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扬州漆器的继承和发展

[日期:2008-08-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论扬州漆器的继承和发展

    漆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时期,出土的漆木碗经过碳14测定可以证实,漆器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时期。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千百年来以其富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和巧夺天工的制作工艺蜚声中外。尤其明末清初江千里的软螺钿名噪—时,曾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说,扬州漆器的工艺品种繁多,有“点螺、纯雕、雕漆嵌玉、平磨螺钿、刻漆、彩绘、雕填、骨石镶嵌等等装饰工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大多数人急功近利的思想的存在,许多父母不再让孩子从事手工艺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在八十年代,大多数新潮美术人士对传统持激进的、否定态度,认为传统是阻力和障碍,就把许多好的东西也一并摒弃了,好的东西因此就消失了,现在如何继承和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去年,有一位台湾漆艺家来我厂参观,谈了台湾漆艺的现状,我感触颇多。在台湾漆艺是被人们当作“国粹”来继承的,在台中有专设的“传统技艺传习所”,曾邀请大陆的漆艺专家前往授课,在艺术院校教学中也开设漆艺课,凡愿意学漆艺的学生,所有生活和吃饭费用全免;另台湾的博物馆以高价收藏有创意的漆艺新作,可见漆艺在台湾的重要性!另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的生漆原材料,经过他们设计加工成精美的漆器,日本的普通家庭都喜爱天然质材的制品,家中是否拥有漆器产品,也是身份和富有的象征。蔡克振教授的漆画《报春》被日本人用现代科技“解剖”,然后再进行研究,由此可见日本人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严谨态度,同时也看出日本政府对漆艺的重视程度。而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都取消了漆艺、陶艺、民间艺术等专业,因为“没有市场”,毕业生分不出去,急功近利的思想使漆器这—传统产业面临衰败,有许多漆器工厂倒闭,艺人流失,技艺失传……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一多民族国家,传统工艺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对整个人类的前途都很重要,从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它不单只是哪一种工艺的兴衰的问题,而是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构建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正处于社会转轨时期,人们太过于重视眼前的实际利益,唯利是图,漆器行业也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技术工人青黄不接,产品结构老化,几乎招不到工人等等问题。好的是政府已开始重视这个问题,1997年5月20日由李鹏总理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17号--《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是目前保护传统工艺的最高法律依据,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把很好地发展漆艺,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是常,创新是变,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传统是没有下限的,继承和发展,有点象打乒乓球一样,有进攻型的选手,有防守型的选手,所谓进攻型就是在发展中继承,而防守型就是在继承中发展,进攻型往往比较主动,我个人认为应在发展中继承。
    扬州漆器的创新和发展成了时下紧急任务,人员的减少,材料的缺乏、能源的危机、手段的局限,这种材料与制作工艺上的麻烦,有些的确是这个工艺与生俱来的缺陷,更多的是人为设定的思想桎梏,我认为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材料和工艺手法要改进。漆艺的生产过程一直沿袭以前生产流程,导致耗时,耗工耗料,一旦设定只有使用中国原生漆,并严格遵守传统工艺套路,才能算正宗的漆艺,那就乱套了,估计只有在中国西南边远地区的棺材铺、马桶作坊才能寻到,因为他们从材料到工艺都“—丝不苟”地继承了传统、几百年不变,那样产量无法增加,跟不上市场节奏,经济收入自然也无法增加,可以探讨尝试用新的材料或者新的工艺。(2)设计力量要增强。当今漆画大师乔十光先生认为应该“设计力量领先”。因为漆器产品的设计有它的特殊性,它是以线条来概括物体的形象的,必须要笔笔到位,交代清楚,不能有丝毫松懈,否则就影响形象结构。特殊的工艺是别的工艺不能取代的,是立于世界艺术的物质础。有了一些优秀的设计师就有好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巧妙结合,省工、省料并不是“偷工减料”,设计者“要师古人之心,而不师古人之荪。”
    (3)与旅游市场相结合。漆艺和纯艺术,观念艺术不太一样,可以作些商业上的考虑,漆器与玉器是扬州市的传统工艺品,也是扬州传递传统文化的代表,如何使来扬州来玩的每一个人都有兴趣来购买漆器产品, 价格上就要有定位,分几个档次。其次产品质量要保证,有新意,有实用价值,就象人家去法国就要买法国香水一样。
    (4)体制问题:的没有普及孔夫子没出现七十二贤人,只有全民参与才能更快发展
    有三千弟子就不可能对于传统工艺,我认为适合师徒传授,作坊式的方法来让它—代代的传承下去,缩短学生摸索的过程,让学生有兴趣更快的投入到漆艺创新的工作中去。适用于传统工艺的生产方式,采取与它相适应的体制,模式是很重要的,不一定强求其工业化,规模化,一方面走大批量生 产的道路,一方面走精品的 道路。对传统工艺不单是一种静态的保护,还有动态的发展,充实、推动!我们这代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我们今天的创新和发展是给后人留下的传统,也许若干年后会有人研究我们的,相信扬州漆艺会在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下,再创新的辉煌。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董亚梅,女,1971年12月出生,工艺美术师,1992年6月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同年分配到扬州漆器厂礼品开发室,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宇为师,从事漆器图稿设计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