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六书”与视觉艺术创作方法

[日期:2008-08-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周琛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对于人类来说,总是先有语言后文字。世界上最早的语言,约在300万年前直立人(晚期猿人)时期诞生,而中国约在170万年前元谋直立人时开始有语言。在距今5500年前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语言的成熟文字——“丁头字(也称“楔形字”)”。而在33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有了文字,才有书面的历史记录,称为“有史”时期,在此之前,称为“史前”时期。
    世界文字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原始文字时期。文字起源于图画。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成为文字技术。原始文字资料可以分为刻符、岩画、文字画和图画字。第二是古典文字时期。两河流域的丁头文字、埃及的圣书文字和中国的汉字,代表着三种人类早期的伟大文化,被称为“三大古典文字”。第三是字母文字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开始“音节•辅音字母”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开始“音素字母”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开始“拉丁字母”时期,约公元15世纪开始拉丁字母国际流通时期。
    美国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艺术有四个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英国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中指出,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的四个要素为:线、调、色、形。而任何一种文字作为视觉符号系统,都有三个要素:形、音、义。目前世界上几百种文字,大体分为二类:一是表音体系文字,如英、俄、法、阿拉伯文等。最大的特点是可用声音区别意义;二是表意体系文字,最典型的代表是汉字,汉字至今仍处于古典文字时期,其根本特点为:每个字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字形与字义紧密相联,也就是说字形与字义有内在联系。
    如果仔细分析比较可以发现, 文字的“义”可视为艺术的“世界”,而“形”为文字与艺术共有。分析汉字字形与字义内在构成方式, 就是把握“形”与“世界”的关系。 这一“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大体上说,再现主义艺术像镜子一样反映世界,表现主义艺术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
    汉字为什么以形表义?在现存汉字中有大量异体字,因此汉字非一人、一地、一时造出,古代 “仓颉造字” 传说不可信。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汉字产生的历史。汉族祖先的记事方法有两种,一是实物记事,如结绳、结珠、讯木等;二是图画记事。记事图画是象形文字的直接萌芽,是象形文字产生的基础。    汉字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演变过程。周有光先生认为,文字的形体有三类:图形体、笔画体和流线体。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属于图形体;隶书和楷书属于笔画体,草书和行书属于流线体。这些形体类别如今在书法艺术中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汉字的造字理论自古有“六书”之说。“六书”在春秋战国已流传,最早出现“六书”的古籍为《周礼•地官•保氏》,书中提到当时的贵族子弟要学习六门功课,即“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在这里,“六书”相当于现代语文课学习的内容,但具体情况书中没有介绍。到了汉代,有三位学者对“六书”名称进行解说。一是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指出,“六书”即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并称之为“造字之本”。二是郑众在《周礼注》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三是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不仅指出“六书”的名称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而且分别给它们下了定义。清代以后,“六书”名称通常用许慎之说,顺序用班固之说,具体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学者们认为,“六书”是古人在分析已成之字的基础上所归纳出来的有关汉字的造字理论,先有汉字,后有“六书”,但“六书”被总结出来后,常用于汉字的教学,且用来指导再造新字。
    周有光先生说,“六书”有普遍适用性,不仅能说明汉字的结构,也能说明许多种文字的结构。在此,试推演至更广阔的视觉艺术领域。
    一、象形。指描摹事物形象的造字方法。清代段玉裁认为“象形”造出的汉字有二种情况:
    1、独体。即不可拆开分析的完整单独形体,如古文“日”、“月”、“龟”(见图01)等字。而此类艺术品不乏其例,如金代张珪的《神龟图》(见图02)。 
           

 

图01象形字•龟                   图02张珪《神龟图》               


    2、合体。即在独体象形的基础上附加一些象形笔划,附加者不能单独成字,如古文“牟”、“巢”、“眉”等字。其中“眉”(见图03)是在“目”字上附加一些象形笔划而成的。无独有偶,在绘画世界也能找到此类作品,如毕加索《卡门》中有一幅画,是在一只眼上加些线条表示眉毛(见图04)。


        
    

    图03象形字•眉                              图04毕加索《卡门》


    二、指事。指用标记符号指明具体含义所在的造字方法。大可体可分以下二类:
    1、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符号,如小篆“刃”(见图05)。比较而言,合体象形字是在象形字上加象形笔画,而指事字是象形字上加抽象笔画。如果拆开后分析,所拆出的笔画单独看都无意义。在现代标志中,常以象形图案与抽象符号组合设计(见图06),让人一目了然。
           

 

图05指事字•刃                         图06标志图案                        


    2、纯抽象符号,如“上”(见图07A)、“下”(见图07B)等字,其中各笔画表示界限、方位等抽象概念,不表示具体某种事物,而是泛指任何事物。在现代标志中,可以纯抽象符号设计(见图08)。
                                   

                           

图07A指事字•上          图07B指事字•下        图08标志图案


    清代王筠认为,象形字“象人目中之形”,指事字“象人意中之形” 。与西方艺术的“具象”、“抽象”概念相比,有一定的关联。
    具象,指一种描绘人们周围世界可认知意象的艺术。这种意象可能是相当精确的,如贝利尼《梳妆中的年轻女子》(见图09),或是极度变形扭曲的,如毕加索《哭泣的女人》(见图10)。
            

          

  图09贝利尼《梳妆中的年轻女子》          图10毕加索《哭泣的女人》


    抽象,指一种非具体性描绘人们周围客观世界的艺术形式,此词适用于任何体现不可辨认事物的艺术,尤其是指20世纪那种摈弃模仿自然为理念的艺术形式。如哈通《T1956•7•德法》(见图11)。
                       

图11哈通《T1956•7•德法》


    三、会意。指两个以上字形组成新的字形并会合其含义组成新字之义的造字方法。大可体可分以下二类:
    1、同体组合。指用两个以上相同的字形合成新字,如“林”、“森”、“友”(见图12) 。艺术品中也能找到相近之例,如明代李士达《三驼图》画三个驼背的老人,表达“世上原来无直人”寓意(见图13)。
            
    

             

              图12会意字•友                       图13李士达《三驼图》


    2、异体组合。指两个以上不同字形合在一起组成新字,如“武”、“信”、“看”、“取”(见图14)。艺术品如徐悲鸿在抗日战争时期所画《侧目》中,描摹雄狮怒目圆睁盘蛇,将中国比作东方雄狮, 敌人比作盘蛇,表达出一种宁死不屈、藐视敌人的民族气节(见图15)。
         

      

              图14会意•取                      图15徐悲鸿《侧目》


    四、形声。指形旁和声旁相结合的造字方法,其中形旁表该字的本义所属的意文范畴,声旁表该字初造之时的读音,如“江”、“河”等字。在汉字形声字中,有一种“亦声字”,即形声兼会意字,如“婚”(《说文解字》云:“礼,娶妇以昏时。……从女,从昏,昏亦声)、“娶”(《说文解字》云:“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在艺术世界中,北宋画院在选拔人才时的试题多用唐人诗句,如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位应试者画一船夫躺在船上吹笛子,一方面表现了无人渡河的情景,另一方面笛子就是“亦声”符号,使得画面静中有动,充满诗意。而欧洲艺术品中亦有相近之例,如米勒《晚钟》画面远处有一座教堂,使人似乎听到钟声正在响起(见图16)。
 

图16米勒《晚钟》


    所有的汉字不外乎以上四种结构。清代戴震、段玉裁提出“四体二用”之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
    五、转注。指读音相近而形旁、意义相同并可互训的字,即一词多字。如“考”与“老”二字,《说文解字》云:“老,考也”,“考,老也”。甲骨文“考”与“老”一字(见图17),象老人扶杖而立,后来二字分化,“考”,从老省,丂声,与“老”为转注关系。 由此可知,汉字非一人一时一地所造。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热衷于希腊神话题材的创作,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柯列乔等人都画过“丽达与天鹅”之类的作品。达•芬奇“丽达与天鹅”典雅细腻(见图18),米开朗基罗的“丽达与天鹅”刚强悲壮(见图19),这些不同艺术家所画同题材作品,类似于汉字“转注”关系。
                   

                      

图17转注字•考老    图18达•芬奇《丽达与天鹅》    图19米开朗基罗《丽达与天鹅》


    而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间画的同一题材作品,也可视为“转注”关系,如印象派画家莫奈曾画鲁昂大教堂30多次(见图20、图21)。
     

     

 图20莫奈《鲁昂大教堂》(傍晚夕阳)   图21莫奈《鲁昂大教堂》(下午阴天) 


    六、假借。语言中有些词未专为其造字,而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此借用的字就是假借字。借用字与本字只是音同或音近关系,意义并无联系,即一字多词。如“難”,本为形声字,鸟名,后来借表“困难”之义;“易”,本为象形字,即蜥蜴,后来借表“容易”之义;“而”,本为象形字,即胡须(也有学者认为是植物根须),后来在汉语中借为连词、代词(见图22)等。在中国艺术品中此类作品较多,如中国吉祥图《年年大吉》中,用二条鲶鱼谐音“年年”,用桔谐音“桔”(见图23)。


                 

图22甲骨文•而          图23中国吉祥图《年年大吉》


    总之,汉字“六书”与视觉艺术创作方法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可称得上异曲同工。经比较研究,能让我们对艺术世界产生新的认识。

主要参考文献:
1、[英]里德著;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晓峰 汪芳译.《艺术手册》.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瑞典]林西莉著;李之义译.《汉字王国》.济南:山东画报社,2000
5、周有光著.《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周琛,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暨昌吉教育学院美术系,现在南京香港长江有限公司从事美术设计工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