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绣工艺的现状及推广

[日期:2009-12-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发绣工艺的现状及推广

    东台的发绣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获奖,知名度却总是不够。发绣的辉煌更多是在国际上,迄今为止,东台发绣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奖,畅销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新加坡及中国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际友人称为“最佳礼品”、“珍贵的收藏品”。 发绣工艺,在国际上享受至高的推崇。所见者无不交相称赞,更有相当一群欣赏者是莫名参观、收藏。但在国内,很多地方、高星级酒店以及纪念品专营店还难觅发绣的踪迹,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发绣的存在。每次到一个陌生地方的展览宣传活动开展起来都是相当的吃力,我们需要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在解释发绣的来源、材质等等这些基础的概念上。看到气势宏伟,篇幅强大的发绣作品,观赏者开始并不敢相信眼前的作品是用发丝一针针绣出来的,通过详细的讲解描述以及亲身感受才会惊奇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展览时我们的绣工们通常会被“这是真头发吗”、“这要绣多久啊”、“你看得到针孔吗”等等问题搞的不厌其烦,很多人对于发绣工艺的无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在推广上存在的很大的空白区域。发绣工艺从复苏到现在已有数十年的成长经历,由初醒时的“睡眼朦胧”、发展到清醒后的“婀娜多姿”,发绣在工艺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纯熟的境地,技艺上的进步,必然成就作品的质量,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产品随即问世,这使得发绣在市场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强而有力的推广。
    发绣题材广泛,古今人物、山水楼阁、飞禽走兽无所不有。象征富贵、吉祥的各类花草如牡丹;象征权利地位的飞禽猛兽如雄虎;象征生活观世界观的山水田园等等。凡是能够想得到的意境,通过画师精湛画技和细致绣工的巧夺天工,结合发绣的魅力,都能够完美地呈现人们的思想。
    一幅发绣要经过设计、勾样、刺绣以及装裱等艺术流程,绣女们动用滚、旋、缠、套、施、乱、切、扣、虚、实等多种针法,视不同画面灵活运用。这些针法与其他名绣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近30多年的开拓创新,发绣技巧由过去的墨绣发展为彩绣,由过去的单面绣发展为双面绣,由过去的单调画面发展为"晕色"画面,现在又发展为双面异色绣。这样的发绣,既有水墨画的韵味,又体现民族风格,色彩斑斓,华丽多姿,可谓巧夺天工。加之发绣不是用普通彩色丝线,而是全部使用人的头发绣成。通过针线的密度和人类头发颜色的自然差别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在头发的选择上,必须用30岁以下的女子的头发。老年人的头发太脆易断,男人的头发太粗,柔韧性也不好。这样一种质地特殊,制作精细的纯手工艺品,弹性强、光泽好,而且精细、圆润、古朴、典雅,给人一种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真实美感。且保存时间长久,具有很强的收藏纪念价值。提到彩绣,就不能不提到染色。头发的收集,仅有人们常见的黑、白、黄、棕这些自然发色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将收集来的发丝进行漂染,众所周之,发丝离开头皮后会出现水分的流失,这样染出的头发干燥,没有光泽。因此,发绣最终所选择的彩色头发都是必须经过特殊处理过的,保持发丝原有的弹性和光泽,又能附加其他各种颜色。
    发绣从再生到现在已有几十的历史,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项工艺在一群执着的人手里焕发光彩,但同时,我们也很清醒的认识到以目前的推广度来看是远远不够的。发绣的从业者一直保持着平稳的发展趋势。发绣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也有所提高,相比而言,对于发绣形象上的推广,品牌化的建立略显不足。目前,发绣在东台地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具有知名品牌的厂家或是专卖并不多。发绣要想走的更远,更长,必须树立强韧的品牌形象。品牌对一种产品的生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而言,一般都是单位批量订购作为礼品赠送,少有个人购买。少数的个人购买者多是一些收藏家冲着发绣其独特的收藏价值而来。而大多数的人并不是十分清楚发绣的其他价值,这表明我们的宣传力度、品牌效应都还是不够的。
    问及如何提高知名度从业者大都面露难色,不是他们不想,只是就目前它的制作耗时耗力,制作周期长,产量有限,规模有限。大手笔的推广也存在着一定的负担。目前的推广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赴各个展览交流会,与其他工艺同台挣辉,达不到有针对性,具体性,详细性的效果。通过多年的展览交流经验,笔者总结出展览这种推广方式存在的问题:一、前期宣传力度不够。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展览现场的火热程度上。所谓展览,一方在展,一方在览,双方共同组成一次机体活动。有展无览,问题很大程度出现在前期宣传上。首先展览方应该让人们知道有这项展览,并在宣传之际突出发绣工艺的各种价值包括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纪念价值等以引人们的好奇心、观展的欲望;其次,通过现场活动吸引观众眼球。俗话说心动不如行动,观众的亲身感受一分钟比你口干舌燥地讲一小时要更具有说服力。二、展览期间,对于作品的宣传讲解。展览中,各种阶层的参观者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必定会有不同的参观感受,相不同观赏者传递发绣知识时,要掌握好力度和准确度。例如,对于普通百姓农民,他们多半是处于对一种新鲜产品的好奇,在宣传时着重讲解发绣工艺的历史、传奇、发展,达到普及的效果就可以;而对于中高薪阶层,知识层面相对较宽,也具有较好的购买力,在宣传时就要着重强调发绣工艺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更趋向于深层次的领域。三、展览后期的跟踪宣传。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展览结束后,展品虽撤离,但人们对于刚刚接触的新作品还留有一定程度的新鲜感,在此时进行大幅的连接性的宣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趁热打铁,趁观者还有一些兴趣时连番有效的宣传,能够迅速达到推广效果。其实宣传形式多样化。小到一份宣传手册,买主口碑,大到举办展览、展销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媒的详细连续性的报道都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广的着重点在于让普通人们了解发绣,了解这项工艺的独特性,激起人们对于这项工艺的好奇心和敬仰心。推广的目的在于承扬这项传统手工艺,为发绣增添更多新生的有价值的历史。透过不断的研究创新,给予它强大的生命力,等待它的成熟,重新成为经典。
    绣女趴在綉架上,纤细的手指,捏着精小的绣针,来回穿插。针、发、锦的绞缠声奏成一曲轻快的小调,在室内蔓延。画工点墨成图,绣工低头刺绣,画与绣的结合,墨与发丝的交融,将这项传统工艺演绎的淋漓尽致。所有的从业者都在默默的付出,等待。等待着它自身的蜕变,它整个栖身环境的蜕变,等待它发展的足够强大,足够留下人们虔诚且永久眷恋的视线。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徐素娟,女,江苏东台人,东台市嘉丽发绣厂厂长兼制作发绣设计,东台市发绣行业协会会员,从事发绣创作设计二十多年,绣制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博览会并获金奖五次,作品深受专家们一致好评。

 

 

回到顶部