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创作者的灵魂
序
---陈铎
我来自泥土,本来世上多的是泥土,可巧!大师的手将一把泥土变成了”我”!
栩栩如生,我望着”我”,是啊!智慧,才能,技术,艺术……..!可不要被泥土埋没了呀,将泥土变成金吧!
我愿永远带着泥土的芳香,扎根在泥土之中去奉献,去探索,去前进!多谢章尧南大师为我塑像.
我自幼传承家族文化,与泥塑结下不解之缘。
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就为泥塑而生,泥塑就是我的第一生命,它是比肉体更执著的一种浓浓的爱意和追求,在我稍对泥塑的所属有所了解的时候,我知道了这是被世人称之为艺术的领域之一――工艺美术。我的内心涌起对这艺术深深的渴求和希望,魂牵梦绕,我以为,为这生命所喜爱的东西播撒狂热的激情是我所乐意的。在我走过的追求的大半艺术人生中,我对泥塑是真切的。在不断的坎坷与创新中成长、进步。从技艺到心智的成熟,这一步步的精髓都不可抛弃,我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精华。我认为,只有真正醉心于艺术世界的人才能一无所虑地追求它,欣赏它,驾驭它。
在艺术界,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的和文化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造型、色彩、装饰)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我在年轻的时候,曾经在社会之中闯荡过一些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那是追求艺术旅程中很重要的脚印,单纯而执著。我在世人的目光下大胆的表露自己,练就了艺术境界所需的一些勇气、信心和痴心。我用心去了解百姓对艺术的喜好,在大家的评论声中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能。我在学艺之初,祖辈常常告诉我,艺精是出彩出神的基础,凡事离不开基础,建房离不开根基,只有先进门,技艺熟练运用之后才能体会到艺术界的神奇,要永远保持新鲜,执著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所在的这个艺术领域,才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它的精华。今天,我对这番话真是彻底领会。工艺美术来自人间,如果脱离了社会,也就失去了它工艺的本身意义。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它是一种集装饰、绘画、雕塑为一体的空间性的综合艺术。它跟人们的实际生活要求相当贴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其密切。工艺美术品是以美术的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需要人们来肯定它。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艺术界的精华之一,为我国文化添上了精彩的一笔。
在初入这领域时,我了解到工艺美术一般分为两大类:一、日用工艺,即经过装饰加工的生活实用品,如一些染织工艺、陶瓷工艺、家具工艺等;二、陈设工艺,即专供欣赏的陈设品,如玉石雕刻、各类雕塑等。我国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较早,如新石器时代已有彩陶,商代以前已有刻纹白陶,商代已有玉器等,写实的造型和图案化的手法即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它们的生产,常因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技术水平、民族习尚和审美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我出生在无锡惠山,这本身就是泥塑文化浓郁的地方。我自幼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也逐渐了解了惠山泥人的文化,所以我的大部分作品起源都来自这个多才多艺的地方。在文化中成长,估计这个是我人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了。惠山泥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完全是因为惠山前辈们不断钻进、研究惠山泥人文化,在他们的努力下,惠山工艺泥人终于为世人所认识,并且赋予它最美好的赞美。至此,惠山泥人成为无锡这一城市的一大特色,为无锡增添了不少迷人、活跃的色彩。
艺术不断发展,领域还是那个领域,时代的发展却赋予工艺泥塑的崭新开阔的视野,艺术走向世界。艺术手牵手时代的到来使得追求艺术的人们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社会视觉,触觉和内心的感觉。当工艺作品赋予了灵魂,就变的更有意思,此时的作品才有了真正的艺术生命和价值,令人振奋不已。在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的民间工艺品中,“龙凤呈祥”、“吉(鸡)庆有余(鱼)”、“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一些象征喜庆、吉祥、延年益寿、幸福和平的题材常被反复表现,而且备受欢迎。拿剪纸来说,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和心理意识,堪称民族艺术的瑰宝。贵州谢志成剪的《鸡冠花》就采用了传统的谐音象征手法,将鸡、鱼组合在同一画面内,象征“吉庆有余”。又如北京工艺品中“绒花”象征“荣华”,无锡惠山泥塑“阿福”,一个可爱的笑脸娃娃,象征美好的幸福和活泼,它们都是很受欢迎的民间工艺品。究其原因,除了艺人所表现出来娴熟的技艺作品外,关键是这些作品被赋予的美好的象征意蕴能被人们喜爱和接受,表达了人们的审美意想。我记得在中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核舟记》,写的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在吃完的核桃仔上依样刻出了极为令人惊叹的作品,刻的是《苏轼游赤壁》,一帮人在这小小的核桃上灵活灵现,一子核桃做一叶小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具全。此等精湛的工艺让世人惊叹!文中最后一段这样描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可叹那精细的刀功和镂空雕的技术如神来之笔,神奇,惊奇。作品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那出神入化的技艺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那雕刻人的出乎常人的心思缜密,严谨的作风、坚韧、执著、屏神的态度。这种工艺的拥有者有着非凡的才智。我一直都很欣赏人类的这种无所不能,无所不及的伟大创造精神。当然,在工艺品中还有许多作品并没有直接的意义和技术,只是纯粹的装饰品,它反映了普遍的一种审美要求。在我鉴赏别人的作品时,有很多时候,我会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深深的感受到一种智慧与力量的熏陶,在这种境界中,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的感慨。高超的技艺美在艺术界同样是崇高的,技艺只有不断的精进,灵魂才有机会得到升华!工艺美术品中上述的这些情况,与艺术界其他领域的一些技艺一样,在常人看来通常难以置信,在他们的精彩表演博得鼓掌时,人们同时也是在对他们这种创造高超技艺美的智慧和勤奋的一种肯定。对技艺性很强的工艺精品的象征性的理解,是审美主体在自身的感受中总结升华出来的;对于工艺美术品来说,这一审美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总之,只有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联系历史的、社会的、民族的诸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认识工艺品的象征意蕴,领悟通过这种意蕴所表现出来的工艺品的崇高美。
我一直希望在泥塑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漂亮。我将我的整个生命都融入到这艺术的长河中。我深深的感受着它带给生命的意外、惊喜!泥巴在我的眼中犹如钻石般闪亮,我给它们灵魂,精神,我的生命,我创造它们,了解它们的习性和质地。当我全身心爱了它们,它们便能如我所愿的为我服务,我便能更好的创造出赋予灵魂意义的作品。说到这里,就要谈到工艺各区域所需的材料的问题。精美、切合的材料加上美丽适宜的色彩,构成了工艺美术品外观美的基础。材料是体现工艺美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工艺美术家的重视。有的根雕艺术家为了找到合适的树根,会不辞辛劳地去刨土、挖掘,足见对这个“物质条件”的重视。而我,为了能塑出质感好的泥塑作品,通常会选择紫砂泥的品种,并且将它们千锤百炼,一直揉到我想要的那个结果。工艺品的种类纷繁,可制作工艺品的原材料也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只有去选择自己所需的工艺品的材料,鉴别它的好坏。认识、鉴别材料的个性美是鉴赏材料美的基本出发点。对工艺品艺术价值的品评是不以材料论贵贱的。名贵的钻石、废弃的树根都可用来制作工艺品。灯草、杂质、泥土、毛线在工艺师眼里都能成为宝贝。拿现在的这个社会做例,前一段时间生产的一种名叫“五毒娃娃”的手机挂件已进入市场,获得大家的喜爱,它就是采用毛线等废弃的东西制作而成。这个作品本身并不能说是贵贱,而是作品的创作者能赋予“毒”这个意义,可见作者也是动了一翻心思的。所用的材质的选择都因不同的个性特征而具有了美的本质。当材料的个性特征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时,这件工艺品的材料就会被认为是美的。如当今受到群众喜爱的丝绒画挂屏,就是充分运用丝绒质地柔、厚、亮的立体效果而创造出来的,这种画借助于材料本身的美感,作为厅堂与家庭房间装饰都显得格外高雅脱俗的重要材料。再举一例,我国的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早已驰名海内,成为文房四宝中高贵的一员。端砚石质细腻、坚实、幼嫩、滋润,当称“群砚之首”。色如碧云、声若金石的歙砚,绿如兰、润如玉的绿洮砚和色红似土、纯净甘润的红洮砚都是难得的珍品。制作澄泥砚的材料更是特别。这种产于山西绛州的砚石并不是天然生就的石块,而是用绢囊放在流经绛州的汾水中,一年之后从河水中取出,绢囊里就充满了细沙泥,再以这种赭红的沙泥制成砚台。这种砚坚硬耐用,发墨细润,贮墨贮水均能耐久,充分显示了原材料的独特性能。工艺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通过对一定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而完成的物质产品。这个艺术加工过程直接影响着材料美的发挥。所以说要成为一个好的工艺美术师,对材料的考究和掌握的技能是不可缺少。为此,有造诣的工艺师不仅讲究“因材施艺”的技巧,而且具有“得心应手”的匠心。色彩美也算是整个工艺美中最具直观效果的一种美。多品种多门类的工艺品颜色的丰富多彩表现得令人目眩心醉,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只有这样,出来的作品才能直接刺激人的感官的、最敏感的部分。
我一直认为,所做的作品在效果上应当是愉快与和善的、具有韵律美、和谐美的。这些美感存在于很多领域。在很多情况下,我认为稳重和谐的色调虽没有金银的高贵,也没有宝石的耀眼,但能以其纯净、稳重的特色而令人心旷神怡。就如我们现在对紫砂壶的制作和研究,我觉得这是一种明净稳重和谐的艺术,是一种心灵净化的制作过程所带来的美感。制作者必须自己要有审美的能力,能区别出好坏之分,这是审美观念的直接表现。工艺美术造型美应当表现出人或动物的特点和个性的,这些形体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在于它们是工艺美术师实践的经验所赋予的,是基于人们的感觉和审美观念之上的。人们对形体的认识和感觉缘于自己的心,正是自己的感觉决定了设计造型的性质。所以说我们只有对工艺品各种形态、线条、布局、层次进行跟进观察、体验,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表现的意蕴,才能设计出好的造型艺术品。在工艺美术造型中,有对立统一的范畴内容,但这并不影响工艺美术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泥塑、瓷雕人物及大量日用器皿等的造型常以“洗练”为主,有时几根简单的线条就能使人物顾盼生辉。而在精美雕刻、镂空漆雕、花丝工艺等方面,常显出“纷繁复杂”的“特异功能”。这就要看个人的喜好和发展方向了。
在我的塑像上,有人赞美说是神工造生灵,艺术的绝妙融汇,曾有个日本人,小田万藏先生说:”如此之作,令我奇惊,我从不相信有这,现在我要把它作为我一生中最好的艺术珍品了.”也有人讲:塑像如此逼真,观之有幸啊!大师的心灵之手创建了一个”我”,让我的心魂,永远的留在了人间天地.”我的塑像充溢着”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形神兼备”…等等太多太多的赞誉之词.在于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我手中创造的艺术能够触动了人们审美上的感触.这于我,就是最好的赞誉了..也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所以说,美的感觉是大家所共有的本能的希望。每个人的审美观念的不同在各式各样的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琳琅满目的精彩,跳跃、沉稳、辉煌、淡然的...........。在工艺美术中,劳动人民的审美经验是相当重要的,在众多出新的作品中,我们应该深深的体会到这个道理。美的跳跃应该是有生命色彩的,它应当有自己的个性,它应当是带着生命韵律的,带着创作者的灵魂,那么,它的表现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才有了精神的升华。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章尧南,男,1944年生.泥塑专业.生于泥人世家.从小受祖父的熏陶,走上泥塑之路.系一代宗师高标的徒弟.人称左撇子神捏。1984年首创人像速塑.为日本明星,中野良子塑像,并为我国的知名导演谢晋及国家领导人,朱学范,彭冲,荣毅仁,等人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