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工艺的传承

[日期:2009-12-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发绣工艺的传承

    发绣工艺目前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处境,较之先前,无疑是一次突破性的进步。自发绣的再生以来,它一直处在一种相对尴尬的境地。
    几十年前,发绣工艺在一批民间老艺人、刺绣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东台地区得以重生。初衷只是想将这一罕见的民间工艺传承下来,不至于被后人遗忘。前辈们的付出,为发绣工艺在东台地区的复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发绣在东台成为一项特色。陆续兴建的工厂,让发绣在东台地区传唱开来。东台发绣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奖,畅销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台人们知发绣,识发绣,做发绣,卖发绣……然而,这只局限在东台地区。出了东台,人们对发绣却是十分的陌生,即便是现在,仍有很多人不明所以。每当被问道:发绣是什么啊?是苏绣,湘绣,还是蜀绣?作为从业者,或是这项工艺的传承者多少都会有些心酸。发绣的名字,被淹没在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喧嚣之中。在遍地开花的中国刺绣中,发绣面临着所有后来者的困境。如何将这项工艺发扬光大,如何在墨守中发展,传承于后人成为至关紧要的问题。
    发绣工艺曾经衰落过,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绝迹。这是由于古时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认为“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加之发绣完全用人发绣成,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而逐渐衰落。现在,人们自是没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顾忌,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技术问题”。进入一般的发绣制作基地,你会发现,发绣的绣工,是清一色的年轻女子。当然这是由于发绣工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发绣使用人发,而人发就具有纤细、光滑、脆弱等特性,这就要求,绣工具备极佳的眼力、耐力、和控制力。极小的针孔,纤细的发丝使得刺绣工作即便是在白天进行,也要准备专门的日光灯,视线的焦点长时间聚集在细微差别的图案间是十分消耗眼力。所以一般的绣工都是有工作寿命的,随着年龄的上升,即便绣工工艺纯熟,也是会影响刺绣效率。头发质地脆弱刺绣时力度的把握很是关键,用力过猛会导致发丝扯断,过轻则绣迹松弛,影响整体效果。力度合适且有较为清晰的规律性,是经过常年累月的摸索试探积累出来的。刺绣本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工作,而用头发刺绣更是一项磨练人耐力的事情。一幅十几米的长卷,由七八个熟练的绣工,夜以继日赶工也要用上大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长时间低头趴伏在绣架上,对脖子、肩膀、手臂都是一种承受性的挑战。坚持、忍耐是每个绣工所必备的心理素质。遇上普通字画还好,一旦遇上需万分精细的人像绣,对于绘画者和刺绣者都是一种考验。做到惟妙惟肖,生动逼真,不是一般绣工所能够达到的水平,没有三五年的实地水平是根本不能胜任的。
    目前,发绣行业急需一群脚踏实地、从骨子里尊重发绣工艺的接班人。眼力、耐力、和控制力等是先天具备的客观条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并不一定能成为很好的继承者。实际上,最为根本的因素是主观上的钟爱性。只有对与这项工艺单纯的推崇和珍惜的从业者,本着对与一种艺术形式的传承,才能做到没有杂念的承接和发扬。上述的客观条件是所有“绣艺者“都必须具备的,发绣在这方面的要求没有特殊性。因此,人们大可选择名气响亮的其他四大绣种。真正愿意选择发绣工艺的人,一般都是深切体会了它独特的人文内涵。发绣与其他绣种在针法上并没有十分突出的技术区别,他们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材料上的选择。发绣,顾名思义:用发丝做的刺绣。一根根青丝或是白发捻在手里的感觉要完全不同于丝、线等其他材料。头发作为人类生命物质的一部分,是一个人存在的象征,即使心脏停止跳动,肤肉消失,留到最后的就有发丝。它聚集着人的精神和元气。它总是无止境地生长,即使每天都在掉落,它仍以及其隐蔽的方式重生。你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现它在以看不见的速度蔓延。头发中空,玲珑精致,像一件完美的雕刻作品。根部连有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为了保持它的光泽、韧性,它随时随地的汲取大脑的养分。故而,它能将一个人的毒物学证据和饮食习惯记录下来,它是人们生活点滴的见证。发绣用它作为材料,绣出来的作品自然留有一股精神元气,洋溢着逼人的灵气。青丝在手,让它独特的精神氛围在精致的图案中飘飞,绣的是头发,诠释的是灵魂于心灵的碰撞。发绣工艺的传承,不只在于将这项工艺传于后人,更重要的是传承工艺本身内在的人文魅力。继承者要能够接受工艺的特殊性,感悟发绣带给人的精神享受。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可如何才能让发绣这块历经磨难的“金子”发光,让它为更多的人所熟知?让不知道的人知道它,知道的人爱上它,爱它的人发扬它,是一道迫在眉睫的难题。单凭目前,地域性、局部性的发展很难大到传承的效果,它一直尴尬的处境,让从业者忧心忡忡。发绣的制作耗时耗力,周期长,产量有限,规模有限。客观的上看目前它不能像其他的技术可以用机器或是其他工具代替,在生产量上大受限制。从业者也不敢一味地盲目增加制作量,因为一旦规模迅速扩大了,可能会很难保证发绣的质量,现在,市场上粗糙低劣的发绣作品也并不是不存在。针对这样的现状,首先,传承要做好宣传工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适合发绣的宣传工具进行强而有力的宣传,突出发绣的人文内涵、工艺的独特性和价值性。目前的宣传渠道主要是通过奔赴各地频繁参加综合性的展览,而有针对性的、单一性、集中性的展览并不多,这就要求相关从业者能够联手、合作共进,通过行业间接轨实现全面性的结合促进。其次,传承要精确到位。在传承的过程中值得注重的是发绣工艺文化内涵上的传承,单从技术上讲,它的技术指数是有限的,它跟苏绣、湘绣等存在着很明确的可比性;但从文化内涵上讲,它就有了很大的发扬空间,这种工艺所蕴含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其他绣种有着截然不同的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释放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用于欣赏者自身感悟上的气息。再者,传承要做到坚持不懈。无论它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都应保持清醒并警觉的态度。我们时刻储备着危机意识,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让发绣工艺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以便能够即使而有利的进行调整工作力度。衰落和发扬仅在反掌之间,把握好“度“至关重要。迎难而上,用坚持和执着传承代代心血。
    发绣工艺在针法上借鉴传统刺绣的基础上加以特色化,运用滚、旋、缠、套、施、乱、虚等等针法,绣成各式单面绣、双面绣。经过几十年的开拓创新,由过去的“墨绣”发展为“彩色绣”,又由过去的单面绣发展为双面绣,现在又发展为双面异色绣。这样的成绩是几代发绣从业者呕心沥血、揣摩创新得来的,谁也不敢保证像清末时期那样悄然衰落的情形不会出现。事实提醒我们发绣工艺的接班人必须具有绝对真诚、执着的对于发绣的钟爱度。只有拥有至真至纯的对于这项工艺的追求,才能够锲而不舍地潜心研究,用心传承。一般来讲,初学的绣工,最初要经由培训师傅的专业指导,一针一针演示,甚至手把手的指导,然后经过反复的自我摸索试验,一般三个月后,方可进行一些简单且篇幅较小的单面绣的绣制。成为一名熟练的绣工要经过两到三年的磨练,熟悉各种类型的刺绣,并最终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一类。这样的劳动强度和技艺要求决定了发绣的从业者的数量。一名绣工难得,一名技巧娴熟的绣工更是难得,有限的从业寿命又迫切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现实的问题是,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珠光宝气更具有吸引力,与单调、无聊的针线灯光一比自是相形见绌。发绣工艺的传承,只能靠那些气味相投之士,凭一己的执着和信念缓慢而坚定地进行。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徐素娟,女,江苏东台人,东台市嘉丽发绣厂厂长兼制作发绣设计,东台市发绣行业协会会员,从事发绣创作设计二十多年,绣制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博览会并获金奖五次,作品深受专家们一致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