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铭欣赏有感
徐萍
一件茶壶,造型像旧时农家用的斗笠,也似今日的草帽,大大的帽沿,上面一个隆起的帽顶,外加壶嘴和壶把,简单而又普通,会有什么更多更大的艺术魅力?把握这样的茶壶,犹如其他茶具,除了斟茶倒水,还能有什么更多的怡情悦性?
但若给这样的茶壶装饰一段耐人寻味的铭文,比如说“笠荫渴,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意思是:斗笠能免遮阴,防止太阳的曝晒,茶能够去烦涤暑,这究竟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呢?佛没有说。一旦咀嚼到这样的句子,你会有什么反应?
那就不防揣摩吧——斗笠和茶,一是器物一是饮品,当然是两回事,为什么题铭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说?把摩茶壶让人想起了遮阳的草帽,它能够免除暑热,而端起茶壶饮茶,同样能除渴解热,不同用途不同功能的两件物质,解决的却是相同的生活问题,殊途同归,又好像是一回事。那就再不断啄磨吧。
边喝茶边端详壶,再思索这充满智慧哲理和艺术生活妙趣的佛禅宗妙语,你能不感慨系之?不管是否参透了内在的玄机,仅仅就是这样的隽语妙言,一下子提升了这件工艺品的品位和价值,该是无疑的。
这形似斗笠有着上述铭文的茶壶,就是盛名天下的“曼生壶”,是清乾嘉年间一位姓陈名鸿寿,字恭,号曼生的金石专家的杰作之一。
陈鸿寿是浙江钱塘人,他“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古雅,八分书尤简古超逸,脱尽恒蹊。篆刻追踪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公元1812到1815年,他在邻近宜兴的溧阳县做县令时,政务之暇与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朋友、幕撩谈天地,饮酒品茶,在名为“桑连理馆”处,与紫砂名艺人杨彭年、邵二泉等一道参与茶壶的造型设计,并亲手运刀装饰字画,成功地创作了一批作品。这批由陈曼生一人或和他的幕客共同创作的茶壶,被后人命名为“曼生壶”。
曼生壶的形式自然不只这一种,各乍的铭文也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同样的隽永、简约生动、耐人寻味的铭文佳句,如其“方壶”的壶铭:“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臧。”“却月壶” 的壶铭:“月满则亏,置之左右,以为我规。”“合斗壶” 的壶铭:“北斗高,南斗下,银河泻,栏干挂。”“天鸡壶”的壶铭:“天鸡鸣,宝露盈。”
生活的智慧和幽默的表达,处世的箴言,跳跃的语言节奏,反映的人生经验,连同自娱、自省、倾心、台然自得的潇洒情怀,一齐涌现在手可盈握的实体上,一旦捧读,让人如何释手?这是语言的魅力,更是智慧的录光。因为需要语言的表达,需要有这样的表现穿梭间,需要造就了可能,小小的紫砂壶变得简洁和明快,古汉语文字装饰也变得独特和富有魅力。全新的艺术效果凸现了紫砂壶的新境界,于是后人竟相效仿,托其名编排出曼生十八、三十八式,甚至有曼生督造的几千把壶的编号等等,让人匪夷所思。
陈曼生是西泠印社成员之一,字写得极好,印也刻得极好。把金-2-
石篆刻家的专长技艺运用了紫砂壶上,于无意之中,开辟了一条士大夫参与紫砂壶创作的新途径,从而丰富了紫砂壶的文学内涵,扩大了它的文学张力。
紫砂壶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它必须具有范完整的艺术美的表达秩序,而不能随心所欲。它不像瓷器绘画装饰可以包容更多的民间艺人绘画的潇洒和随意性,没有器型的规整就没有工艺的力量,而装饰手段的草率、随意,也会极大地伤害它的必然提升它的美感和价值。从这个角度认识紫砂产品,因它从诞生开始就是与茶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也就必然与文化人有更多天然的亲和力,具有一定的文化制约。可以说,没有文化人的参与,缺少文化内涵,紫砂艺就是不充分、不完整的。
在漫长的专制社会里,几乎没且件手工艺品能唤起士人大夫和知识分子巨大的参与热情,泥塑人物、玩具、螺钿镶嵌、家具制作、玉石打磨、陶瓷烧制、竹刻木雕、刺绣织锦……我们无处寻觅享用者劳动参与的痕迹。陈曼生率先垂范,参与设计、制作、装饰、篆刻,既促进了紫砂陶繁盛,使之富含精品文化内容,也无情地打掉了官吏和文人雅士端起臭驾子,动摇了他们头脑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准则,破坏了专制社会中世俗的高低与贵贱的等级秩序,也提高了紫砂陶的身份及紫砂工匠与贵贱的等级秩序,也提高了紫砂陶的身份及紫砂工匠的社会地位。
“曼生壶”因为品位而彰显,因为品位而流芳。陈曼生大概没有想到,他为官作宦的政绩,以及在书画金石上的成就,远没有在紫砂壶上的名声显亮,“壶以字贵,字以壶传”他为紫砂壶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影响,个人的声名也随着小小的紫砂壶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流流。
这内在的因由变化,社会角色影响的错位,套用陈曼生自己的话,“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我们还是各自去揣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