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化的象征

[日期:2009-01-0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论中华文化的象征

                           ——传统图案在紫砂陶艺中的应用

    宜兴紫砂,是中华陶瓷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特殊的紫砂陶土,有着沉稳而美如紫玉的色泽,同时,也有着极其良好的可塑性。这些优良的性能,便于陶工在成型时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去发挥、去创意。勤学聪敏的宜兴陶工,在几千年的陶瓷生产实践中,经过多代人的探索和总结,自创了一套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陶瓷手工成型技法——片筑法,也就是行业内人士俗称的“打片”、“镶身筒”法。细腻的紫砂陶土在艺人的手上按艺人的创意,灵巧地、随心所欲地拍打镶接成或圆、或方、或方圆结合的各种壶的身筒,再按要求镶上壶嘴、壶把、壶钮。在创新设计中,宜兴紫砂以“图案”设计和装饰就非常广泛地被应用。通常按照创作主题来变化盖钮、壶嘴或壶把,使这些茶具的“附件”和壶身的主体配置协调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当然,其他装饰方法,如浅浮雕、陶刻或泥绘、绞泥等等,都有利用图案的成功例子。
    关于图案,中国传统古代图案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纹样,内容题材的广泛、变化的多样、质量之精,以及所显示出来的民族气魄,和全世界所有地区和民族相比,都可说是杰出的、罕见的。而这些优美的、简练的、寓意吉祥的民族化图案,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闪烁着动人的艺术光彩。经过时间积累和世世代代的锤炼,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创造,日臻完美。图案,这个宝贵的装饰艺术,在我国的建筑史上、陶瓷史上、服装史上、金属工艺史上等多个领域,放射着令人叹服的光芒。在今天,我们这些从事紫砂艺术的人们,借鉴并运用这些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进行壶艺方面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增加紫砂壶艺的文化内涵,也是继承传统、创新、创作的一条捷径之路。试想,一个从事形象思维创造的人、一个紫砂艺术工作者,要创新,如果缺少借鉴,没有各种形象的启迪,难以想象他能创作出什么好东西。
    宜兴紫砂史上,有案可查的最早在壶上装饰的,是明中后期的“吴经提梁”,它在壶嘴与壶身的连接处,粘贴了四瓣蒂形纹叶,以此手段既掩盖接缝的痕迹,又美化了壶的外形,再细看“吴经提梁”的“梁”,也是图案形的,它类似明代木雕艺术中的手法,横跨壶身成把,形成一个“富贵”纹样。而稍后的时大彬,他在把紫砂手工成型工艺提练成熟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壶身上以图案来装饰。典型的例子就是现藏在无锡博物馆内的“大彬如意三足壶”,在壶钮与壶盖衔接处,加了四片对称的如意纹(柿叶纹)图案,而该壶的“三足”,仔细观察,也是一种立体图案形的运用,大大增加壶的文化气息和美感,成为第一件在壶盖和壶足上应用变化装饰图案的杰作。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宜兴紫砂高手陈鸣远,更是运用图案,直接设计创作了许多文房清玩。如现藏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一件“凤尊”,以一只图案化的“凤”背负一侈口尊,造形简练,线条婀娜。陈鸣远把古代青铜器中的“图案”变化后,创作了这件“凤尊”,开创了图案形紫砂的先河。而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一件陈鸣远的“四足方壶”,虽是仿古代青铜“盉”的造型,外鼓的四楞壶腹与四只柱形细足,成强烈对比,盖、钮的两端及壶把柄端均雕有兽首面,这是典型的图案装饰。
    上述的古代先贤开创了紫砂陶艺与中华传统图案结合的范例,而当代,紫砂艺术界运用图案造型装饰,已成为紫砂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有鲍志强大师、顾绍培大师以及曹亚麟先生等著名人物。
    例如鲍志强大师在壶艺创作设计中,大量运用他在中央工艺美院陈若菊老师那里学到的关于“图案”装饰的知识,并很好地在设计创新中运用,他的一套“紫玉飘香茶文具”,其中的主件——“龙香提梁壶”,不仅造型大度得体,而且装饰上也别具一格,壶盖如玉璧,壶钮只是一只“图案”形的古龙虬曲,壶嘴则以龙口衔玉饰设,而壶把虽然以简练的线条处理,但在把根与壶身连结处,巧妙地设计了“云纹”图案,强化了飞龙在天的形象,而且,所有的装饰与壶主体和谐协调,突出主题“龙香提梁”。可见,图案装饰紫砂茶具不但起着美化作用,而且还富于文化内涵。这套作品开创了紫砂茶具、文具合套的先河,可以说也是运用图案的经典之作。再如顾绍培大师设计的一对著名的“双百福寿瓶”,在瓶体的正、反两个开光面上,有浅浮雕式的一百个“福”字和一百个“寿”字的“图案”,而瓶的两侧面是两个立体形图案兽首衔环装饰,整件作品气度雄浑,喜庆吉祥,简练而又内涵丰富,成为当代陈设陶中的典范杰作。
    在论述了上述历史经典和当代大师的名作之后,我想:图案实在是紫砂艺术创新中一个可以结合和开发的广阔天地。
    我国历史悠久,各民族、各个朝代都有自己典型的代表性图案。图案,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而利用先贤创造的图案进行我们的紫砂创新,既是一种传统的继承,也是紫砂创作长盛不衰的一个源头。当然,紫砂壶艺的创作,利用图案必须得当、得体,不要牵强附会,不要把一个朝代的纹饰强加到另一个朝代的头上。
    在运用图案装饰紫砂壶艺方面,我也曾作过一些尝试,并得到了收藏者的认可和喜爱。
    如我利用自己学过的美术专业基础,以微型浮雕的形式,在紫砂茶具上装饰过童子戏嬉、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图案,在壶钮装饰上雕塑了十二生肖立体图案。这些古典、喜庆、吉祥的中国传统图案,经变化、移植到紫砂壶上以后,增加了紫砂壶动感和喜庆的成份,给玩壶者、收藏者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和愉悦。可以说,图案对于紫砂壶艺,不但强化了紫砂壶的文化功用,而且还开辟了紫砂艺术创新的又一通道。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张梅珍,男,1966年生于江苏宜兴,工艺美术师(宜兴市职改办评定),1987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美术系,现宜兴陶瓷博物馆从事壶艺创新制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