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幅中国画,当惊世界殊

[日期:2008-09-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巨幅中国画  当惊世界殊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国画长卷联想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在举世瞩目的开幕式上,用什么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和形式作为主基调,向世界展示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史?这无疑是中国申奥成功以来令人充满神往和遐想的巨大悬念,而2008年8月8日晚8时,这一七年来的悬念终于有了彻底的解答——
    夜幕降临,四周漆黑,万籁俱寂。人们屏住呼吸,翘首急盼奇迹的出现,突然一束强光打在“鸟巢”中央,一幅147米长,27米宽的《千里江山图》国画长卷徐徐展开:氤氲水墨,豪挥泼洒,雄浑壮美,气吞山河,激荡磅礴,绵延不绝……不由得令人想起毛泽东主席的名词绝句“江山如此多娇”。巨画伴以天籁古筝,将人们置身于这雄伟壮美的意境中去,一种自强,自豪,自尊,自信的民族精神从心底油然而升。沉寂已久的“鸟巢”四周突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和掌声!每个人从心底发出同一个感叹——这就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体现!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写照!她让国人振奋自豪,她让世界震撼叹服!
    我们感谢开幕式导演把传统的中国书画与当今高科技手段完美结合的创意,更感悟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的这一东方艺术瑰宝的珍贵。但中国书画的魅力展现却又得于装裱艺术的衬托,所谓“三分画,七分裱”就极其深刻得阐明了装裱工艺对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画装裱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中国文字的记载是通过竹木创作的简策完成的,如我国古代的思想教育家的《五经》,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等传世巨著,都是写在简策上而流传至今的,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简策的笨重和使用不便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和苦恼。用一种新型轻薄的书写材料取代笨重的简策成了文人墨客的渴望和追求。帛书的出现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帛书又名缣书,素书,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它比起体大笨重的简策,具有体积轻巧而写字较多,使用,携带方便等优越之处。加之丝织品的自身特点,易于在上面着色绘画,挥豪泼墨,给书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逐步形成了早期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进而人们在书画创作中,不仅注重内容美,同时也追求形式美,装饰美,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赏价值:在帛书表面织出花纹图案,或专供书写的“朱丝栏”,“乌丝栏”,在书画作品四周勾勒线框,增强美观,精心剪裁,做成方页;长篇成卷,端首粘棒,背面浆裱,使作品平整挺立等等,考究之风日盛。这在当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上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该画顶端横裹着一跟细竹条,上系棕色丝绳,说明古人通过卷轴和绦丝挂壁的方法对绘画进行装裱处理,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这就是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雏形。
    帛书主要使用期自战国以后约七,八百年之久,它对开创中国书画艺术及装裱艺术,推动中国古代文明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资源稀缺,织造缓慢,质地昂贵,故只能在皇家官府,御用文人等上流社会中流传使用,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也就有了“上者不美,不饰,不足以一民”的说法。很长一段时间出现了先进的轻便帛书和落后的笨重简策共存并用的尴尬局面,《墨子》中记载“书之竹帛,镂之余石,琢之盘孟”就是当时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直到东汉时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的出现,终使这一现状得以彻底打破。时有能人蔡伦用“树皮,麻头及破布,旧鱼网以为纸”,“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它从根本上克服了“缣贵而简重”的重大弊端,寻找到了一种取材广泛,物美价廉的新型材料,加之它所具有的良好的着色性,吸墨性和柔韧质地,因此得到了不同人群的欢迎和采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书画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纸的发明和普及,也促使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得到了创新和提高。汉朝风行的屏风画,除了用帛,还有用经过裱褙处理的粗麻纸,使画作既平整又牢靠;南北朝时,艺人把数张纸裁剪整齐,裱成长卷,用棒做轴,束拢成卷,逐渐形成了书画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标志着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完成了初始阶段,北宋宣和年间,装裱工艺日趋完善,进入了成熟阶段。上至皇室推崇倡导,下至民间自发寻求,书画装裱一时极度盛行,装裱师的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文思院“中六种侍诏 ,装裱师官列其一;至宋徽宗时,更将皇家画院中的装裱师设为提举官,同时颁布了严格的装裱格式,宋高宗《翰墨》明确记载“纸出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术锦,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室和印章”。绍兴御府时,除对装裱外表有严格规定外,还对具体操作技巧订有规章制度。由于装裱的盛行,一些装裱技艺和款式有了创新,沿用至今的“宋宣和裱”就是当时的代表技艺。社会的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装裱艺术家,而且带动了书画大家亲试探研,如米带在其名著《书史》,《画史》中都有点睛描述。明清以后,装裱工艺百花齐放,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日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装裱工艺在民间得到普及,形成了“苏裱”,“京裱”等多种风格和流派的生动局面,改革开放给书画装裱创造了更加优裕的环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日益改善,一些精裱细裱的中国书画成了居家装饰的高档珍品;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盛,海外对装裱精良的中国书画也需求大增。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行业和商家如雨后春笋般地萌生出来,许多从艺多年的装裱师青春焕发,才艺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书画院,博物馆设有书画装裱机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设了书画装裱学科,培养出了无数新生代的装裱师和科研人才。
    感谢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编导们独具匠心的构思,为国人,为世人展现了这样一幅雄伟壮丽,气吞山河国画长卷,更感谢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的中国书画和装裱艺术的联袂瑰宝。她让我们骄傲,她让我们自豪,我们要世代传承下去,让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更加辉煌灿烂!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王荣华,男,1960年出生,上海大学文学院毕业,专修工艺美术。89年取得工艺美术师资格。现任江苏东台市荣艺国画装裱厂法人,总工艺师,江苏东台市装裱艺术协会理事长,政协委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