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欣赏的统一

[日期:2008-09-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创作与欣赏的统一

——简析王朝闻的《美化生活——关于工艺美术的创作问题》
                      
袁泓

    王朝闻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雕塑家,是新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王朝闻先生一生创作和研究成就丰硕,他的艺术创作主要集中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广泛涉及雕塑、木刻、连环画、漫画、速写等门类,而他的美学思想则是在建国后逐渐成形完善,研究成果涵盖美学、文艺理论、艺术理论研究等领域。五六十年代,王朝闻紧紧扣着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系列富于现实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美化生活——关于工艺美术的创作问题》一文是王朝闻早期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是根据他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关于工艺美术创作问题的谈话稿整理而成,发表于1961年第四期《新建设》杂志。文章对工艺美术的创作进行了基本研究,是我们了解工艺美术创作问题的一篇重要的基础文献。
    王朝闻的美学、文艺学的著作建立在自己几十年的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蕴藏了大量艺术作品和文艺现象的鲜活资料,因此,他在阐述观点时,往往立足于自己真切的审美感受,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探讨问题,坚持从具体至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有着鲜明的实践性特征,论证上实事求是,深入浅出,文字平易朴素,妙趣横生,凸现出了鲜明的学术个性风格。这篇文章从工艺美术的阶级性、特点、创作原则等方面研究了工艺美术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他从自己独特的体验出发,以精微的赏析,透彻的品评,极富个性的、充满亲切感的文字,深入地论证了对审美客体、审美关系的研究,既包括了对工艺美术创作问题的阐述,又对工艺美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既针对工艺美术的个性特点,又涉及了艺术审美的普遍原理。文章带有建国初期明显的时代特征,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尚没有摆脱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文章第二节是核心部分,体现了王朝闻美学思想“美即关系”的基本观念。读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上如何体现艺术品和欣赏者之间在审美关系上的对立统一问题。

    一、工艺美术作品创作问题

    适用与美观是工艺美术作品最基本的属性,王朝闻强调工艺美术创作时要坚持艺术性与实用目的的统一,主要观点有:工艺美术作品离不开它的实用功能,其艺术形象的形成需要体现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即艺术家的精神面貌和情感状况;艺术作品的创作不能完全模仿自然,工艺美术作品的形象不同于生活中的现象,不能是实际现象的复制品,应当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工艺作品形象的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为这样的美“不只描绘了自然的具体状态,也表现了作者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审美体验”;工艺美术的创作要求有现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装饰性;形态的图案化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特征,丰富的内容往往是由单纯的形式来表现的,形式的单纯化和内容的丰富性是统一的;工艺美术的创作既要符合材料的特点也要满足人们的特殊要求。
    作为一篇研究工艺美术创作问题的文章,王朝闻在文中并没有具体地涉及到创作中艺术构思、材料选择、技法运用等方面的细节问题,而更关注作品的形式给观众带来的美感。这样的处理意在引导艺术工作者从个人小天地中走出来,创造出更适应人民大众的艺术作品。

    二、工艺美术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与对工艺美术创作的研究相比,文章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作者对审美活动的关照。这篇文章通篇都涉及了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内容,虽然论述结构不够完整,观点尚不清晰,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朝闻美学思想精华的端倪。
    在美学基本理论上,王朝闻提出了“审美在于关系”的观点,这是王朝闻美学思想体系中最为精辟的内容之一。他认为,没有审美的对象就无所谓审美主体;没有审美主体,也就无所谓审美的对象。主客双方是对立统一的,统一于具体的创作过程或欣赏过程。主体与客体、创作与欣赏、感性与理性、分析与综合、一般性与特殊性等等的矛盾都能在“审美关系”中反映出来。
    作为审美主体的观众,王朝闻认为,欣赏者的审美趣味与个体的特征是相符的,“人们注意什么,喜欢什么,不注意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一切心理活动是和人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相联系的。”
    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王朝闻认为,作品体现出来的形象应该符合观众的喜好,“艺术品主要不是供艺术家自己观赏的,更重要的是供群众观赏的,它不仅不须符合群众的审美需要,而且必须相应的表现群众的审美经验和趣味。”
    对于艺术创作的过程,王朝闻强调,艺术创作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他在后来的《再再探索》一书中说“关于创作和欣赏的关系,也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那样,双方之间是互相成为对象的,也就是互相创造着的。如果没有创作也就没有欣赏,没有欣赏也就没有创作”。同时他还认为,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表现了人们审美需要的变革,创作不但要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还要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
    《美化生活》这篇文章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当时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限制,文中某些方面的论述并不充分。王朝闻在文章中充分强调了欣赏者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艺术家的创作个性重要性的关注。艺术的繁荣需要有不同特征的艺术作品的大量涌现,一味顺应欣赏者的趣味,会限制艺术发展的潜力。另外,对于艺术赏析方面来讲,欣赏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一点作者的论述也不够充分。但是,综合看来,这篇文章是那个时期最重要的工艺美术研究成果,其中对于艺术创作的观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