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恒悦)
摘要: 纳西东巴图画象形文,是东巴文化的精髓。纳西东巴象形文所表现出来人的喜怒爱乐与我们现代人毫无两样,她以其特殊的装饰性和说明性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能够显现出非一般的表现力。今天的手工艺人对原有的字进行夸张、变形处理,并应用到当地的服装、宣传画、名片上,成为丽江的代表符号和时尚[1]。如果能把这些象形文进一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如现代的包装设计,平面设计、城市标识导引设计中。她也许可以成为一种超文字、超民族的信息传达的符号。
关键词:纳西东巴象形文 符号 设计 信息传达
引言:
“东巴”是智者的意思,集歌、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东巴没有全职的,他们象平常人一样劳作生活。东巴们专用的,世界上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就是东巴文,用它书写的东巴经书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文化遗产,这就是东巴文[4]。由于至今还有纳西祭司“东巴”还能解读这些象形文,所以她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东巴文图画象形文与埃及的象形文字(近5000年)、甲骨文(近3000年)[2]相比,东巴文要年轻得多,大约1000多岁[3] 。它是一种属于图画记事、表示文字,是人类发展史的原始图画。这种如图画的文字,被纳西人称为“司究鲁究”,译为“木迹石迹”,其意为留在木头石头上印迹。
据不完全统计,这种图画象形文大约有三千个单字[5],她是人类文字从图画文字走向象形文字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的象征,从文字形态而言,她代表了比图画文字晚,但又比甲骨文这样典形的形意文字早的一个人类文字发展阶段。
东巴文字由象形符号,表音符号和附加符号构成,并以象形符号为主。在象形符号中,包括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合体字等字符。
当前,国际化进程加速,人们对于通用的、一体化的设计(包括文字)开始厌倦,与之而来的是对原始的、图形化的、自然的、趣味性的视觉传达设计所产生兴趣。纳西东巴象形文具备的艺术魅力与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要求正好相吻合,若能够基于东巴文字的造形特征及其设计理念、表现方法等进行现代图案、标志、包装等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研究,将得到一个崭新的艺术设计空间。“模拟化的文字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独具新鲜感,它把人的生活和思想巧妙地融缩了进去,是一种伟大的文字[6]。”
1 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的语意表达的启示
东巴文字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直观易读,文字图案化。例如上图所示的三个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第一个的图形表示为“贫困者”,老东巴对于这个文字的解释为披头散发者为贫困者,这样的思维方式表达经过描述可以让人很清楚的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状况并给人以很清晰的印象。中间的图案与右边的图案分别代表“笑”与“歌唱”,以“歌唱”为例,图为一个象征形的人正在歌唱,歌声是婉转的,悠扬的,所以从口出来的声音用流畅的曲线来表达,所以这个图形非常直观的表达出“歌唱”意思。
东巴图画象形文字“贫困者”(左)“微笑”(中)“歌唱”(右)
注:披头散发者为贫困者
回顾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经历了初期的绘画、结绳记事再发展到文字。文字出现后,大大地提高了表达人类自身信息效率和丰富内涵,但是因为世界各地语种类众多使文化沟通成为一道障碍,世界上也难以找到一种共通语言,英语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语言,由于它是表音文字,仍然难以适应全球化的交流要求。
随着现代国家之间交流频繁,这就要求人们寻求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易于迅速掌握及明白的交流与沟通的符号。回顾人类以前的交流活动,符号图案的语言是比较合理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与文字相比有直观易读的特点,并具有国际通用性,人们可以通过识别这种图案来进行交流。它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及商业、甚至制作海、路、空的交通指示系统的符号、图案、标识。也可以说,它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的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民族,简明易懂的交流形式体系和信息语言,她能降低文字遗忘率及直观等优点。
现代图案符号已被更加广泛使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机场及国际化都市的商业环境及文化、教育的公共环境标识指引系统。例如上图所示的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导向标识系统中,使用一个餐具杯及箭头与汉字“快餐”及英语“FAST FOOD”来表达出方向及用餐信息,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是非汉语及英语语言体系的乘客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里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呢?这样的导向识别系统设计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出现在中国,问题在于:现代的平面设计师与公共环境设计师在应用图形符号进行向标识设计时,却很少从古代的图画象形图案与文字中去发掘早期人类沟通的方式与先人的思维方式延伸下的图形图案及文字。然而,图画象形文字是信息语言的始祖。例如当代符号学中所鼓吹的象征性、简洁性、具象性、联想性等因素,需要使公共标识图案图形具有直观接受能力以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等学说。在这方面,东巴图画象形文字中就有很好的参照价值。纳西族人及东巴创造并绘制出1400多个单字,其中有的图形文字代表一事一物的意思,有的表示一段故事还有合并应用的情况。他们并没有学术理论依据,也没有良好的绘图基本功的训练,他们依照人的想象力与对自然所见事物的理解,完成了与当时社会需要的符号图案。
东巴图画象形文字是一种属于兼具抽象与具象的图画记事文字,它对现代符号图案、标志设计及包装设计具有特殊的意义。现代符号图案、标志等是图画象形文字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方式不是文化层面的倒退,而是人类沟通方式的返朴归真。若能够把现有的纳西族图画象形文字的字形及其思维方式、表现方法等进行现代符号图案的再设计,我们也许将得到一个新的设计空间。
2 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的造字特点---在生动的形象间意会
纳西东巴文字用简练、有概括力的形式把内容鲜明的传达出来,即使相隔近1000年,仍然充满了生命力,她象写意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微妙而生动。如上图所示:男左女右,中间的“P”表示读音与表示针的意思,其意为心像针头刺探着甜蜜,也刺探着疼痛。纳西人视爱情为信仰,相爱的两个人要是不能在一起,就会相约殉情。
以男女的图形为基础,外部添加一个象形的房屋,就是一个“家”字。
纳西东巴象形文书写有三种基本方式:一为图画式的表意法,既以字记忆,启发读间;二为省略词语表意法,即以字代句帮助音读;三为逐词逐句表意法,即以字代词,有时几个词甚至一两句语只写出一两个字符,比典型的表意文字,如古汉语更具原始性。
东巴文字的字型分类一般以人文、人体、工具、饮食、建筑、行动,武器、天文、地理、动植物、数字、宗教等十二大类。
3 东巴文字引入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意义
当代符号学中所倡导的特征,早年纳西人早已运用到了东巴文字的设计之中,象形、会意、指事是主要造字法则。因此,建议东巴文字给我们的启示,创造出更多、更好、能更快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视觉符号。
象形是东巴文字的基础,而简体汉字已经在造型的方面与繁体汉字有了很大的区别,西方很多学者在其著作中习惯地称当代中国的文字为象形文字,但是严格的来分析,当代中国简化汉字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象形文字,而是在向符号文字方向发展,因为大多简体汉字已很难找到其象形的影子了。另外有一点不同的是,汉族象形文字都把具体的事物垂直起来描绘,而东巴文字却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形态描绘出来,有时是竖直描绘,有时是水平描绘等。对东巴象形文字的造型元素进行再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取其特有“形”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后再设计,但取其形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再创造。这种创造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与视觉观念,并结合点、线、面及打散构成与变异构等方法,进行新的思维的设计。
在色彩运用方面,因为东巴文化是同时兼具“儒、道、释、东巴”四种文化的一个包容性文化,而具有强烈的阴阳、善恶观。所以,东巴人使用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意思。纳西东巴族人是崇拜黑白二色的,白色代表正义与善良,黑色相反,如 “花”,使用平涂黑色书写就代表“毒草”等。东巴文字对现代符号、图案、标志的设计具有特殊意义。从当代传播意义上来说现代符号、图案、标志等都是图画象形文字的再生。
当然,与汉字一样,东巴文字也有其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当今天社会每一天与每一年都会有很多新词汇诞生,如计算机领域,及西方的哲学词汇很难用汉字或东巴文字表达,所以,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对东巴文字的再设计、与再提炼,并可以提取其质朴、率真的表达方式与思维方式用于现代设计,设计离不开这种趣味性。这种“归真”是审美本质的需要。我们完全可以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适当借用东巴字的这些特征,丰富视觉设计作品的表现力。如果将变化与设计后的东巴文字应用到设计中,它可起到图形或图案的作用,但比图形、图案更具有趣味性。现今天已有人用东巴象形字进行广告设计与对商品宣传,包括丽江大研古城的商业街的店面招牌的装饰等都大量使用了东巴文字与汉字,但这些尝试大多限于东巴象形字的直接运用,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与创新,还没有新的时代的设计层面的提升,并没有很好的达到所期望的价值。但是在这方面日本的设计师浅叶在清酒的包装中做了很好的探索工作。如果我们可以把东巴象形字首先偿试应用到标志设计、平面包装设计与小型商业环境的指示系统中,也许会当前的指示系统所用的图形与文字更加有效。因为它具体相对其他的发音文字及简化汉字不具备的直观,易读的特征,在文化的层面来说,中国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更需要充分发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进行再设计,在国内或国际设计市场中,体现出中国地区文化的特有文化特征。
结语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最需要去整理和发掘的。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应当以本土的审美为基本点,通过现代的视觉设计作品体现出本土区域性的传统审美精神,这样才能得到国际设计界的认同。但是,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设计来说,对传统东巴文字的再设计应当是更高一个层面上的再设计与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拷贝与临摹。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的“本土语言”设计理论必将走向成熟,东巴文字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会散发出巨大的吸引力。将东巴文字的设计元素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中,是现代中国平面设计走向国际设计舞台的需要,因为是能够体现出强烈的中国特点的符号,并且是当代现代社会快速识别和趣味性审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大蕃茄传媒机构.丽江的柔软时光,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7-4 第2版
2、Philip B.Meggs.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Third Edition 1998 Copyright by John Wiley & Sons,Inc.
3、大蕃茄传媒机构.活着的象形文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1
4、大蕃茄传媒机构.活着的象形文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8-1 P1
5、杨福泉.纳西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2-10
6、2008年五月二十九日 东巴文字——数字时代的“温柔”
http://english.hanban.edu.cn/chinese/VOL/130400.htm 。(日本共同社)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冯恒悦,女,1997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长期从事互联网业的策划,设计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