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

[日期:2008-09-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以人为本的室内设计

 

                    ——浅谈室内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摘要

什么是好的室内装饰设计,这与许多因素有关。一个好的设计不光具有艺术风格上的个性,更要具有设计的科学性。近几年来人们研究探讨室内设计时,不再孤立的对待人和物或人和环境,开始重视生活于室内空间中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倾向。本文对如何把科学设计心理学更好地应用到室内设计中去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室内设计 环境 心理

    近几年来,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生活、个性密不可分的设计领域也已获得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设计是连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桥梁,人们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变世界、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于是室内环境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敏感起来,而如何把握人对环境的使用心理及以此指导室内设计就成了室内设计领域的一大课题。

一、设计心理学与环境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来调整的因素。设计心理学具有普遍适用性,设计心理学不但要有各设计专业普遍适用的基本内容,而且应针对专业的不同,建构与各专业相适应的设计心理学内容。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室内设计与设计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密切相关。设计心理学反映在室内设计上,主要反映为环境心理学。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人体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二、室内设计行为对人们心理感受的影响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的包围之中时,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等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环境就是指包围在我们周围的所有环境元素,其构成有:空间的大小;空间的围合元素,比如天花、地板、墙壁等;设备家居元素,比如家具、灯具、五金、装饰物等;空间气氛元素,比如灯光、色彩、温度等。这些给人以各种综合形象和生理刺激,同时这些刺激又在大脑中由感觉转化为感情,从而产生心理和精神上的作用。《室内设计原理》一书中这样定义室内设计的含义: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的环境(地域)和相应的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法则,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说明室内设计不仅仅是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室内的环境,一个人们喜欢的、愿意停留和驻足的生活环境;一个能给予人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同时,良好的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勿庸置疑的影响着人的心理,进而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人们总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信息来对环境做出反映,而人们在真实世界里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这一环境的客观性质,更取决于他主观对环境的认识。

建筑结构和室内空间布局不仅影响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也影响外来访问的人。不同的室内设计引起不同的交往和友谊模式。高层公寓式套房和四合院布局产生了不同的人际关系,这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外关于居住距离对于友谊模式的影响已有过不少的研究。通常居住近的人交往频率高,容易建立友谊。房间内部的安排和布置也影响人们的知觉和行为。颜色可使人产生冷暖的感觉,家具安排可使人产生开阔或挤压的感觉。家具的安排也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学家把家具安排区分为两类:一类称为亲社会空间,一类称为远社会空间。在前者的情况下,家具成行排列,如车站,因为在那里人们不希望进行亲密交往;在后者的情况下,家具成组安排,如家庭,因为在那里人们都希望进行亲密交往。

不同的建筑物功能也不一样,但其容积要保证起码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呢距离,00.5,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0.51.2,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1.22米,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4.57.5英尺,如讲演者和听众之间的距离,人们虽然通常并不明确意识到这一点,但在行为上却往往遵循这些不成文的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往往引起反感。

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关于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不少设计师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进行室内设计时要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a、环境和行为的关系;b、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c、环境和空间的利用;d、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e、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2、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

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

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3、室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根据环境心理学知识,室内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1)把握好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见表1)。例如研究发现,人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度,脉搏每分钟减少48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手术室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同时人们也在居室中使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来装饰环境。

1 色彩在心理上的影响效应与功效

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效应

效应类型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功效

物理效应

冷热、远近、轻重、大小等

1能够优化人的心境,稳定人的情绪

2利用色彩可以减轻人在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3有助于提高人的生理机能

感情刺激

兴奋、消沉、开朗、抑郁、动乱、镇静等

象征意象

庄严、轻快、刚、柔、富丽、简朴等

现在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

  (2)运用材质的不同体现不同的心理感受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动能性。这种过滤的空间效果具有冷静的、光滑的视觉表层性,它牵动人们的情思,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具有潜在的怀旧与联想,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在造型纯净化、抽象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肌理效果,以及人们对这些肌理效果的心理效应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部分。例如利用带有古朴色彩的材料及浓郁地方色彩的装饰细部与线脚来使人们对环境唤起一种熟悉的感觉,触景生情,寻找认同感。

  (3)光影的运用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由于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气氛、制造某种情调、实现特定的构思,完成有意境的环境设计,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消费。例如通过灯光与环境的结合设计限定出不同的功能空间,区分了会谈区与公共区;在简洁的居室空间中利用光线来突出陈设品的精致与美丽,充分运用图底关系来强调画面,重点突出一个个的展品;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改变了环境的固有色给人视觉带来的单调性,划分并营造出一个优雅的环境氛围,使人对空间产生无限的遐想。

4)空间的围合和家具的摆设符合人们心理和行为特征

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多元化多媒体的需求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玄关、卫生间、厨房等住宅空间的设计;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例如办公区的分块、展示厅的分块和其他休闲娱乐空间的设计。

在设计特殊室内场合时符合科学的参数,如剧院、医院、多媒体厅等,这要求必须有正确的决策方案,其中主要考虑到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物理环境等环境参数。

结语

室内环境作为人类所处时间最长的空间环境,与人关系很密切,如何将其内部人的行为和心理结合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设计学、色彩学、工造学等学科,去做最符合人们心愿的健康舒适安全的室内空间还是个复杂庞大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硕贤等,《室内环境与设备》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暴永宁、吴伯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  俞国良,《环境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链接]个人简介

 郑翠容,1995年毕业于金陵职业大学装璜设计专业,大专学历,1995年到2002年在原省轻工业厅下属江苏省轻工广告装潢公司从事室内装饰设计工作,期间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2000年被省轻工业厅职称办评为助理工艺美术师。2003年至今,在南京厚翰堂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担任设计总监,代表作品有:海致岚主题书吧、悠仙美地咖啡馆馆金陵饭店旗舰店、宋记锦源香舍时尚饭店、九佰锅1912旗舰店等作品,受到用户的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