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日期:2008-09-0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浅论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摘要:“字以壶传,壶以字贵”。这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第一次显现了出来。从此以后,文人更多地参与紫砂壶创作。而在紫砂壶本身的造型上,出现了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空、包漆、磨光等工艺,层出不穷,扩展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 紫砂壶 经典 传世

    紫砂壶自明正德年间发展以来,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宜兴千年的陶文化,为紫砂壶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紫砂壶的素面古朴,典雅厚重也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参与到紫砂创作,他们为紫砂壶带来了文人气息,使得小小的紫砂壶更加具有内涵,为世人珍爱,并以此作为载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悠远流长。
    据现今的资料考证,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不足一千年,在中国器皿史上,它不过是一个新生儿,然而,在短短的留六百年里,它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由于其稀有的紫砂泥料和独特成型工艺,使得紫砂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出产,那就是宜兴。宜兴自古以来,人文丰厚,这为紫砂壶产生以后,能够迅速地走向文化性而提供了条件。
    作为文化来说,他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用之于紫砂壶,便是指紫砂壶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时代特色或者艺术审美。
    根据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出土的早期紫砂残片和史料记载来看,紫砂壶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中期,当时苏东坡在蜀山讲学时,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茶壶,烹茶审味,怡然自得,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词句。后人就把他设计的提梁壶称做“东坡壶”。苏东坡在《试院煎茶》诗中写道:“且学公家作茗饮,博炉石铫行相随。”其中提到的石铫可能便是最早的紫砂壶。因为苏东坡在蜀山的一段经历,宜兴紫砂壶从一开始便具有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供春壶是现今保存完整最早的一把紫砂壶,有史料称供春为紫砂壶的鼻祖,据《宜兴县志》载:“提学副使吴颐山,携带书童供春,读书于湖釜金沙寺中”。 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里说,供春“见士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称供春壶是也。”当时,供春侍候主人在金沙寺里读书,见一老僧制壶,就在空余之时,揣摩老僧的制壶技术,久而久之,供春以寺院古银杏树树瘿为型,私下取了老僧洗手沉淀在缸底的陶土作坯,作成茶壶。对于供春的主人吴颐山,史料记载字克学,宜兴人,是吴门画家唐寅好友,擅书画。供春作茶壶,相比也得到了吴颐山文化气息的熏陶。
    自供春以后,宜兴紫砂壶盛极一时,空前繁荣。自供春壶问世后,继起的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四名家”和李茂林。同时,时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三人排行都为大,故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此时名家辈出,代有精品。这时期以时大彬、徐友泉等名家为代表,努力探索,形成了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紫砂壶的地位。紫砂壶的造型多从古代器皿入手,吸收传统图案装饰,使得紫砂壶本身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诚如林古度《陶宝肖像歌》中所说,“昔贤制器巧含朴,规仿尊壶从古博”。
    到了清代,紫砂壶的制作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渐渐地出现了文人直接参与紫砂壶创作,他们或是作画,或是篆刻书法,为紫砂壶尝试性地进行了装饰,并开拓了文人画与紫砂壶的先潮。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陈曼声,他所设计的“曼声十八式”,不但造型设计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风格,而且在壶上加以题名,使得紫砂壶更具文化内涵。陈曼生,原名陈鸿寿,擅长砂壶设计、书画,“西泠八家”之一,曾在宜兴的邻县做过官。《阳羡砂壶图考》详细记述了陈曼生参与紫砂壶艺的过程:“曼生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手绘十八式,请杨彭年、邵二泉等制壶,为时大彬后绝技,以推壶艺中兴”。
    “字以壶传,壶以字贵”。这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第一次显现了出来。从此以后,文人更多地参与紫砂壶创作。而在紫砂壶本身的造型上,出现了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空、包漆、磨光等工艺,层出不穷,扩展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自清末到20世纪上半叶,紫砂壶上的刻铭更加专业化起来,当时流行复古的风尚,秦汉瓦当、汉泉及西周彝器铭文的拓本,经常用于紫砂壶上的饰纹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入手,丰富紫砂壶的文化气息。
    从20世纪50年代到如今,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踏进了历史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为紫砂壶的文化内涵抹上厚重的一笔。其中,以壶艺大师顾景舟为代表。顾景舟,1915年出于宜兴川埠乡上袁村的一个紫砂陶世家,祖辈都是制壶好手。他年少读书,曾受教于蜀山东坡书院吕梅笙先生,研习古文,自幼打下了较好的文学基础。这在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以后紫砂壶创作的风格,通过将文学气息注入紫砂壶,使得紫砂壶洋溢着精气神韵。在30年代,顾景舟应上海古董商郎玉书之聘,到上海专事仿古制作,接触到明清两代的紫砂壶名作,从传统壶艺中汲取智慧,在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上,得到很大的充实和提高。
    抗战期间,宜兴窑场一片萧条,顾景舟一边制作紫砂壶,一边攻读陶瓷工艺、硅酸盐工程等有关书籍,从选矿、泥料制配、烧成到成品加工,掌握了一整套的工艺文化知识。40年代,顾景舟结识了上海许多书画高手,并与名家江寒汀、吴湖帆、王仁辅、唐云、来楚生等交往甚笃,互相切磋艺术,探讨壶艺,视野大为开阔,使紫砂壶与诗书画相结合。同时,在紫砂壶创作中,开拓出了极具文人气息的审美风格。
    从50年代起,顾景舟为了发掘紫砂文化,弘扬紫砂艺术,他遍访北京、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苏州等地的博物馆,虚心请专家教授指教。还带领科技人员多次到其他陶瓷产区考察,艺术的吸引力和强烈的事业心,使他和全国许多文学艺术家、科学家结为至交,如著名画家傅抱石、陈之佛、亚明,教授高庄、冯先铭、孙文林,陶瓷科学家刘秉诚、李国桢等。交往使他在陶瓷工艺学、美学、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方面增添了广博的学识,为先当代宜兴紫砂壶的发展注入了浓郁清新的文化气息,并迎来了一场紫砂文化的盛宴。
    探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拓未来。笔者从艺二十年来,不断探究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在创作实践中,注重紫砂壶的文化性,在造型方面,借鉴古代器皿,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譬如所制作的中国十大茗壶系列之一的《羽扇纶巾壶》、《太极阴阳壶》等。在紫砂壶的装饰方面,积极与文人合作,让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譬如北大教授赵为民合作的《未名壶》系列,赵为民作为北大新闻系新闻发言人,其个人无论在理论修养还是在艺术修养方面,都具有很深人文内涵,赵为民教授钟情于紫砂壶,为其几百年的文化魅力所感染,与我合作,创制出五把《未名壶》,每把茶壶由赵为民教授亲自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内涵,我通过与赵教授交流,全手工制作而成,烧成之后的紫砂壶,折射出独特的美感。可以说,这样一件紫砂壶作品,通过两个人的合作,其所承载的意义,或者在若干年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将是独特而经典的。
    除此之外,我还和全国的著名书画家合作,创作紫砂茶壶。紫砂壶的创作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紫砂壶也只有注入了文化,才能够亘古,具有历史内涵,流传百年、千年。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葛韬,字:耕陶孺子,号:泥夫。1962年8月生于具有600年制陶历史的陶业世家。大专学历,改制前原宜兴紫砂工艺一厂著名工艺美术师。1991年入顾景舟大师工作室,从紫砂历史、紫砂原料入手,学习传统技艺。师从陶艺家葛陶中先生,并受一代宗师顾景舟大师严格督导,同时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造型指导。    
    师法造化,与古为徒。在继承传统技与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作品简洁大方,追求文人气息、书画神韵,并多次在国内外获奖。1999年参加在美国俄亥俄州举行的全美第33届陶瓷教育委员会年会,代表作有《石瓢壶》、《汉风壶》、《恒基提梁壶》、《永乐提梁壶》、《元首壶》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