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琛
一百多年前,法国丹纳(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不是孤立的”。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均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他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尼德兰的绘画与古希腊的雕塑进行理性分析,用大量的史实论证:伟大的艺术品与艺术家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奇迹”,一件艺术品属于艺术家的全部作品,一位艺术家属于连同他在内的艺术家群体,而一个艺术家群体则离不开他们所属时代精神和风俗的影响。
今天,我们用信息传播学的原理来重新审视丹纳的观点,仍可称之为真知灼见。从宏观上看,构成客观世界有三个基本要素:物质、能源、信息。信息一词的拉丁词源是informatio,意思是通知、报道或消息。在中国,信息一词在唐诗中已出现,是音信、消息的意思,一直到20世纪中叶,其科学含义才被逐渐揭示出来。1948年美国科学家维纳(控制论创始人)指出“信息既不是物质,又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同年,美国科学家申农(信息论的创始人)指出“信息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而早在1929年,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1898-1967)创作了一幅名为《意象的不忠》的画。画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烟斗,而画面下方则写了一行法文,可译为:“这不是一只烟斗”(见图01)。说明他已从直觉意识到物质与信息的区别。
图01马格利特《意象的不忠》
从科学角度看,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信号等当中所包含的内容。自然界、人体本身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信息。从哲学角度看:信息是事物本质、特征、运动规律的反映。事物的特征通过一定的媒介或传递形式(如声波、电磁波、图像、文字等)使其它事物感知,这些能被其它事物感知的表征该事物特征的信号内容即为该事物向其他事物传递的信息。信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可存储性、可转换性、可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性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从外界取得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而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则是把加工外部信息所得到的“主观”信息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信息的传播规律可概括为:1-1=1,输出信息的系统不损失信息;1+1=1,接收信息的系统重复信息,不增加信息;1+1=2,如果是创新的信息(再生信息),则信息量增加。
丹纳的《艺术哲学》出版于1865年至1869年之间,在此书问世后不久,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在讽刺和嘲笑声中诞生,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但我们今天透过岁月的尘埃,可以看到,印象派涌现出一批艺术大师,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回望历史,印象派画家具有鲜明的叛逆性,但他们并不是互不相扰孤立存在的。法国莫奈(1840-1926)的《日出•印象》 (见图02),雷诺阿(1841-1919)的风景与人物(见图03)均为经典巨制。二人的手法不同,但有其共性:艺术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受放到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之中自然景色的万千细微变化,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拘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以瞬间的印象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较多考虑画面的总体效果,较少顾及细枝末节,将绘画从客观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精神表现。
图02莫奈《日出印象》 图03雷诺阿《煎饼磨房的舞会》
印象派画家除了相互影响借鉴外,还借助“外力”实现对传统的突破。中国画家林风眠(1900-1991)说:“我们追随印象派的远因,则必须提到中国和日本”。德加(1834-1917)是属于印象派的,因为他喜爱抓住瞬间感受。但他的作品表现室内的内容特别多。他是“运用线条的色彩画家”,主张靠记忆作画,把那些芭蕾舞演员、浴女(见图04)画得极为生动。他的色调温暖、轻快、鲜明,把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艺术史研究者认为,他显然受日本浮世绘大师喜多川歌麿(1753-1806)的影响 。歌麿开创了美人画的黄金时代。他的木板美人画(见图05)去掉了华贵锦衣,省略了和服间色繁复的线条与背景,以暖色调的单色平涂背景,结构色彩简练,用韵律优美的曲线把握女性肌肤的柔和感觉。而日本艺术与古老的中国艺术又有密不可分的血脉关系。
图04德加《浴女》 图05喜多川歌麿《情人》
回望20世纪,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产生了不少“颠覆传统”的成果,例如,1905年,爱因斯坦(1879-1955)发表了“狭义相对论”,1907年,毕加索(1881-1973)则以《亚威农少女》(见图06)震撼世界画坛,成为“立体主义”的先声 。有人说:“现代科学就是爱因斯坦,现代艺术就是毕加索”。 但这两位巨人也不是与世隔绝孤立出现的,在他们身后还站着一位巨人,那就是庞加莱(1854-1912)。庞加莱是横跨世纪科学的一座“喜马拉雅山”。他是法国的“两院院士”,他在1902年出版的名著《科学与假设》对爱因斯坦和毕加索都产生很大影响。1904年,爱因斯坦得到了《科学和假说》的一个非常好的德文译本,这使他连续好几周都为之着迷。 庞加莱关于时间和同时性的洞见启发了他,1905年诞生“狭义相对论” 。而庞加莱关于非欧几何和四维空间(指三维空间与一维时间融合而成的一个复合体)的精妙阐述,促使毕加索沿着全新的视角去思考,刺激了他把几何学作为新艺术语言,他经常大谈第四维,身上总装着庞加莱的著作。他在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中不存在一个真正的透视点,画中很多面部表情和身体形状都是从多个视点同时表现出来,人物开始朝几何图形发展,同时,他曾研究原始艺术,他接受了非洲原始木雕的影响(见图07),最终实现了“立体主义”的伟大突破。
图06毕加索《亚威农的少女》 图07[古埃及]《赫亚尔肖像》
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画家,除了毕加索外,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如,马蒂斯(1869-1954)用色强烈、笔法狂野,为野兽派的创始人。他善于吸取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点,他研究东方地毯的配色法,发展成一种对现代设计有巨大影响的风格。“餐桌”(见图08 )作于1908年,从这幅作品能够看见马蒂斯把眼前的景象改变为装饰性的图案。
图08马蒂斯《餐桌》
法国艺术家杜尚(1887-1963)在1917年纽约举办的大型独立艺术展时,以“现成物”《泉》(见图09)签假名送展,尽管最终未被展出,但在艺术史上意义非凡,近时在英国被选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艺术品。而杜尚属于达达艺术家,以“反艺术”著称。美学家费舍尔指出:“杜尚因此而瓦解了许多构成视觉艺术的最基本的假定:1、艺术是手工制作的;2、艺术是独特的;3、艺术应该看上去是美观的或美的;4、艺术应该表现某种观点;5、艺术应该需要技巧或技术。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相反相成”。反艺术必知正,才知反。
图09杜尚《泉》
达利(1904-1989)在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的形象方面,为超现实主义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1年油画《记忆的永恒》(见图10),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达利早期的超现实主义画风。达利承认自己在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
图10达利《记忆的永恒》
《辞海》给艺术下的定义为: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英]迈克尔•列维《西方艺术史》十四世纪人们说过一句话“离开知识的艺术是毫无价值的。”无论一位艺术家使用何种工具和方法,他所希望表现的将不仅仅是情感和想象,而且还有他的理性知识,并且要体现有关宇宙的一些普遍的或具体的真理。知识,指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描述,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信息(理性知识,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或感知信息(感性知识, 如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那些迄今尚未被认识的原始信息,是人们努力探索的对象,能否转化为知识,取决于人们的认知、感知能力。如气象云图,人类不能破解时,可叫信息,不可叫知识,而农谚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可称知识。彩虹照片可叫信息,而牛顿在《光学》中对彩虹的分析,毛泽东“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诗句,画家的彩虹图,均可称知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从历史的眼光看,艺术虽以人类的情感和想象为特性,但情感和想象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理性与感性知识积累的结果。《庄子•逍遥游》曰:“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时代是一个T型舞台,艺术家在民族纵向文化积淀与横向异域文化吸纳的两线交汇处,以其作品亮相,展现才华。西方的艺术巨匠毕加索、马蒂斯、杜尚、达利的成功之路可以为证,而中国也不乏其例,苏天赐(1922-2006)先生所走过的艺术之路就具有典型性。
苏天赐先生大胆融会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将中国画的写意笔法融入到了现代油画中,开创了具有中国气韵的油画表现风格,在油画界独树一帜。他的两个创作时期特别值得重视:一是 1948年至1949年,他创作了一系列女性肖像画,其代表作主要有《黑衣女像》(见图11) 、《蓝衣女像》,入选《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及《中国油画百年图史》,其中《黑衣女像》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二是1979年起,他的绘画以风景、静物为主。苏天赐先生在晚年对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了回顾与总结。从其自传中我们获知,首先,苏先生直接师承林风眠先生。林风眠于1919赴法国勤工俭学,擅油画、水粉画、中国画,是中西比较美术研究的先驱者,对印象派持肯定赞赏态度,作品重意象表现,线条凝练飘逸,色彩朴中见雅,画风或浓郁强烈,或清醇淡雅,生机盎然,教学强调文化的“源”与“流”。苏天赐先生赞赏他的“粗犷和豪放”(见图12)。
图11苏天赐《黑衣女像》 图12林风眠《肖像》
其次,苏天赐先生在1940年代按图片临摹拉斐尔、贝利尼、波提切利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斐尔(1483-1520)吸收芬奇技法,形成圆润柔和风格 (见图13);贝利尼(约1430-1516)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宁静柔和的世俗性人物;波提切利(1445-1510)体现诗意、装饰风格,作品富于线条节奏、精致明净(见图14) 。
图13拉斐尔《美丽的女园丁》 图14波提切利《春》
第三,苏天赐先生曾偶然从画报中看到一幅汉墓壁画的画页,笔意洒脱粗放,寥寥几笔,便觉人物神采飞扬。虽然语言简单,只有线条和色块,加上画面剥落造成的肌理感觉的古朴,便呈现强列的感染效果。艺术理论家认为,他的《黑衣女像》显然受汉墓壁画影响,“甚至于色彩的单纯——砖红与黑色的色调走向。”(见图15)
图15[东汉]《乐舞百戏图》
第四,苏天赐先生中学时期阅读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如鲁迅《野草》、冰心《春水》,外国名著《爱的教育》、《简•爱》、《忏悔录》,以及巴尔扎克、哥德、莫泊桑、屠格涅夫、高尔基等人作品。他曾说过自己甚至想向文学方向发展。他在1979年后所创作风景画,作品题目《灼灼其华》(见图16)取自《诗经•桃夭》诗句,《润物细无声》取自唐代杜甫《春夜喜雨》诗句(见图17),说明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曾深入研读。
图16苏天赐《灼灼其华》 图17苏天赐《润物细无声》
总之,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成功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继承与吸纳前人或同时代的各类物质与精神营养的基础上所结出的硕果。请打开心扉,接纳一切智者的真知灼见,放飞自己的灵光闪念,也许有一天,世界会因此而改变。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列维著;孙津等译.《西方艺术史》.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
2、晓峰 汪芳译.《艺术手册》.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邵大箴主编.《第三代中国油画家研究——苏天赐》.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5、徐湖平等主编.《信步与回眸——苏天锡艺术历程油画展》.香港:王朝文化艺术有限公司,2002.
6、[英]阿瑟•米勒著;方在庆,伍梅红译.《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周琛,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暨昌吉教育学院美术系,现在南京香港长江有限公司从事美术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