悬一轮园月,旁有苍松古柏,楼台殿阁,在保证链条瓶整体造型流畅,不受影响的同时,通过天然配景的设计,作品被增大了许多,并凭添了几许诗情画意,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该作品在今年“中国玉器百花奖(广州)”评比中荣获银奖。这两件作品的创作成功,均是扬派玉器与器皿件巧妙结合比较成功的典型实例。
二、便于在保皮或巧色运用的同时能更好的处理原料上出现的病绺、脏斑
对于有些已确定制作成器皿件的作品,在创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保皮或巧色的运用及挖脏去绺,如果一味追求光素效果,往往无法保证皮或色的保留,到位和运用后产生的效果,特别在有些原材料病绺较重较大时,则很难将器形保留得比较完美,并不使其产品被做小,但将具有扬派特长的人物山水设计融入作品中,那将就比较容易,将以上诸多问题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有效的处理,并获得比较理想的艺术效果,如本人在2006年创作的巧色“嫦娥奔月”链条瓶,当时作品定稿后,只有在正面的左上方有一些皮色,但除去瓶身之外,所余之肉极少,要做成光素链瓶,将无法保留籽料的天然皮色,经认真思考后,确定将瓶身多余之肉设计一嫦娥飞往月宫,而将最大的一块薄皮设计成月亮,旁边的零星的皮色做成数朵鲜花,作为嫦娥飞天时的陪衬,并通过烟云缭绕将整个画面加以组合,创作成功后,艺术效果非常明显,在2006年中国工艺美术玉、石雕刻作品“百花玉缘杯”评比中荣获金奖。同样是在2006年创作完成的籽玉巧色“紫竹观音天然链条瓶”作品,该玉料正面皮色较多,但有一道较深较长的病绺,斜插在皮壳的下边较浅处,如果去掉该皮壳,那最好的皮色就无法巧用,同时也可能伤及瓶身的线条,经思考再三,决定将其设计成观音旁边的一片紫竹和山石,用于在保色的同时去掉部分并藏起大部分病绺,再结合深、浅浮雕手法,使作品完成后,既十分丰满,自然美观,又无病可找,在2006年第五届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评比中,获得银奖。这两件作品均是按以上思路创作成功的典范。
三、有利于作品的整体色差效果
同行皆知,很多玉石原料,包括新疆和田玉籽料在内,在同一块原石上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色差,这是因为石料本身的阴阳面或因日照形成的上部和石根之间的颜色差异,在设计器皿作品时,如果做成素面作品,则无法使其整件产品达到统一理想的效果,而结合了扬派人物山水等制作风格,则能在设计创作中通过有意识的构思,将较青或较灰暗的那一部分单独进行处理,尽量做薄和缕空就能大大改善作品的原有整体效果,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本人目前正在手上创作并即将完成的一件新疆和田籽玉作品“童子拜观音天然瓶”,其作品的右下角明显比其它地方要青出几许,经慎密构思,将该部位设计成观音座旁的一张大荷叶,将中间较青的部分做成荷叶卷,尽可掏薄,其它边缘自由翻卷,而将厚度做出稍稍厚实一点,最后结果则达到一眼看上去同乎没有任何色差,而且工艺造型也非常完美,瓶的线条的流畅,观音菩萨的静与荷叶翻转的动,形成一幅十分完美和谐的画面,使观者几乎考虑不出为缩小材质色差而刻意进行的创作处理。
终上几点只是本人在多年的玉器作品创作中所得来一部分实践经验,因为玉石的材质和形状是天然的,而艺术的创作确是永无止境的,本人感觉在处理一些特殊的器皿件作品时,能有效的结合扬派玉器的风格,能使产品在用料、用巧和保大及提高艺术性观赏性和经济效益方面有许多非常理想的效果。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点浅见,还需请众位前辈大师及玉石雕刻界同仁给予指点。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刘月川,男,1960年元月出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曾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20多年的玉器创作过程中,结累了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在生产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强能力,在积极传承中华玉文化的同时刻苦钻研创作技艺,领导企业员工先后创作了数以千计的高档玉器艺术品,使之形成了如今“扬州雅园玉坊”的知名品牌。
近年来创作的玉器作品在国内众多顶级玉、石雕刻作品评比中,多次勇夺金、银、铜奖项和获得多件优秀作品奖,并为多家艺术品公司和藏家珍藏。主要奖项:2004年参与创作的《大千佛国图》山子获第三届“天工奖”金奖;2005年创作的《观音山》获第四届“天工奖”金奖;2006年创作的巧色《嫦娥奔月链条瓶》获06年“百花玉缘杯”金奖;2008年4月创作的大型山子雕《观音山》获08年“百花玉缘杯”金奖;08年8月创作的小山子《观音山》获中国玉器百花奖(广州)金奖,多年来获得的银奖、铜奖、优秀作品奖数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